顏世香 李晶晶
(德州市中醫(yī)院腦病科,山東 德州 253013)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本病并發(fā)癥較多,墜積性肺炎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也是引起腦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墜積性肺炎的診斷并不困難,關鍵在于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治療墜積性肺炎首選抗生素,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平時有濫用抗生素病史,臨床常見抗生素對患者不敏感,因而早期試驗性應用抗生素無效而出現(xiàn)病情遷延,同時影響了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及康復效果。本研究采用中藥加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墜積性肺炎,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1 月—2020 年1 月德州市中醫(yī)院收治的218 例腦卒中并發(fā)墜積性肺炎患者,符合納入標準者共76 例,隨機分為2 組。對照組38 例,男20 例,女18 例;年齡56~72 歲,平均(64.8± 1.6)歲;腦卒中首次發(fā)作20 例,復發(fā)18 例;墜積性肺炎發(fā)生時臥床12~32 d,平均(17.8± 2.3)d;缺血性卒中23 例,出血性卒中15 例;合并糖尿病12 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8 例。觀察組38 例,男21 例,女17 例;年齡57~76 歲,平均(66.3± 2.1)歲;腦卒中初發(fā)25 例,復發(fā)13例;墜積性肺炎發(fā)生時臥床11~29 d,平均(19.2± 3.1)d;缺血性卒中20 例,出血性卒中18 例;合并糖尿病15 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6 例。2 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經腦血管造影、CT、MRI 等檢查確診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X 線胸片檢查結果顯示患者雙側肺部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片狀密度增高影,符合肺部感染征象;所有患者均伴隨發(fā)熱、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表現(xiàn);痰培養(yǎng)陽性;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排除標準 昏迷者;使用呼吸機輔助治療者;肝腎功能異常者;對中藥成分過敏者;有壓瘡或皮膚有感染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早期試驗性應用抗生素,根據痰培養(yǎng)藥敏實驗采用敏感抗菌素;定時翻身拍背、體位引流、口腔護理;間斷霧化吸入:生理鹽水中加入適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氣管痙攣藥,霧化吸入。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肺化痰湯口服、中藥熏洗及針刺治療。
清肺化痰湯口服。清肺化痰湯組成:金銀花12 g,連翹12 g,薄荷6 g,冬瓜仁6 g,生薏苡仁12 g,紫蘇葉10 g,荊芥6 g,杏仁10 g,桃仁6 g,黃芩10 g,浙貝母10 g,蘆根20 g。痰多色白,加法半夏6 g,白附片3 g,桔梗6 g;痰稠色黃。加瓜蔞6 g,前胡6 g。將藥物浸泡30 min,煎30 min,每劑煎2 次,每次約100 mL,混合后分早晚2 次服,日1 劑,連續(xù)服用14 d。
中藥熏洗治療。藥液的制備:將伸筋草、透骨草、牛膝、蘇木、獨活、當歸、紅花、防風、絲瓜絡、乳香、沒藥等藥物,加水浸泡2 h,并應用1000 mL 水煎,濃縮至200 mL,水煎結束后進行藥渣過濾,用溫水稀釋藥液,稀釋至3 L 藥液后將藥水放置在中藥熏蒸床中,對患者的患肢及背部進行熏蒸治療,日2 次/d,30 min/次,連續(xù)應用14 d。
針刺治療。選取列缺、尺澤、中府、孔最、合谷、曲池、肩髃、內關、足三里、太沖、三陰交穴作為主穴,太白、涌泉、腎俞、命門、太溪、關元作為輔穴,進行治療操作:患者取仰臥位,穴位皮膚用75%乙醇棉球消毒。毫針(蘇州市吳中區(qū)東方針灸器械廠生產,2 寸26 號針灸針)直刺12~33 mm,留針30 min。每次針刺單側穴位,雙側交替。
1.5 觀察指標
1.5.1 炎癥指標 晨起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采用固相免疫色譜法檢測血清降鈣素原(PCT)(正常值0~0.1 mg/L);采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WBC)(正常值4× 109/L~9× 109/L);采用免疫擴散法檢測C 反應蛋白(CRP)(正常值0~8 mg/L)。
1.5.2 療效指標 觀察2 組治療后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其中包括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以及胸片陰影消失時間。
1.5.3 不良反應 觀察2 組用藥不良反應,如過敏、暈針、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SS 17.0 系統(tǒng)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х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 組患者治療7 d 后PCT、WBC、CR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 <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2 組腦卒中并發(fā)墜積性肺炎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
表1 2 組腦卒中并發(fā)墜積性肺炎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2 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以及胸片陰影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2 組腦卒中并發(fā)墜積性肺炎患者治療后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表2 2 組腦卒中并發(fā)墜積性肺炎患者治療后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2例,暈針1 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7.89%(3/38);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1 例,皮疹1 例,壓瘡1 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7.89%(3/38),2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墜積性肺炎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是導致腦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腦卒中患者通過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急性期腦卒中癥狀體征,但是由于腦卒中引起神經受損,引起吞咽、肢體功能障礙,多數(shù)患者順應性差,不能配合早期康復鍛煉,造成長期臥床,同時應激反應引起的免疫功能降低,極易導致肺循環(huán)淤血,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暢,引發(fā)墜積性肺炎發(fā)生。腦卒中后墜積性肺炎的治療重點在于消除痰液,促進呼吸道通暢,抗感染。因此西醫(yī)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抗感染,定時翻身拍背、體位引流、口腔護理;間斷霧化吸入等,但是治療時間較長,短期療效并不明顯。
墜積性肺炎屬中醫(yī)學“咳嗽”范疇。腦卒中發(fā)病后多需長時間臥床,活動少進食少,造成機體本虛氣弱,風寒濕邪入里,侵及肺臟,同時氣血津液運化無力,內聚成痰,積瘀化熱,熱毒蘊結于肺,上逆成咳。中醫(yī)治療時應以清熱化痰、疏風解表為主,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冬瓜仁、生薏苡仁、杏仁、桃仁、浙貝母、蘆根、黃芩清熱化痰。薄荷疏風散寒,紫蘇葉、荊芥辛溫解表。同時應用舒筋活血的中藥進行熏蒸,腦卒中偏癱屬于“痿證”范疇,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為主,伸筋草、透骨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蘇木、當歸、防風、絲瓜絡祛風濕、舒筋活血,紅花、乳香、沒藥活血化瘀,而牛膝活血化瘀通絡、強筋骨、引藥下行,中藥熏洗通過中藥獨特的藥效和藥水的溫熱作用,能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祛風通絡,能改善胸背部和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輔助減輕咳嗽癥狀。
針刺治療不僅能提升腦卒中急性期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改善腦部血流供應水平及認知功能[1,2],而且對腦卒中后期四肢關節(jié)活動不利等“經絡病”的治療有其優(yōu)勢[3],同時對“臟腑病”的治療亦有其獨到之處,《黃帝內經》就其原理與實踐論述十分豐富,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謂:“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到《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言:“合治內腑”,《靈樞·背俞》曰:“五臟之俞,出于背者”等,其“體表-內臟相關”的生物學機制已通過科學研究有所證實[4,5]。墜積性肺炎病位主要在“肺”,累及胃和大腸,腦卒中所致半身不遂病位主要在“脾”,針刺治療以從肺、脾入手,疏通經脈,調節(jié)衛(wèi)氣功能,提升臟腑功能,減少臟器損傷,同時能改善偏癱側肢體功能康復。觀察組針刺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尺澤、中府、孔最穴,可以宣肺止咳、通經活絡。針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內關穴,可理氣、安神、降逆和胃。合谷、曲池、肩髃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合穴,肺與大腸相表里,可宣肺解表、清熱解毒、清瀉陽明、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功能,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合穴,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原穴,二者可調理氣血、疏肝解郁。三陰交穴系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匯之處,可健脾補腎、調肝安神,上述諸穴合用,起到扶正祛邪、寬胸理氣、疏肝健脾、祛濕逐瘀之功效,對腦卒中合并“臟腑病”達到改善癥狀、縮短病程、快速康復的作用。
治療墜積性肺炎首選抗生素,本組腦卒中多數(shù)長期臥床,平時身體不適有濫用抗生素病史,臨床常見抗生素對患者不敏,因而早期試驗性應用抗生素無效而出現(xiàn)病情遷延,同時影響了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及康復效果。PCT主要在肝臟產生,體外穩(wěn)定性好,便于檢測。生理情況下,人體可產生極少量PCT,健康人或非細菌性感染者的血清PCT 含量甚微,甚至不能被檢測到[6]。在病理情況下PCT 在血清中出現(xiàn)較早。在細菌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濃度升高比CRP 及其他炎性因子出現(xiàn)都早,2 h 即可檢測到,6 h 急劇上升,8~24 h 維持高水平[7]。近年來,臨床上已將血清PCT 做為細菌性疾病的特異性監(jiān)測指標。墜積性肺炎感染后,WBC 及CRP 水平明顯升高,進行CRP、WBC 等聯(lián)合檢測[8],對細菌感染疾病的進展進行客觀評估指導。研究顯示,2 組患者治療前WBC、PCT、CRP 明顯增高,說明患者細菌感染時間長,早期診斷不及時,診治延誤;治療后2 組WBC、PCT、CRP 均降低,但觀察組WBC、PCT、CRP 下降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以及胸片陰影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提示中醫(yī)干預治療腦卒中后墜積性肺炎能夠更為有效地抑制炎癥因于水平,消除肺炎癥狀及體征,促進患者偏癱肢體早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