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楊,尹 真,王婷婷,楊 靜,岳樹旺, 趙國平,許玉倩
(1.日照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山東日照276800; 2.莒縣林業(yè)保護和發(fā)展服務中心,山東日照276500)
在建設生態(tài)文明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平衡國土綠化與耕地保護關系,實現(xiàn)科學綠化成為當下綠化的難點和重點。 此次利用Arcgis 技術對日照市森林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摸清造林空間分布和底數(shù),建立市級造林矢量化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林業(yè)資源的動態(tài)監(jiān)控,提高造林信息化、精準化、一體化管理水平[1,2],讓造林綠化更具合理性和合法性,確保不占用耕地進行造林,對合理確定綠化范圍和目標,編制實施國土綠化規(guī)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 調查內容
本次摸底調查中,可造林地類主要涉及“第三次國土調查”地類中的其他草地、鹽堿地、沙地、裸土地與裸巖石礫地五類未利用地; 可提升造林地類主要涉及“第三次國土調查”地類中灌木林地與其他林地,包含實地為灌木或者有少量林木覆蓋但是郁閉度在0.2 以下的區(qū)域。
1.2 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Arcgis Map 軟件(設置為CGCS2000 地理坐標系),結合“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2020年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成果”“基本農田劃定工作”、行政邊界、日照市最新影像圖等矢量數(shù)據(jù),以“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為底圖,通過初步判讀與小班裁切,提取全市可開展造林綠化區(qū)域內業(yè)信息, 初步判定可造林和可提升小班40989 個,面積9604.4 hm2,其中圖斑最小面積為200 m2。 對存在疑義或者邊緣不確定的小班進行標注,根據(jù)外業(yè)核查結果綜合判斷[3]。
1.3 外業(yè)驗證
通過實地調查海拔、地貌、坡向、坡位、坡度級、土壤類型、土壤質地、土層厚度、地下水埋深、鹽漬化程度、面積、土地權屬、“三調”地類、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地類、喬木株數(shù)、灌木覆蓋、植被綜合蓋度等因子,依據(jù)立地條件,判斷是否合適造林,判讀勾繪地類或林相發(fā)生變化的圖斑,完善屬性因子并拍照舉證。
2.1 通過對比分析和踏勘核實,結合土地利用規(guī)劃、土地適應性等因素,全市符合條件的可造林、提升圖斑1006 個,面積570.46 hm2,其中可造林面積263.08 hm2; 可提升綠化面積307.38 hm2。 不可造林、提升圖斑39983 個,面積9033.91 hm2,其中不可造林面積4850.92 hm2,不可提升面積4182.99 hm2。
不可造林、提升的圖斑主要原因分為五大類,一是建設項目或擬規(guī)劃建設項目占用,如農轉用、工礦復墾、土地整理、土地開發(fā)、增減掛鉤等項目,占比達42.9 %; 二是實地已栽植樹木,或為覆蓋率較高的灌木林地; 三是受自然條件限制,如裸巖地、土層厚度較小、河域兩側高水位線以內; 四是農民自主經營的地塊,如村民住宅、廠區(qū)、工地內等,需經林地、草地權屬方同意后方可造林;五是農作物占用,現(xiàn)狀為耕地以及三調已標注恢復屬性的地塊。 見表1。
表1 日照市可造林、可提升核實結果一覽表Table 1 List of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afforestation and and upgrading space in Rizhao city
2.2 從整體分布看,可造林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莒縣,大多位于莒縣東部和北部,此處多為山丘:可提升區(qū)域主要分布在五蓮縣,大多位于五蓮縣中部和西南部,特別是西南部石場鄉(xiāng),此處為山地丘陵區(qū),是下步荒山綠化提升的主要區(qū)域,東港區(qū)、嵐山區(qū)、開發(fā)區(qū)、山海天、高新區(qū)可造林區(qū)域分布較少(見圖1、圖2)。
圖1 日照市可造林分布示意圖Figure 1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afforestation in Rizhao city
圖2 日照市可提升分布示意圖Figure 2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upgrading space in Rizhao city
2.3 從綠化類型看,可分為荒山造林提升面積462.28 hm2,水系綠化造林提升面積39.78 公頃,道路綠化造林提升面積64.67 hm2,礦山修復造林面積3.73 hm2。 可造林提升空間大多分布在荒山,道路、水系、礦山可綠化面積占比較小。
東港區(qū)、嵐山區(qū)造林綠化空間主要位于荒山,荒山造林占比分別為92 %、60.6 %; 莒縣荒山可造林、可提升占比較小,分別占35.6 %、34.7 %,水系、道路均有一定空間用于下步造林綠化; 五蓮縣主要為荒山提升,占比達83 %; 經開區(qū)、山海天、高新區(qū)可用于造林綠化的空間較小。 見表2。
表2 日照市可造林、可提升綠化類型一覽表Table 2 List of afforestation and upgrading greening types in Rizhao city
2.4 從立地條件看,受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政策影響,適合造林地塊多位于低山和丘陵,平原占比較小,土壤質地多為壤土和砂壤土。 不同區(qū)縣造林立地條件相差較大,如東港區(qū)限制因子是坡度,大部分位于陡坡; 嵐山區(qū)、莒縣、五蓮縣限制因子是土壤厚度,土層較淺薄,保水性差,易干旱。 見表3。
表3 日照市可造林、可提升立地條件一覽表Table 3 List of site conditions for afforestation and upgrading space in Rizhao city
3.1 通過實地調查,日照市9604.4 hm2調查小班中只有570.46 hm2符合造林條件,連片面積小,碎片化現(xiàn)象嚴重,不利于開展規(guī)?;炝?,適宜造林綠化的地塊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地,造林成本高、難度大,傳統(tǒng)的造林模式很難奏效。
3.2 結合區(qū)域分布和造林立地條件,東港區(qū)大部、嵐山區(qū)大部、莒縣西部和五蓮縣北部,受造林空間限制,應在鞏固現(xiàn)有綠化成果的基礎上,人工修復和自然恢復相結合,以調結構、提質量為主,通過開展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等方式,結合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疫木清理跡地,以衛(wèi)生伐、局部更新、補植造林等手段[4],提高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修復能力和穩(wěn)定性;莒縣東部和五蓮縣西南部,堅持數(shù)量和質量并重,以增綠擴綠為主,節(jié)約集約利用可造林綠化空間,重點推進荒山造林,采取植苗造林、直播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5、6],特別是五蓮縣推廣使用麻櫟直播造林取得了良好成效[7],有效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造林實效,實現(xiàn)了在保護荒山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加大森林植被恢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