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艷,郭秀歡,李 尹,劉傳鑫, 2*,袁瑞娟*
玉泉丸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及質(zhì)量標志物的預測分析
雷 艷1,郭秀歡1,李 尹1,劉傳鑫1, 2*,袁瑞娟1*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029 2.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yī)學院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代謝中心河南省遺傳罕見病醫(yī)學重點實驗室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洛陽分中心,河南 洛陽 471000
玉泉丸是治療糖尿病的經(jīng)典名方,具有滋腎養(yǎng)陰、益氣生津和止渴除煩等功效,現(xiàn)代臨床常用來治療氣陰兩虛證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等,但對其藥效物質(zhì)基礎和藥理研究較少。對玉泉丸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情況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本課題組前期工作基礎,基于中藥質(zhì)量標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五原則”對玉泉丸的Q-Marker進行預測分析,提出葛根素、大豆苷元、地黃苷D、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麥冬皂苷D、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苷可作為玉泉丸的Q-Marker,后續(xù)可選擇這些成分為指標對玉泉丸進行全程質(zhì)量控制和評價,并建立質(zhì)量溯源體系。
玉泉丸;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質(zhì)量標志物;糖尿病;葛根素;大豆苷元;地黃苷D;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麥冬皂苷D;甘草素;甘草酸;甘草苷
糖尿病在中醫(yī)上屬消渴病范疇,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臨床治療糖尿病時常將滋陰清熱貫穿于糖尿病治療始末。玉泉丸,出自清代葉天士的經(jīng)典名方,由《種富堂公選良方》卷二消渴中的玉泉散改良而成[1],是《中醫(yī)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薦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的治療方劑[2]。玉泉丸是由葛根、地黃、天花粉、麥冬、五味子和甘草6味中藥組成的現(xiàn)代制劑濃縮丸,方中葛根清熱散結(jié)、生津止渴;地黃滋陰補腎;天花粉和麥冬清除燥熱、清養(yǎng)脾胃;五味子斂肺益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同發(fā)揮養(yǎng)陰生津、止渴除煩功效[3-4]。目前關于玉泉丸的研究多集中于該方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上,其整方的化學成分和藥效物質(zhì)基礎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就近年來玉泉丸復方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進行整理與分析,并基于質(zhì)量標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傳遞與溯源、有效、特有、可測和處方配伍的“五原則”理論[5],結(jié)合課題組前期工作基礎,對玉泉丸的Q-Marker進行預測分析,為完善玉泉丸的質(zhì)量評價標準,建立全面的質(zhì)量控制體系提供參考依據(jù)。
玉泉丸復方中化學成分復雜,常以一個整體通過其多成分、多靶點和多途徑等特點來發(fā)揮療效。目前對玉泉丸單味藥中化學成分的研究較多,但對其復方整體化學成分研究較為薄弱,且研究方法多集中于薄層鑒別和HPLC法等,系統(tǒng)性研究較少。李少光等[6]采用HPLC法確定了玉泉丸中含有葛根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大豆苷元和甘草酸5個成分;祁航等[7]通過建立HPLC指紋圖譜,指認了玉泉丸中6種主要成分,包括葛根素、大豆苷元、毛蕊花糖苷、五味子醇甲、甘草酸和甘草苷;另外祁航[8]還采用UPLC-Q-TOF-MS定性分析方法,在正、負離子模式下通過玉泉丸專屬數(shù)據(jù)庫和質(zhì)譜數(shù)據(jù)匹配,鑒定出82種化合物,其中包括黃酮類化合物39種、苯丙素類化合物21種、皂苷類10種、核苷類3種、有機酸類3種、萜類4種、氨基酸類1種、醛類1種;另外本課題組[9]前期也采用UPLC-Q-TOF-MSE技術結(jié)合UNIFI軟件對玉泉丸75%醇提物中的主要化學成分進行定性分析,從中鑒定出142個成分,其中18個成分來源于葛根,17個成分來源于地黃,7個成分來源于天花粉,24個成分來源于麥冬,28個成分來源于五味子,48個成分來源于甘草,包括葛根素、大豆苷元、4′-甲氧基葛根素、梓醇、毛蕊花糖苷、熊果酸、甲基麥冬黃烷酮A、五味子素、甘草酸和甘草素等重要成分。
糖尿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消渴病”范疇,其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燥熱氣虛導致人體的調(diào)節(jié)控制能力下降,陰虛導致人體的平穩(wěn)狀態(tài)下降,對于糖尿病患者導致的是血糖穩(wěn)定性下降,波動幅度增加。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結(jié)果表明玉泉丸的速崩片劑型給藥糖尿病小鼠8周后,血糖下降明顯并且可以穩(wěn)定血糖水平[10]。但通過文獻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玉泉丸濃縮丸治療糖尿病時常與其他西藥聯(lián)合使用,玉泉丸濃縮丸能否在短時間內(nèi)以及單獨給藥從而達到血糖水平明顯降低仍沒有明確結(jié)論,因此玉泉丸單獨給藥對于改善高血糖的作用機制及基礎研究仍需進一步探索。
高血糖常常伴隨高血脂癥狀,高血脂水平會導致外周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進一步下降,加重胰島素抵抗。并且脂質(zhì)代謝紊亂既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有關,還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密切相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是2型糖尿病脂代謝異常的主要特點。LDL顯著升高,自動氧化糖基化過程增強,氧化LDL能被巨噬細胞識別并吞噬,使細胞內(nèi)膽固醇聚集,形成泡沫細胞,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此外,糖化LDL可直接與血管基質(zhì)蛋白結(jié)合,使基地膜增厚,血管壁彈性降低,氧化LDL和糖化LDL均可直接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加凝血酶原活性,刺激血小板聚集,導致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11-12]。并且胰島素抵抗也可導致LDL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大動脈就很容易產(chǎn)生動脈粥樣硬化;還可與多種血漿和組織蛋白發(fā)生非酶糖化,如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脂蛋白等,自由基產(chǎn)生增多,糖化終末產(chǎn)物的積聚從而導致微血管病變。病變因累及的部位不同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并發(fā)癥,當累及腎臟時即可導致糖尿病腎?。划斃奂暗叫呐K時即可出現(xiàn)糖尿病心臟??;當累及到神經(jīng)營養(yǎng)血管時即可導致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等[13]。
因此有效控制血脂、促進胰島素分泌是緩解糖尿病進一步發(fā)展和胰島素抵抗的重要措施之一。傅大莉等[13]研究采用高脂飼料聯(lián)合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顯著升高,LDL也顯著升高,玉泉丸則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膽固醇和LDL水平。王大慶[14]也通過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玉泉丸連續(xù)給藥,發(fā)現(xiàn)不同濃度的玉泉丸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糖尿病大鼠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并能升高血清胰島素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改善葡萄糖耐量。這些研究結(jié)果均提示了玉泉丸具有獨特優(yōu)勢,一方面可通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而發(fā)揮其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調(diào)節(jié)脂代謝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變以及微血管病變等并發(fā)癥。
糖尿病有不同的亞型,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約占90%。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并發(fā)癥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心血管并發(fā)癥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代謝失調(diào)和慢性炎癥被認為是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有研究表明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是β細胞損傷和胰島素抵抗的關鍵促炎介質(zhì)[12],Westwell-Roper等[15]在高脂飼料喂養(yǎng)的胰島淀粉樣轉(zhuǎn)基因小鼠中,發(fā)現(xiàn)減少胰島巨噬細胞可以降低IL-1β的表達,提高β細胞分泌胰島素,并改善葡萄糖耐量。此外,研究結(jié)果還表明,TNF-α通過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底物160的磷酸化受損抑制外周胰島素刺激的葡萄糖攝取,從而抑制全身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攝取和信號轉(zhuǎn)導。鄧銀泉等[3,16]的臨床研究還發(fā)現(xiàn)玉泉丸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漿中已升高的C反應蛋白、TNF-α和IL-6等促炎細胞因子水平,提高機體的抗炎潛能,改善2型糖尿病癥狀和炎癥狀態(tài)。此外,由于炎癥反應在糖尿病腎病發(fā)生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彭聰?shù)萚17]研究表明糖尿病腎病患者服用玉泉丸可以明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TNF-α和IL-1水平,減少尿蛋白,從而起到保護腎臟功能、改善糖尿病腎病的作用。
血管內(nèi)皮損傷是糖尿病腎病發(fā)病的主要機制之一,一氧化氮和內(nèi)皮素是由血管內(nèi)皮細胞合成的一對具有拮抗效應的血管活性物質(zhì),對保持血管穩(wěn)態(tài)起關鍵作用。彭聰?shù)萚18]研究發(fā)現(xiàn)玉泉丸能夠明顯降低糖尿病患者內(nèi)皮素水平并升高一氧化氮水平,發(fā)揮保護內(nèi)皮細胞功能的作用,從而保護腎臟功能,改善糖尿病腎病。
此外,玉泉丸對清除機體自由基和減少化學藥對肝臟毒性等方面也發(fā)揮了一定作用。在糖尿病,尤其是其并發(fā)癥防治中,重視體內(nèi)自由基的清除和阻止自由基引起的損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吳鳳琪等[19]以清除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DPPH)活性及OH自由基引起的DNA損傷為指標,用不同極性的提取劑熱回流提取復方玉泉丸有效成分,并用CuSO4-PhenVitC-H2O2-DNA化學發(fā)光體系測定DNA損傷保護作用,結(jié)果表明70%乙醇提取物能有效降低DNA損傷程度,并使DNA氧化損傷延遲,其機制與清除DPPH及OH自由基活性有關。另外,二甲雙胍片聯(lián)合玉泉丸能夠減少藥物對肝臟的不良反應[20],且玉泉丸對大鼠肝細胞色素P450酶活性有一定的誘導作用,因此主要通過肝CYP450酶代謝的藥物合用玉泉丸時,可能會使藥物在體內(nèi)代謝特征發(fā)生改變,對藥物的療效或毒性產(chǎn)生影響[21]。
Q-Marker是劉昌孝院士[5]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存在于中藥材和中藥產(chǎn)品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備過程中形成的,與中藥的功能屬性密切相關的化學物質(zhì),可作為反映中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標示性物質(zhì),進而對復方制劑進行質(zhì)量控制??蓮馁|(zhì)量傳遞與溯源、成分特有性、成分有效性、復方配伍環(huán)境以及成分可測性五方面來論述中藥質(zhì)量標志物研究和發(fā)現(xiàn)的路徑。基于該“五原則”,通過對相關文獻系統(tǒng)整理與分析,從而預測分析玉泉丸復方的中藥質(zhì)量標志物。玉泉丸Q-Marker的發(fā)現(xiàn)研究路徑見圖1。
本課題組前期采用液質(zhì)聯(lián)用法結(jié)合數(shù)據(jù)庫和文獻報道初步表征了玉泉丸中142個體外化學成分[9]。其中鑒定了來源于葛根中的18個成分,包括異黃酮類、生物堿類和簡單苯丙素類化合物等;地黃中17個成分,包括苯丙素類、苷類和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等;天花粉中7個成分,包括有機酸類和五環(huán)三萜類化合物等;麥冬中24個成分,包括黃酮類、三萜類和苷類化合物等;五味子中28個成分,包括木脂素類、倍半萜內(nèi)酯類和黃酮類化合物等;甘草中48個成分,包括黃酮類、生物堿、苯丙素類、三萜類和皂苷類化合物。
接著,以玉泉丸中的“葛根”“地黃”“天花粉”“麥冬”“五味子”和“甘草”為關鍵詞,在TCMSP(https://tcmspw.com/tcmsp.php)數(shù)據(jù)庫中,根據(jù)藥動學篩選條件: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30%,類藥性≥0.18進行檢索,共篩選出121個活性成分。其中葛根中4個成分(包括芒柄花素、β-谷甾醇、3′-甲氧基大豆苷元和大豆苷元),地黃中2個成分(包括谷甾醇和豆甾醇),天花粉中2個成分(包括菠菜甾醇和仙人掌甾醇),五味子中21個成分(包括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素C、戈米辛A等),甘草中92個成分(包括甘草醇、甘草酸和刺芒柄花素等)。
圖1 基于“五原則”的玉泉丸Q-Marker發(fā)現(xiàn)的研究路徑
由于中藥是一個復雜的化學系統(tǒng),其發(fā)揮藥效的前提應該是活性成分能夠吸收進入血液,進而輸送到作用靶點。因此,中藥真正發(fā)揮藥效的活性成分與其所有的固有成分不同,只有從血中發(fā)現(xiàn)直接作用的活性物質(zhì)才能真正闡明表達中藥臨床療效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22]。本文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關于玉泉丸復方作為一個整體的入血成分研究未見報道,此部分研究內(nèi)容本課題組也正在進行。因此先調(diào)研了玉泉丸中各單味藥在其他復方中可能的入血成分。金慧等[23-24]研究發(fā)現(xiàn)葛根芩連湯復方大鼠給藥后歸屬于葛根的入血成分有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8--芹糖基(1→6)葡萄糖-大豆苷元、大豆苷元、黃芩苷、漢黃芩苷和芹糖基-7--β--葡萄糖酐酸等;王慧森等[25]、張雅閣等[26]以血清藥物化學方法的追蹤確定了地黃中的入血原型成分,包括梓醇、地黃苷D和益母草苷;沈丹萍等[27-28]通過ig大鼠分析了扶正化瘀方中五味子進入血液中可能發(fā)揮作用的成分包括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乙素;鄒俊駒等[29]也通過建立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了月華丸中麥冬的入血成分:麥冬皂苷D;此外,于華等[30]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了連花清瘟膠囊經(jīng)SD大鼠ig給藥后吸收入血成分,結(jié)果表明歸屬于甘草的入血成分包括芹糖甘草苷、芹糖異甘草苷、異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苷。
3.2.1 葛根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Willd.) Ohwi的干燥根,主要成分是黃酮類、香豆素類、皂苷類和多糖類,其中以葛根素、大豆苷元和大豆苷為代表的異黃酮類化合物是葛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高且藥理作用廣泛[31-32],且有研究表明葛根黃酮類中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在煎煮過程中含量穩(wěn)定,故常用此3種化合物來評價葛根質(zhì)量。
3.2.2 地黃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Libosch.的新鮮或干燥塊根。地黃中化學成分以環(huán)烯醚萜苷類及苯乙醇苷類、糖類和氨基酸等為主,其中環(huán)烯醚萜類是其物質(zhì)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活性成分[33]。目前已分離鑒定出梓醇、益母草苷、桃葉珊瑚苷、地黃苷A、D、E等30多種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為梓醇,且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但其化學穩(wěn)定性差,在炮制過程中受熱易水解[34]。苯乙醇苷類成分包括毛蕊花糖苷、異毛蕊花糖苷等,炮制過程中發(fā)生酯鍵斷裂,致使含量降低[35]。但有研究結(jié)果顯示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地黃苷A和地黃苷D在地黃的炮制加工過程中含量較為穩(wěn)定,且含量均較高,特征明顯[36]。綜合以上結(jié)果,可以選擇地黃苷A和地黃苷D來評價地黃的質(zhì)量。
3.2.3 天花粉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樓Maxim.或雙邊栝樓Harms.的干燥根。文獻調(diào)研結(jié)果表明,天花粉中主要含有蛋白質(zhì)、多糖、皂苷、氨基酸等成分,其中天花粉蛋白、多糖和皂苷類化合物是其發(fā)揮多種藥理作用的物質(zhì)基礎,但針對單體成分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較少,故特征性成分有待進一步研究[37]。
3.2.4 麥冬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L.f) Ker-Gawl.的干燥塊根,麥冬中所含主要化學成分有甾體皂苷、生物堿、多糖、氨基酸、高異黃酮和揮發(fā)油等。其中高異黃酮類和甾體皂苷類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物質(zhì),是發(fā)揮藥理作用的物質(zhì)基礎。文獻調(diào)研結(jié)果表明,麥冬中麥冬皂苷B、D含量較高且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較具特征性[38-39]。故可選擇麥冬皂苷B和麥冬皂苷D來評價麥冬的質(zhì)量。
3.2.5 五味子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Turcz.) Baill.的干燥成熟果實,主要成分有木脂素、揮發(fā)油、多糖等,其中以木脂素為主要有效成分。目前已經(jīng)分離得到的木脂素有40多種,其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含量較高且生理活性廣泛,具有特征性[40-41]。
3.2.6 甘草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Fisch.、脹果甘草Bat.或光果甘草L.的干燥根和根莖。文獻表明,甘草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類、黃酮類、香豆素、生物堿、氨基酸、揮發(fā)性成分和多糖等成分。三萜皂苷類和黃酮類為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以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為代表的三萜皂苷類和以甘草素和異甘草素為代表的甘草黃酮類含量較高且生理活性強,具有特征性[42-43]。
綜合分析玉泉丸中6味中藥的特有性成分,同時結(jié)合本課題組前期對其復方成分鑒定結(jié)果可知,玉泉丸中的特有性成分主要包括黃酮類、木脂素類、皂苷類和萜類化合物。
質(zhì)量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對中藥有效性的控制,因此,“有效”是Q-Marker的核心要素。通過調(diào)研文獻發(fā)現(xiàn)有關玉泉丸復方成分與藥效關聯(lián)的基礎性研究較少,大多集中于臨床病例觀察研究,且未明確闡明與調(diào)節(jié)血糖、對DNA損傷的保護作用等相關的具體化學成分。因此后續(xù)也需要開展更多此部分研究內(nèi)容,為玉泉丸更好地應用于臨床而奠定基礎。
3.3.1 調(diào)節(jié)血糖 吳鳳琪等[44]為了探討復方玉泉丸中血糖相關性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通過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法測定元素含量,從而為其降血糖物質(zhì)基礎研究提供依據(jù)。結(jié)果玉泉丸中血糖相關性元素含量豐富,Cu/Zn比例適宜,鋅、鉻、鎳、釩和鎂分布特點明顯,血糖相關性元素可能是玉泉丸降血糖作用的重要成分。
3.3.2 對DNA損傷保護作用 吳鳳琪等[19]研究還采用不同極性的提取劑熱回流提取復方玉泉丸有效成分,在DPPH和OH自由基模型上探討各提取物清除能力,并用CuSO4-Phen-VC-H2O2-DNA化學發(fā)光體系測定DNA損傷保護作用。結(jié)果表明70%乙醇提取物能有效降低DNA損傷程度,并使DNA氧化損傷延遲,其機制與清除DPPH及OH自由基活性有關。
楊林相[4]通過研究玉泉丸加減方對126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情況,同時分析血糖控制情況,結(jié)果顯示,與常規(guī)治療組相比,玉泉丸加減方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原因可能在于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島素抵抗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類、脂類和蛋白質(zhì)等代謝紊亂。而玉泉丸加減方具有滋陰補腎等功效,可以緩解代謝紊亂等癥狀。葛根作為君藥,治療內(nèi)熱熾傷,并且可以從營養(yǎng)液中吸取養(yǎng)分,然后運送于肌肉,保證能有效補陽益氣;地黃滋陰補腎、涼血生津養(yǎng)陰;天花粉生津止渴,2味藥共為臣藥,再加上山茱萸補肝腎等,從而使玉泉丸加減方具有顯著的益氣生津、養(yǎng)陰潤燥、滋補肝腎的功能。此外,高慧等[45]為了比較生熟五味子對玉泉丸降血糖作用及化學成分的影響,采用STZ構建高血糖大鼠模型,于給藥第7、14天測定大鼠血糖值,發(fā)現(xiàn)2種方法配制的玉泉丸降血糖作用無顯著性差異;采用HPLC法檢測玉泉丸中葛根素、五味子醇甲的質(zhì)量分數(shù),結(jié)果顯示含生五味子玉泉丸中,兩者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0.0117%、0.032%;含醋五味子玉泉丸中,兩者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0.0061%、0.024%??梢钥闯觯逦蹲佑袢柚形逦蹲哟技?、葛根素質(zhì)量分數(shù)均遠高于醋制五味子玉泉丸,從而說明生五味子加入玉泉丸復方有利于煎煮過程中有效成分(如五味子醇甲、葛根素等)的溶出。綜上可知,玉泉丸中各味藥相互配伍,共同發(fā)揮益氣生津、滋陰潤燥等功效。
《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葛根、地黃、麥冬、五味子和甘草的規(guī)定的含量測定項下成分分別為葛根素;梓醇、地黃苷D;魯斯可皂苷元;五味子醇甲;甘草苷和甘草酸。天花粉在藥典中未見對其含量測定項作出規(guī)定。祁航等[7]建立玉泉丸HPLC指紋圖譜,其中保留時間穩(wěn)定的共有峰有12個,指認了6個主要成分,包括葛根素、大豆苷元、毛蕊花糖苷、五味子醇甲、甘草酸和甘草苷,并同時測定這6個成分的含量。史培穎等[46]采用HPLC同時測定玉泉丸中葛根素和甘草酸2種活性成分的含量。李少光等[6]采用HPLC測定了玉泉丸中葛根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大豆苷元、甘草酸5個活性成分的含量。庫爾班江等[47]采用高效薄層雙波長掃描法,于270、370 nm處測定玉泉丸中葛根素、大豆苷元的含量。在Q-Marker預測分析中,基于玉泉丸復方體外化學成分及藥效物質(zhì)基礎的文獻報道較少,并且該復方中天花粉藥材較為特殊,主要成分大多為多糖類、蛋白質(zhì)類和氨基酸類,對其體外及體內(nèi)入血成分系統(tǒng)研究較少,因此仍需開展更多基礎研究來進一步闡明其物質(zhì)基礎,從而為其臨床應用提供有力的支撐。綜上所述,基于Q-Marker的五原則,選定葛根素、大豆苷元、地黃苷D、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麥冬皂苷D、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苷9個化合物作為玉泉丸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專屬性好、可測性強、便于質(zhì)量控制,可以作為玉泉丸的Q-Marker,具體信息見表1和圖2。
表1 玉泉丸的Q-Marker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 of Q-Markers of Yuquan Pills
化學成分分子式CAS相對分子質(zhì)量來源 葛根素C21H20O93681-99-0416.4葛根 大豆苷元C15H10O4486-66-8254.2葛根 地黃苷DC27H42O2081720-08-3686.6地黃 五味子醇甲C24H32O77432-28-2432.5五味子 五味子乙素C23H28O661281-37-6400.5五味子 麥冬皂苷DC44H70O16945619-74-9855.0麥冬 甘草素C15H12O4578-86-9256.3甘草 甘草酸C42H62O161405-86-3822.9甘草 甘草苷C21H22O9551-15-5418.4甘草
a-葛根素 b-大豆苷元 c-地黃苷D d-五味子醇甲 e-五味子乙素 f-甘草素 g-麥冬皂苷D h-甘草苷 i-甘草酸
玉泉丸具有養(yǎng)陰生津、益氣和中的功效,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方劑的臨床使用需依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基本理念,根據(jù)不同病癥采取不同配伍比例、劑型或加味等方法,來獲得針對不同病癥的量效關系。本文基于其傳遞與溯源的屬性,以成分有功效的關聯(lián)性為核心,可測性和成分特有性為條件,再結(jié)合復方中藥的配伍比例,最終確認中藥復方的Q-Marker,建立質(zhì)量溯源體系,對玉泉丸進行質(zhì)量控制,也為其進一步開發(fā)及老藥新用提供參考。
根據(jù)目前現(xiàn)有的玉泉丸相關研究文獻,可以看到其早期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薄層色譜法對復方中活性物質(zhì)進行定性鑒別,定量鑒別較少。后來又逐漸開始使用HPLC法測定玉泉丸中含量較高的活性物質(zhì),但指標較為單一,且少見系統(tǒng)化研究其整方成分,質(zhì)量控制指標單一且不完善,需進一步研究。此外,在文獻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復方中天花粉的成分研究基礎薄弱,指標性成分仍不明確。關于玉泉丸整方化學成分的系統(tǒng)性研究相關文獻也較少,藥效研究多集中于臨床病例觀察,再加上中藥復方本身化學成分的復雜性,因此要想建立該復方系統(tǒng)的質(zhì)量標準以及進一步闡明其藥效物質(zhì)基礎,就需要從中藥的整體性出發(fā),采用多種技術,例如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zhì)聯(lián)用法、譜效關聯(lián)等,建立多層次、多角度和多樣性的研究,進一步系統(tǒng)性分析其復方成分以此來進一步證明玉泉丸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1] 王丹, 魏玉輝, 段好剛, 等.玉泉丸對鹽酸二甲雙胍大鼠腸吸收的影響 [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11, 31(4): 292-294.
[2] 張玉芬.自擬參地丹杞湯聯(lián)合玉泉丸對氣陰兩虛證消渴病的療效 [J].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9, 28(20): 3757-3758.
[3] 鄧銀泉, 范小芬, 吳國琳, 等.玉泉丸對2型糖尿病促炎細胞因子干預的影響 [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06, 26(8): 706-709.
[4] 楊林相.玉泉丸加減方對126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血糖控制作用分析 [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6, 13(13): 1856-1858.
[5] 劉昌孝, 陳士林, 肖小河, 等.中藥質(zhì)量標志物(Q-Marker): 中藥產(chǎn)品質(zhì)量控制的新概念 [J].中草藥, 2016, 47(9): 1443-1457.
[6] 李少光, 蔡林雪, 姚宏, 等.HPLC法同時測定玉泉丸中5個成分的含量 [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 50(3): 155-158.
[7] 祁航, 謝濤, 呂東峰, 等.玉泉丸HPLC指紋圖譜的建立及6個成分定量分析 [J].中草藥, 2019, 50(23): 5753-5759.
[8] 祁航.中藥復方玉泉丸的質(zhì)量控制方法研究 [D].唐山: 華北理工大學, 2020.
[9] 雷艷, 劉傳鑫, 袁瑞娟, 等.基于UPLC-Q-TOF-MS~E的玉泉丸化學成分表征 [J].中藥材, 2020,43(07): 1639-1646.
[10] 楊薪正, 胡淼, 楊琳媛, 等.玉泉丸口腔速崩片對糖尿病小鼠保護作用 [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9, 7(11): 8-9.
[11] Karstoft K, Pedersen B K.Exercise and type 2 diabetes: Focus on metabolism and inflammation [J]., 2016, 94(2): 146-150.
[12] Lontchi-Yimagou E, Sobngwi E, Matsha T E,.Diabetes mellitus and inflammation [J]., 2013, 13(3): 435-444.
[13] 傅大莉, 張婭莉, 唐大軒, 等.玉泉丸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作用機理研究 [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 2013, 35(1): 7-9.
[14] 王大慶.玉泉丸對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謝的影響 [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7, 29(1): 88-90.
[15] Westwell-Roper C Y, Ehses J A, Verchere C B.Resident macrophages mediate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nduced islet IL-1β production and β-cell dysfunction [J]., 2014, 63(5): 1698-1711.
[16] 鄧銀泉, 范小芬, 吳國琳, 等.玉泉丸對糖代謝異常相關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 [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05, 14(24): 3194-3196.
[17] 彭聰, 高明松, 孔彩霞, 等.玉泉丸對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 [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 32(2): 122-124.
[18] 彭聰, 孔彩霞, 高明松, 等.玉泉丸對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內(nèi)皮細胞保護作用的臨床觀察 [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腎病雜志, 2015, 16(11): 973-975.
[19] 吳鳳琪, 陳茂勇, 李磊, 等.復方玉泉丸保護DNA損傷有效部位研究 [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09, 20(8): 1905-1906.
[20] 向敏.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糖尿病研究進展 [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6, 16(68): 29.
[21] 水彥芳, 高燕, 魏玉輝, 等.玉泉丸對大鼠肝細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響 [J].蘭州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 2009, 35(1): 58-60.
[22] 閆廣利, 孫暉, 張愛華, 等.中藥血清藥物化學研究概況及其理論和方法拓展 [J].中國中藥雜志, 2015, 40(17): 3406-3412.
[23] 金慧.葛根芩連湯血清藥化學研究 [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 2008.
[24] 金慧, 王彥, 閻超.葛根芩連湯入血成分的歸屬 [J].中國中藥雜志, 2008, 33(22): 2687-2691.
[25] 王慧森, 劉明, 李更生, 等.鮮地黃提取物中3種原型入血成分的含量測定 [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3, 19(12): 66-70.
[26] 張雅閣, 李更生, 王慧森, 等.地黃化學成分血清藥物化學的初步研究 [J].中醫(yī)研究, 2010, 23(5): 32-34.
[27] 沈丹萍, 楊莉, 陶艷艷, 等.HPLC-MSn分析扶正化瘀方中五味子的入血成分 [J].中國中藥雜志, 2011, 36(7): 854-858.
[28] 沈丹萍.抗肝纖維化中藥扶正化瘀方體內(nèi)效應成分研究 [D].上海: 華東理工大學, 2011.
[29] 鄒俊駒, 王茜, 曾梅艷, 等.月華丸(膠囊)及其入血成分中地黃苷A、麥冬皂苷D和原百部堿的HPLC法測定 [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7, 28(8): 1800-1802.
[30] 于華, 賈偉娜, 劉金平, 等.UPLC-Q-TOF-MS法分析連花清瘟膠囊的入血成分 [J].天津中醫(yī)藥, 2016, 33(12): 756-759.
[31] 巫朝銀, 陳桐楷, 王奇.葛根素制劑的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yī)藥, 2020, 15(14): 2188-2192.
[32] 朱衛(wèi)豐, 鄒斌, 管詠梅, 等.葛根質(zhì)量標志物(Q-marker)探討分析 [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9, 37(4): 775-777.
[33] 陳金鵬, 張克霞, 劉毅, 等.地黃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 [J].中草藥, 2021, 52(6): 1772-1784.
[34] 付國輝, 杜鑫.地黃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J].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5, 5(15): 39-41.
[35] 郭阿莉.不同炮制方法對地黃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影響 [J].中國民間療法, 2019, 27(4): 86-88.
[36] 李嫻, 邢亞東, 李姍姍, 等.不同炮制方法對熟地黃中7種化學成分含量的影響 [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20, 45(5): 634-637.
[37] 許宏亮, 李彥川, 張雅琴, 等.天花粉主要化學成分研究進展 [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18, 14(5): 120-123.
[38] 范明明, 張嘉裕, 張湘龍, 等.麥冬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J].中醫(yī)藥信息, 2020, 37(4): 130-134.
[39] 白晶.麥冬甾體皂苷和高異黃酮類成分的研究進展 [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 2014, 28(2): 9-12.
[40] 羅運鳳, 高潔, 柴藝匯, 等.五味子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9, 41(5): 93-96.
[41] 譚暉, 王吉昌, 董丹鳳, 等.五味子酯甲通過抑制CCAT1和PI3K-AKT信號通路抑制肺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J].世界中醫(yī)藥, 2021, 16(13): 1966-1971.
[42] 張耀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J].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9, 11(9): 141-142.
[43] 鄒華彬.中國產(chǎn)8種甘草的理論分類及親緣關系的理論判別 [J].世界中醫(yī)藥, 2021, 16(3): 509-515.
[44] 吳鳳琪, 李磊, 郭瑩瑩, 等.復方玉泉丸降血糖相關性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 2008, 25(6): 14-15.
[45] 高慧, 張爽, 高雁, 等.生熟五味子對玉泉丸降糖作用及化學成分影響研究 [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15, 11(16): 16-18.
[46] 史培穎, 林逢林, 陳芳美, 等.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玉泉丸中的葛根素及甘草酸 [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13, 33(20): 1657-1659.
[47] 庫爾班江, 羅新澤.高效薄層雙波長掃描法測定玉泉丸中葛根素和大豆甙元的含量 [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 2000, 19(3): 93-96.
Review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Yuquan Pill and predictive analysis of its quality markers
LEI Yan1, GUO Xiu-huan1, LI Yin1, LIU Chuan-xin1, 2, YUAN Rui-juan1
1.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Luoyang Branch of National Metabolic Disease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Genetic Rare Diseases,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enter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0, China
Yuquan Pill (玉泉丸) is a classic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which has the effects of nourishing kidney and nourishing, tonifyingand fluid, relieving thirst and relieving annoyance, etc,.It is often used to treat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of deficiency of bothandin modern clinic, 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material basis and pharmacology of its efficacy.In this pape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Yuquan Pill are reviewed.On this basis, the Q-Marker of Yuquan Pill are also predic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fiv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marker (Q-Marker).It is suggested that puerarin, daidzein, rehmannioside D, schisandrin, schisandrin B, ophiopogonin D, liquiritigenin, glycyrrhizic acid and liquiritin can be used as Q-Marker of Yuquan Pill.In the follow-up, these components can be selected as indicators for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Yuquan Pills,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establish the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Yuquan Pill;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quality marker (Q-Marker); diabetes; puerarin; daidzein; rehmannioside D; schisandrin; schisandrin B; ophiopogonin D; liquiritigenin; glycyrrhizic acid; liquiritin
R28
A
0253 - 2670(2022)09 - 2929 - 08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36
2021-04-15
雷 艷(1996—),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糖尿病物質(zhì)基礎研究。E-mail: 1347231417@qq.com
通信作者:劉傳鑫,男,博士,主要從事分析毒理學與臨床分子診斷性研究。E-mail: 15222003775@163.com
袁瑞娟,女,碩士生導師,副教授,主要從事藥物分析與中藥質(zhì)量標準研究。E-mail: rjyuance@126.com
[責任編輯 王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