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宏文
地,就是山屯里生長作物的土地。在山屯人的心目中,最金貴的就是地。所有的山屯人,都會把地當成命根子。山屯的每一塊地,不管是山地,還是平地;不管是黑土地,還是黃土地;不管是沙土地,還是黏土地,只要在山屯人的手里,就沒有一塊地不長作物,沒有一塊地沒有收成。
山屯里,似乎一切都與地有關,都帶有泥土的氣息。地是所有作物的生命之源,有一塊聚積著泥土的地,就會生長出一片作物。作物是人的生命之源,有一片生長的作物,就能滋養(yǎng)一家子人。人是山屯的繁盛之源,有一家子一家子的人會集在一起,就有了炊煙的競相升起,就有了屯落的六畜興旺,就有整個山屯的生生不息。
每年的二月二,是山屯人心中龍?zhí)ь^的日子。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懷著一顆虔誠的心,祭祀掌管著五谷生長和民間平安的土地神。從屯東頭,到屯西頭,幾乎家家都要烀一個豬頭。這個豬頭,必須是黑豬的豬頭,嘴巴里還要叼著一根豬尾巴,寓意這是一頭頭尾俱全的整豬。烀這樣一個熱氣騰騰的豬頭,用來供奉土地神,祈福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和收成飽滿。其實,山屯人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那一塊又一塊被視為寶貝的土地。心到神知,上供人吃。祭祀完土地神,山屯幾乎所有的人家,家家都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香噴噴的豬頭肉。四太爺說,家家能有這樣的口福,還不是沾了土地神的光?
山屯人,都知道每一塊地的厚度,知道每一塊地的松軟度,知道每一塊地的光照度。更神奇的是,山屯人還知道哪一塊地處在風道上。在山屯人看來,陽光有陽光的道,月光有月光的道,雨有雨的道,雪有雪的道,風有風的道,河有河的道……風道上,就不能種阻擋風行走的高稈作物。風被阻擋了,就要禍及作物的生長,就要影響一年的收成。收成受了影響,山屯人的日子就不寬裕。
哪塊地適合種哪些作物,在山屯人的心里,就像貼了標簽一樣,清清楚楚,不必勞心費神地琢磨。適合種高粱、玉米的,適合種棉花、大豆的,適合種谷子、糜子的,適合種香瓜、梢瓜的,適合種土豆、地瓜的……適合種各種各樣作物的地,山屯里都不缺。
插圖:邢安贏
有地能種作物,沒地開“鎬頭荒”也能種作物。那一年的盛夏時節(jié),我爺爺要種一些蕎麥,為讓奶奶在第二年清明節(jié)時,做一家人都愛吃的蕎麥面饸饹,或蕎麥面餃子,或蕎麥面卷子。這些吃貨,在清明節(jié)到來時,山屯里的哪一家都要做一兩樣,飽飽口福??蔂敔斠N蕎麥時,家里所有的地,春天就已經(jīng)種滿了各種各樣的作物,沒一塊閑著的地。爺爺并不著急,似乎早已心中有數(shù)。他扛著那把鎬,戴上一頂尖頂?shù)牟菝保瑏淼綎|溝北平子的那片草地上,在炎炎的烈日下,一鎬一鎬地開起了“鎬頭荒”。爺爺起早貪晚地干了兩天,一塊種蕎麥的地,就四四方方、規(guī)規(guī)矩矩地呈現(xiàn)在了爺爺?shù)拿媲?。爺爺用手背擦了擦額頭的汗,眼神中泛起了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
二伏過后、三伏未到的那幾天,爺爺拎著那個裝蕎麥種的帆布口袋,一把一把地把口袋里的種子,點在了新開的“鎬頭荒”里。然后,爺爺自言自語地說,又多了一塊好地。也許,山屯里所有的地,都是像爺爺這樣一塊一塊地開墾出來的,然后年年都種上作物,然后年年都有收成。
“人勤地不懶,秋后糧倉滿?!边@是我四太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這句話,好像專門讓那些性情懶惰的人聽。四太爺?shù)脑挻_實在理,誰也不敢不聽。山屯里的那幾個懶漢,還真沒有不怕四太爺?shù)摹H绻l惹火了心中自有公道的四太爺,還真的沒什么好果子吃。四太爺說,莊稼人,到了該種啥作物的時候,就得種啥作物,拖延不得。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播種期,講究的是適時播種,不能隨意早種,也不能隨意晚種。其實,四太爺心中的這些學問,山屯人幾乎都懂,但四太爺翻來覆去地講,好像人人都在認真地聽,沒人說感到厭煩。
驚蟄時節(jié),地還沒化透的時候,山屯人就開始頂凌栽種大蒜。頂凌栽種,就是在凍土還沒有完全融化之前栽種。顯然,大蒜是山屯人最早栽種的作物。大蒜這種作物,有著較為特殊的生長習性,喜冷涼,耐低溫。如果栽種期過晚,蒜秧不僅不抽苔,到了起蒜的時候,不是蒜頭小,就是不分瓣。早春時節(jié),對于栽種大蒜,家家比較上心,展示那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精氣神兒,生怕背上一個懶漢名聲。
到了谷雨種大田的時節(jié),山屯人就會放下手中的其他活計,一門心思地忙著種大田。有時,遇到春旱的年頭,地里干燥,墑情不好,山屯人就心里著急。著急到一定程度,人們就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想辦法,到水源地去拉水,去擔水,一條壟一條壟地甚至一埯子一埯子地坐水播種。旱情一旦加重,家家就要男女老少齊上陣,多種一條壟是一條壟,多種一埯子是一埯子。俗話說:“過了芒種,不可強種?!币坏┻^了芒種,也就標志著已經(jīng)過了大田作物的播種期。那些還沒種上作物的地,就不可強種那些生長期較長的作物,只能考慮種一些生長期較短的作物。
山屯有這樣一句諺語:“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種芥菜?!辈还芊斓奶鞖庠趺磹灍?,不管樹上的知了和青稞上的蟈蟈怎么沒完沒了地叫,山屯人都會一鎬一鎬地、或者一鍬一鍬地在菜地里翻畦子、打壟。白菜要種在壟溝里,種白菜的壟溝就要寬大一點。因為白菜喜水,種在壟溝里容易澆灌存水。蘿卜和芥菜要種在壟臺上,種蘿卜和芥菜的壟臺就要寬大一點。壟臺松軟,土層深厚,蘿卜和芥菜就容易深深扎根,長得肥大。
白露時節(jié)前,山屯人就像湊熱鬧似的,在自家菜地里平整出適合種蔥籽的畦子。然后,又一起趕在白露時節(jié)的前三天,在平整好的畦子里,種上了準備好的蔥籽。這樣,白露這一天,蔥籽剛好破土出苗。白露時節(jié)長出來的蔥苗,第二年的初夏就能長成用來移栽的蔥秧子。如果蔥籽種早了,來年的蔥秧子就長苞頭,山屯人管這樣的蔥叫苞頭蔥,苞頭蔥不適合當成蔥秧子移栽。相反,如果蔥籽種晚了,蔥苗就不能扎下足夠的根系,冬天就容易枯死。
對山屯人來說,耪地除草是侍弄大田作物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也是山屯人一年四季最為辛苦的勞作。在雨季到來前,山屯里所有的大田,不管生長著什么作物,都必須把雜草鏟除干凈,哪一家都耽誤不得。一旦耽誤了耪地除草的最佳時機,到了連雨天,只短短的幾天工夫,草就會長得連成片,把作物的苗兒嚴嚴實實地封在其中。到了這種程度,再去除草,草根就會把生長的作物一起拽下來。山屯人管這種雜草瘋長的現(xiàn)象,叫做“扣鍋”。一旦哪家出現(xiàn)了“扣鍋”的地,就會有種做賊的感覺,羞于見人。
山屯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叫“寧可身受累,不讓臉受熱”,山屯人確實是說到做到。每家的男人,都會豁出去,在太陽底下不惜汗流浹背,甚至曬得肩膀后背脫下一層皮,也不讓自己的大田“扣鍋”。
我爺爺常跟我說,他七歲時沒了父親。他下面有兩個妹妹,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漢。于是,他就扛著一把半截子木把的鋤頭,跟著我太奶奶的后面,到大田里耪地除草。太奶奶心疼年齡尚小的兒子,總讓我爺爺?shù)綐涞紫氯バ恍獩???蔂敔攨s說,我大小也是個男人,是男人,就不能讓家里的地“扣鍋”。
有一年的夏天,山屯下了一場幾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肆虐的山洪,沖毀了南山根那片菜園子的攔水大壩。屯北頭福林叔家的菜地,就緊貼著那條大壩。洪水沖毀了大壩后,把他家即將收獲的十幾條壟土豆沖毀了,僅剩下殘缺不全的一條壟。
在山屯里,福林叔是一個出了名的老實人,他不多言不多語,還非常勤快肯干。有了他一雙勤勞的手,家里的日子一直過得比較殷實。看到好好的菜地被沖毀了,他接連好幾天蹲在地邊發(fā)呆。他默默無語,一蹲就是一兩個小時,旱煙頭在他的周邊扔了一地。
多少年來,這塊十幾條壟的菜地,福林叔一直特別精心地侍弄著。每一年,他幾乎都要種兩茬,上茬種土豆,下茬種白菜、蘿卜和芥菜。土豆是山屯人的家常菜,烀著吃、炒著吃、烙著吃、燉著吃,咋做咋吃,山屯人都喜歡。因為土豆既好種,又好吃,山屯人就家家養(yǎng)成了種土豆的習慣。家里如果有幾筐幾簍的土豆存放著,過日子心里就踏實許多。下茬種的白菜、蘿卜和芥菜,也是山屯人的家常菜。冬天,白菜、蘿卜儲藏在菜窖里,整整一個冬天,都算是新鮮菜。秋末冬初,家家騰出那口咸菜缸,把洗得干干凈凈的芥菜疙瘩和芥菜纓子一起腌在里面。這腌好的芥菜疙瘩和芥菜纓子,可以烀著吃,可以燉著吃,也可以脆生生地生著吃。不管怎么做怎么吃,這咸菜疙瘩和芥菜纓子都別有一番家的味道。
為了讓自己種的菜長得更好,福林叔經(jīng)常在菜地里勞作著。他使著鍬和鎬,在菜地里挖出大大小小的石頭,然后填上了從二道溝溝口大土坑挑來的淤土。不管種啥菜,福林叔都會施用大量的雞糞或豬糞,從來不施用化肥,也很少打農(nóng)藥。他在菜地的南頭,挖了一眼用石頭砌成的水井。這眼井的水很旺,輕易打不干。福林叔給蔬菜灌水,都是在一大清早進行。他說,一大清早,地的溫度和水的溫度差不多,而到了中午,地的溫度高,水的溫度低,之間相差比較大。因此,清早灌水,生長著的作物不會受到水溫差異的刺激。他還說,對于各種蔬菜來說,并不是水灌得越多越好。水灌得太多,地溫上不去,反而影響正常生長,地里見濕見干比較合適。福林叔雖然是個老實人,但他的心里,卻有著一般人所沒有的心機。他說的話,讓山屯人服氣,也讓山屯人牢牢記在了心里。
看到福林叔家的菜地被沖毀的慘象,山屯人都認為他一定會放棄這塊地,一丟了之。就剩下殘缺不全的一條壟,還咋能補救呢?可老實的福林叔偏偏來了犟脾氣。他從河套里撿來一塊一塊被洪水沖下來的石頭,在攔水大壩的原址上,又重新壘起了一道新的石壩。他親手做了一臺簡易的手推車,從二道溝溝口的大土坑里,推來了一車一車的淤土。他起早貪黑干了一個多月,硬生生地把沖毀的菜地,恢復成了原來的樣子。他接連在地里灌了三天的水,說這是為了讓新運來的土,更好地接上菜地的地氣。就這樣,第二年的春天,當南山根別人家的菜地長出各種蔬菜時,福林叔家的菜地,也同樣長出了各種蔬菜。
山屯人,祖祖輩輩都習慣了守著地過日子,讓每一塊地都長作物,讓每一塊地都有收成。20世紀80年代初期,地里種啥剛剛由各家自己說了算時,山屯里掀起了一場開“地頭荒”的熱潮。那時,幾乎所有的地頭,都有很長的一段撂荒地??蛇@些撂荒地到了個人的手里,就不可能再撂荒了?!暗仡^荒”開多了,家家的地,就自然多了不少的面積,多種不少作物,多了不少收成。而且,新開的“地頭荒”,作物長得還非常壯實。四太爺說,生茬的地,透水透氣,愛長莊稼。
有時,四太爺會當著眾人的面說這么一句話:“丑妻近地家中寶?!边@“丑妻”為啥是寶暫且不說,而這“近地”確實是山屯人心中的寶貝。
最近的地,就是每家院子里的那幾分地,可謂是寸土寸金。山屯人,都習慣壘石頭墻圈院子,什么東西如果長在院子里,養(yǎng)在院子里,放在院子里,心里就覺得安生,就覺得真真切切是自家的。而在院墻外面的東西,心里總是沒底,就好像隨時都有失去的可能。
這圈在院子里的地,山屯人習慣管它叫園子,大多專門用來種蔬菜。園子里的每一個畦子、每一條壟,都會被主人精打細算地派上用場,沒有一處空閑著。黃瓜、辣椒、茄子、西紅柿、紅蘿卜等一些重點蔬菜品種,都會種在園子里,種在眼皮底下,這樣。便于侍弄,便于照看,更便于采摘。屋子里已經(jīng)放好了飯桌,然后到園子里采摘一番,隨即直接擺上飯桌,那才叫地道的新鮮菜。山屯人,都喜歡這種味道,都離不開這種味道。這種味道,讓山屯人爽心、明目、壯筋骨。
山屯里,那些離家比較近的地,大多作為自留地分給了各家耕種。這樣的地,人們經(jīng)管得極為上心。這些地,山屯人很少用來種高粱和玉米等價值較低的作物,而是用來種花生、地瓜、芝麻和大豆等價值較高的作物。尤其是家家都要選擇一塊出入方便的地,用來栽大蔥,山屯人管它叫蔥地。對于山屯人來說,蔥地是必不可少的。大蔥是山屯人飯桌上的常菜,掐一把嫩嫩的蔥葉,端上一碗自制的大醬,就可以吃一頓飽飯。從夏天,到秋天,山屯人的飯桌上幾乎離不開大蔥。
為了讓自留地里的作物,都能有個好收成,山屯人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種子、糞肥和水源上做足文章。誰家的作物長得好,誰家的作物長得差,都一目了然,互相之間較著勁,誰家也不甘落后。尤其是男人們,誰也不想讓人背后指脊梁骨,讓家里的女人抬不起頭來。
山屯人都信守這樣一個理:“莊稼是枝花,全靠肥當家?!鄙酵腿朔N地,家家都比著上糞肥。誰家地里的糞堆大,主人就覺得臉上有光,走路都會把腰桿挺得直直的。這施農(nóng)家糞肥,還真有不少學問:黃土地,就盡量多施一些灶坑灰,土質(zhì)會一年比一年松軟起來;沙土地,就盡量多施一些炕洞土,土質(zhì)會一年比一年綿柔起來。
山屯人的心中,雖然都清楚每一塊地的分量,但誰也不掛在嘴上,生怕讓哪塊地不開心,不高興,耍起小性子來,不好好長作物。山屯人知道,地有靈性,會記著人的好。人只要善待每一塊地,珍惜每一塊地,就沒有一塊地不好好生長作物,就沒有一塊地沒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