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艷利
40分鐘足以讓我?guī)ьI學生做一個小實驗,足以讓學生探究一道復雜的數(shù)學題……我們的課堂正是由一個個40分鐘組成,構建了學生的知識體系,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
數(shù)學中的“異類”
數(shù)學中的一個符號、一個算式就可能令學生著迷。例如,在四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六單元“除法”教學中,我對學生說:“在加、減、乘、除四種運算中,除法是最難的,也是出錯率最高的。但是我最喜歡它,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急于從我口中得到答案。“第一,除法適用于求商、求平均分,是所有運算里最公平的,我喜歡它的不偏心。第二,加、減、乘的豎式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但除法的豎式計算最特殊,又要乘,又要減,又要試商才能得到。”我說道。學生被我的話逗笑,對除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美的精彩
在教學“垂直與平行”時,我如此進行課堂導入:前兩天剛認識了“千米/時”中的“/”,讀成“每”。而這節(jié)課又認識了“∥”,讀成“平行于”。學生馬上接話:“寫符號可以少寫很多字!”是的,這不正是數(shù)學的簡潔美嗎?一個數(shù)學符號的產生要經歷幾代數(shù)學家的驗證,凝聚了前人的智慧。數(shù)學家普洛克拉斯說:“哪里有數(shù)學,哪里就有美?!比?、-、×、÷、=、( )、{ }等數(shù)學符號,如果我們不注意書寫格式,那就破壞了它們的美。數(shù)學的美在孩子們心中扎下了根。
“忽悠”的經典
我在教學“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最高位相同、被除數(shù)前兩位不夠除的條件下求商是幾”時,讓學生先試做,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規(guī)律。但是臨上課前,我決定調整一下,將學生試做改為幫老師驗證。我要“忽悠”一下孩子們。
首先,我出示一組題:108÷12、104÷13。其次,我對學生說:“這些題我都不用計算就知道答案是多少。要不,我們驗證一下。”學生經過驗證發(fā)現(xiàn)我的說法是對的,只見一名學生說:“老師,你一定學過珠心算!”學生的興趣被我給“忽悠”起來了。最后,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并用一句歌訣記住了它:同頭無除商八九。
“全軍覆沒”后的崛起
教學“減法的性質”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136-(72-36)。學生看到題馬上就按減法的性質去做:136-(72-36)=136-72-36=28。我在全班巡查了一遍,幾乎所有人都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問:“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學生回答:“沒有!”“恭喜大家——全錯了!”我失望地說。為什么錯了?在我的引導下,一些學生開始分析、討論,最終得出了正確答案。
“全軍覆沒”多么慘烈,從中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全軍覆沒”不是一件壞事,有了覆沒才會有崛起。學生受思維的限制,缺乏思考。但只要教師引導得當,讓學生從錯誤中探究出正確的方法,就能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
總之,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該多看、多想、多驗證、多探究,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變得輕松快樂,才能讓我們擁有更高效的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