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濤 陳 婕 許 軍 王 霞 李 杰 馮明霞 李 敏
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xù)上升階段,推測心血管病現(xiàn)患人數(shù)3.30億,心血管病死率為中國居民首位死因,我國冠心病患病率城市高于農(nóng)村,但病死率農(nóng)村高于城市[1]。冠心病又名缺血性心臟病,指包含心肌缺血缺氧,進而導(dǎo)致壞死的一類心臟疾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冠狀動脈痙攣導(dǎo)致血管壁狹窄或阻塞引起的[2]。目前對于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管腔直徑≤2.75 mm)患者,常規(guī)西藥治療療效欠佳,主要治療方案有支架置入和藥物洗脫球囊。研究發(fā)現(xiàn)小血管病變置入支架后動脈夾層、穿孔、破裂和遠期再狹窄等的發(fā)生率較高[3]。藥物洗脫球囊作為一項新興的介入技術(shù),有研究表明其治療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有明顯優(yōu)勢[4],但價格昂貴,患者接受度低。臨床研究證實夏橘化瘀膠囊可明顯改善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的發(fā)作次數(shù)[5],提高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6],改善嚴重冠心病三支病變的心室重構(gòu)及心血管事件[7]。觀察夏橘化瘀膠囊治療氣虛血瘀型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dǎo)。
1.1 一般資料選取濰坊市中醫(yī)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住的氣虛血瘀型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40例。其中治療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55~77歲,平均(68.24±2.37)歲;病程2~10年,平均(5.65±1.32)年。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5.31±2.26)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為(5.32±1.52)年。治療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既往行冠狀動脈造影示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管腔直徑≤2.75 mm),患者拒絕植入支架或藥物洗脫球囊擴張;②中醫(yī)診斷及證型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8],臨床辨證為氣虛血瘀型。主癥包括胸悶、胸痛;次癥包括心悸氣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脈澀而弱。主癥必須具備,次癥具備2項及以上,方可診斷氣虛血瘀。③入選患者及家屬均簽署入院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者;②心功能Ⅳ級,EF<30%者;③治療依從性差,不能按時隨訪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冠心病規(guī)范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他汀類藥物、硝酸酯類藥物、ACEI/ARB、β受體阻滯劑等。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加用夏橘化瘀膠囊(執(zhí)行文號:魯藥制字Z20140015,成分有太子參、云茯苓、清半夏、枳實、郁金、橘紅、蜜旋覆花、石菖蒲、當歸、降香、麥冬、丹參、遠志、五味子、酸棗仁組成),用法為每次3粒,每日3次,連服12周。
1.4.2 觀察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與治療12周后心絞痛改善情況,中醫(yī)證候改善情況,2組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血脂變化情況,包括總膽固醇(T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密度膽固醇(HDL-C)。觀察2組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等安全性指標。
1.4.3 療效標準①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證候積分減少≥70%,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有效:證候積分減少≥30%,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改善;無效:證候積分減少<30%,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加重:證候積分減少<0,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加重??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心絞痛療效標準:顯效:癥狀較前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有效:癥狀較前明顯減輕;無效:疼痛程度、發(fā)作次數(shù)及持續(xù)時間較前基本相同;加重:疼痛程度、發(fā)作次數(shù)及持續(xù)時間較前明顯加重??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使用t檢驗、χ2檢驗等。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絞痛改善情況治療組心絞痛總有效率90.0%,對照組總有效率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絞痛改善情況比較 (例,%)
2.2 中醫(yī)證候療效情況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92,5%,對照組總有效率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情況比較 (例,%)
2.3 血脂指標治療后,2組總膽固醇(T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膽固醇(LDL-C)均較治療前改善,組內(nèi)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高密度膽固醇(HDL-C)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目前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血小板的活化、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損傷、斑塊破裂、炎癥反應(yīng)、血脂代謝異常及血栓形成等[9]。目前西醫(yī)治療冠心病的藥物主要有他汀類調(diào)脂藥、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硝酸酯類、ACEI/ARB、β受體阻滯劑等[10]。中醫(yī)學認為冠心病屬于“胸痹”“心痛”,病理因素有瘀血、痰濁、氣滯等,中醫(yī)臨床常采用標本兼治法則,即活血化瘀、調(diào)和氣血陰陽、豁痰通陽[11]。楊利[12]指出脾氣虛為本,痰瘀為標,且心氣虛是發(fā)病源,并貫穿于整個疾病過程。由脾氣虛所致的病理產(chǎn)物如瘀血、痰濁等則又是整個過程的病理基礎(chǔ)。黃厚華等[13]重新解釋了本虛標實,實則痰濁、瘀血、陰寒,虛即陰陽氣血虧損。李七一教授認為冠心病的病理機制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的心脈閉阻不暢,心之陰陽氣血失調(diào),病灶在心,常與肝、脾、腎三臟器功能失調(diào)有關(guān),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14]。《傷寒雜病論》中首次提出“胸痹”的辨證論治,張仲景指出其病機為陽微陰弦。目前臨床上已研制出多種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成藥,比如復(fù)方丹參滴丸[15]、麝香保心丸[16]等。
夏橘化瘀膠囊功效為益氣養(yǎng)陰,寧心安神,化瘀祛痰。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屬氣陰兩虛,心神不安,痰濁血瘀證,主要證見胸悶胸痛,心煩不寧,心悸氣短等。君藥指太子參、茯苓,臣藥指清半夏、橘紅、枳實和石菖蒲,佐藥指郁金、蜜旋覆花、降香、丹參和當歸,使藥指麥冬、五味子、遠志和酸棗仁。現(xiàn)代研究表明,太子參含多糖、黃酮、氨基酸、鞣質(zhì)、皂苷、甾醇、香豆素等多種元素,可通過清除氧自由基,延緩心肌細胞衰老及凋亡,進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17]。丹參的作用有抗血小板、并減輕動脈硬化、改善冠狀動脈血流等功效[18]。本課題組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夏橘化瘀膠囊(原名胸痹通膠囊)可以明顯降低大鼠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水平[19]。夏橘化瘀膠囊還可以減少大鼠的氧自由基生成,升高大鼠心肌組織和血清中的SOD活性,降低大鼠心肌及血清中的脂質(zhì)過氧化物丙二醛含量[20]。夏橘化瘀膠囊顯著提高兔動脈血清NOP的水平,保護冠狀動脈壁的NO系統(tǒng)[21]。夏橘化瘀膠囊可降低大鼠全血黏度,降低大鼠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抑制大鼠紅細胞聚集率,進而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動脈流變狀態(tài)[22]。夏橘化瘀膠囊可減少血漿內(nèi)皮素及血栓素,提高大鼠血漿超氧化物歧化酶總活性,增加心肌心鈉素,糾正大鼠心肌缺血時血管活動物質(zhì)的釋放,進而起到保護心肌的作用[23],上述實驗共同證實夏橘化瘀膠囊可通過多個靶點來保護心肌,改善心功能。
此研究結(jié)果顯示,應(yīng)用夏橘化瘀膠囊12周后,治療組心絞痛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中醫(yī)癥候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總膽固醇(T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膽固醇(LDL-C)均較治療前改善,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且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yīng)。說明夏橘化瘀膠囊治療氣虛血瘀型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患者臨床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心絞痛、中醫(yī)證候及血脂水平,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且無明顯不良反應(yīng)。但長期療效需要進一步隨訪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