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蕊芳
(淅川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淅川 474450)
重癥腦梗死主要指重要腦組織區(qū)域的供血動脈或顱內(nèi)較大的動脈與頸部堵塞,使患者重要腦組織發(fā)生大面積病變,常伴有腦疝、神經(jīng)功能缺失或意識障礙等[1]。臨床對于急性重癥腦梗死疾病常采用藥物治療,而奧扎格雷鈉屬于選擇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劑,其作用在于解除腦血管痙攣及抗血小板聚集,從而緩解患者的癥狀[2]。近年來,臨床常采用丁苯酞軟膠囊聯(lián)合治療,其屬于血管擴張藥物,對缺血半暗帶腦組織血液灌注具有改善作用。關于二者聯(lián)合治療急性重癥腦梗死的療效對比研究較多,但對于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GCS)及神經(jīng)功能(NIHSS)評分影響的研究并不多見,鑒于此,本研究采用丁苯酞聯(lián)合奧扎格雷鈉治療急性重癥腦梗死患者,旨在其對GCS及NIHSS評分的影響進行探討?,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我院2018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癥腦梗死患者78例納入研究,隨機編號1~78號,將奇數(shù)號患者納入A組(39例),偶數(shù)號患者納入B組(39例)。A組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61.52±5.64)歲;合并癥:糖尿病14例,高血壓16例,高脂血癥9例;梗死部位:幕上腦葉11例,腦干17例,丘腦-基底節(jié)區(qū)11例。B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1.56±5.70)歲;并發(fā)癥:糖尿病15例,高血壓15例,高血脂癥9例;梗死部位:幕上腦葉12例,腦干18例,丘腦-基底節(jié)區(qū)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相關診斷標準;近3個月未參與至其他研究者;均有家屬陪同。
1.2.2 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感染性疾病或惡性腫瘤者;依從性較差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給予常規(guī)降糖、降脂、降壓、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綜合治療治療。
1.3.1 A組:采用奧扎格雷鈉(山西恒大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80710,4 mL:80 mg)治療,取80 mg奧扎格雷鈉與250 mL電解質溶液融合后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2 B組:在A組基礎上聯(lián)合丁苯酞(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20180530,0.1g/片)治療,2粒/次,3次/d,續(xù)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采用NIHSS量表[5]評估所有患者神經(jīng)功能,量表含面癱、意識、凝視、語言、忽視、上肢和下肢運動、構音障礙、肢體共濟失調、感覺10個項目。總分42分,分數(shù)越高,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借助GCS量表4對兩組昏迷程度進行評估,共分為三個項目:語言反應(0~4分)、肢體運動(0~5分)、睜眼反應(0~6分),滿分15分,分值高則狀態(tài)越好。②治療前及治療3個療程后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mL,以3000r/min離心15min取上清液,借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血清膽堿酯酶(ChE),試劑盒采用蘇州艾萊薩生物有限公司。③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GCS評分、NIHSS評分、年齡、CRP水平、ChE水平)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合并癥、梗死部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GCS及NIHSS評分:治療前,比較兩組GCS及NIH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CS評分均升高,B組較A組高,NIHSS評分均下降,B組較A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GCS及NIHS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GCS及NIHSS評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 P<0.05;與A組治療后比較,b P<0.05。
組別 n 時間 GCS NIHSS A組 39 治療前 9.15±1.87 21.87±3.34治療后 12.05±2.14a 16.33±3.19a B組 39 治療前 9.24±1.84 21.93±3.25治療后 14.63±2.35ab 10.16±2.04ab
2.2 炎癥水平:治療前,兩組ChE、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hE均升高,CRP水平均下降,B組ChE較A組高,CRP水平較A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炎癥水平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 P<0.05;與A組治療后比較,b P<0.05。
組別 n 時間 ChE(U/L) CRP(mg/L)A組 39 治療前 3419.38±244.88 33.85±8.76治療后 4714.22±269.17a 12.43±3.45a B組 39 治療前 3425.42±254.97 33.92±8.81治療后 5639.46±301.64ab 9.66±2.17ab
2.3 不良反應:A組發(fā)生嘔吐1例,惡心1例,B組發(fā)生嘔吐2例,惡心2例,B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26%)略高于A組(5.13%),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81,P=0.671)。
腦梗死的發(fā)病機制與血液黏度增高、組織缺氧、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等諸多因素有關。重癥腦梗死常伴有免疫炎性反應調節(jié)機制失衡或機體發(fā)生氧化應激反應,使患者發(fā)生全身炎性反應,加重腦局部神經(jīng)神經(jīng)組織損傷,從而加重病情[5]。急性重癥腦梗死患者即使被治愈,也易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不利于預后,因此,治療急性重癥腦梗死患者的目的在于救治缺血半暗區(qū),使腦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得以恢復,促進受損神經(jīng)組織修復,改善患者發(fā)病神經(jīng)功能障礙。奧扎格雷鈉作為一種新型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對前列腺素H2(PGH2)生成及血栓素A2(TXA2)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可以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從而降低血栓的發(fā)生率。
ChE屬于一類催化酰基膽堿水解酶類,據(jù)相關研究表明,重癥腦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ChE水平有密切聯(lián)系,呈負相關[6];CRP作為促炎因子,是反映機體炎性反應的指標[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NIHSS評分與GCS評分高于A組,B組ChE高于A組,CRP低于A組,B組不良反應略高于A組,提示丁苯酞聯(lián)合奧扎格雷鈉可有效提高急性重癥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改善其神經(jīng)功能,緩解昏迷程度,降低炎癥水平。究其原因在于丁苯酞屬于一類脂溶性藥物,在腦缺血導致腦損傷時,丁苯酞可起到阻斷效果,使腦損傷程度下降,通過對線粒體功能的保護,使血管內(nèi)皮-氧化氮水平得以提高,抑制谷氨酸釋放,在丁苯酞的作用下,抗氧化酶活性得以提高,同時抑制自由基與神經(jīng)細胞的凋亡,對全腦缺血后腦的能量代謝起到改善效果,從而減輕神經(jīng)功能的受損程度。此外,丁苯酞可與花生四烯酸結合,使其含量降低,強化內(nèi)皮細胞保護因子水平,同時也降低血小板聚集,極大降低了血栓的發(fā)生率[8]。由此可見,二者聯(lián)合治療不僅可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同時對其炎癥水平具有調控作用,且不良反應并無明顯升高,效果可佳。
綜上所述,采用丁苯酞聯(lián)合奧扎格雷鈉治療急性重癥腦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同時緩解其昏迷程度,在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的同時,提高療效,于臨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