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文 鄒衛(wèi)華
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一年級,這是學生人生中的第一次轉折。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巨大轉變,讓許多孩子出現(xiàn)了不適應小學生活的現(xiàn)象。筆者深入分析我班杜同學的案例,探究一年級學生出現(xiàn)入學困難的原因,并通過家校合作有效解決問題,從而闡述家校共育對提高學生入學適應性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概況
9月開學季過后,大部分一年級小朋友已經適應了緊張又快樂的小學生活。但每天早晨校門口卻依然會發(fā)生這樣一幕:我班的杜同學哭著喊著就是不肯進校門,預備鈴聲已經響起,但是他卻絲毫沒有進校門的意思。我無奈地抓起他的書包想帶他進校門,這下可把他惹急了,一把抱住奶奶的大腿,奶奶想快速掙脫,孩子卻死死地環(huán)抱著?!敖裉炜隙ú涣粜#棠滔蚰惚WC!”“我們作業(yè)不寫了!”奶奶面對孩子不肯上學的情況采取了步步妥協(xié)的方法。一聽這話,孩子眼神里閃過一絲希望。我乘機一邊附和,一邊趕緊把孩子哄著送進了教室??墒牵搅私淌?,他仍然哭訴:“我要回家……”
二、原因分析
1. 家庭原因
杜同學的父母離婚,他由奶奶一手帶大。爸爸平時忙于工作,經常加班,衣食住行都由奶奶照顧。奶奶心疼孫子從小缺失母愛,對孫子百般寵愛。爸爸每天晚上加班回家,孩子已經睡下,時間的沖突阻礙了對孩子的陪伴和輔導。
長時間的入學困難,讓孩子的家人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由于孩子生活起居主要由老人照料,家庭成員內部長期不一致的教育觀念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更加助長了孩子任性、依賴性強、不服管教的個性,給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帶來了很大挑戰(zhàn)。
2. 心理原因
小學課堂有著嚴格的時間規(guī)定,學生需要坐在固定的教室和座位上聽老師講課,在課堂上進行游戲的機會較少。這種學習方式讓杜同學在生理、心理上都感到非常不舒服、不適應。“我想回家,我要奶奶!”從杜同學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孩子對學校多么排斥。
3. 人際關系原因
孩子在幼兒園主要接觸老師和其他兒童,生活起居都由老師照顧。而在小學,孩子需要主動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獨立自主完成學習、生活事宜。上學時間提前,放學時間延長,在校時間延長,這些變化都讓杜同學更加難以接受。面對班中的老師,他的內心是懼怕的;面對新的同學關系,他是無助的。
三、輔導過程
1. 積極溝通,家校合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教育就會像紙一樣坍塌下來。
突發(fā)事故:某天的7點50分,值日教師撥通我的電話,說杜同學還是不肯進校門。我趕到后俯下身想拉他進校門,此時,他突然像被激怒了,開始叫嚷起來。奶奶趕緊把小孫子擁入懷中,埋怨道:“你們老師把孩子嚇壞了,他才不肯上學的?!庇辛四棠痰奶蛔o,孩子的反抗更加強烈。
面對奶奶表現(xiàn)出的過度心疼和不配合,我沒有與她發(fā)生爭辯,而是第一時間聯(lián)系了孩子的父母,請孩子父母共同分析問題,思考解決策略——早上請孩子父母送孩子上學。之后,我又通過電話、家長會、家訪等形式經常性地與家長溝通交流,達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對孩子學會適當放手,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 積極關注,耐心引導
一般來說,孩子上學哭鬧,主要因為與親人分離,出現(xiàn)焦慮情緒引起的。孩子年齡小,環(huán)境適應能力低,對陌生環(huán)境中的人物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對于孩子這些心理上的“坎”,教師的積極關注、耐心引導格外重要。
鏡頭聚焦:某天,杜同學脖頸下的傷疤露了出來。扎眼的傷疤深深刺痛了我的心。這么大一塊傷疤,家長怎么不帶他去醫(yī)院治療呢?是看不好了嗎?一連串的疑問閃過我的腦海。此時,我對他更多了一分憐愛。
課間,我經常找這個孩子閑聊。某天中午陽光明媚,我讓杜同學把他帶來的植物去曬曬太陽。搬完花,我主動跟他聊起傷疤的事。他猶豫了一會兒,告訴我,這個傷疤是以前被燙傷的,當時特別疼,住了好幾天醫(yī)院,醫(yī)生說只能這樣了??粗@凹凸不平的傷疤,猜想家長可能心中有愧,想用寵溺的方式來彌補吧。
從對立到愿意開口跟我講話,我們的關系更近了。課上看到杜同學坐得神氣的樣子,我及時表揚他“坐如鐘”。我想此時,他內心是激動的。
3. 優(yōu)化環(huán)境,促進成長
教育問題的合理轉化離不開教育的智慧。教師應該努力優(yōu)化班級環(huán)境,凈化校園環(huán)境,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氛圍。師生建立溫馨的對話場景,生生建立友愛的活動畫面,教師適時的情感關懷,這些軟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都能幫助孩子積極融入校園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
場景再現(xiàn):大課間活動,同學們拿著繩子迅速整隊準備去跳繩。只有杜同學趴在桌子上嗚嗚地哭。
我走了過去,蹲下身子詢問。他一邊哭一邊怯生生地說:“我沒帶繩子?!蔽遗牧伺乃募绨颍f:“沒事,那今天我們就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跳?!蔽译S即問 :“有沒有小朋友特別厲害,可以跟杜同學一起跳繩?”刷刷刷,同學們的小手都舉起來了。杜同學選擇了他的同桌,我站在邊上給他們數(shù)個數(shù),不時還為他們加油。這節(jié)大課間,他比以往都跳得更開心,他感受到同學的友善,積極融入班集體。
4. 家校共育,完美蛻變
兩個月過去了,班里的“愛哭鬼”由“不想上學”變成了“愛上上學”。早上,杜同學拉著爸爸的大手進校門,父子兩人揮手告別;傍晚,奶奶在校門口迎接他。老師也給了杜同學莫大的關懷,當他遇到學習問題時,老師會單獨給他輔導功課,他積極配合,學習成績也大有起色。老師及時發(fā)現(xiàn)杜同學的進步和優(yōu)點,并予以鼓勵,杜同學看著本子上五顆大大的五角星,忍不住捂著嘴笑出了聲。教室里充滿著悅耳的讀書聲和歡笑聲,一切變得那么祥和而美好。
每個出現(xiàn)問題的孩子的背后都隱藏著特殊原因。面對稚嫩的一年級新生,教師要耐心地去引導孩子,排除干擾,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親密無間、相互助力的良好協(xié)作共育關系,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適應期,為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閔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