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明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不應受教科書內容的限制,教師應開闊教學視野,積極將地方紅色資源融入課程教學當中,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個人理想教育與紅色教育。在本文中,筆者詳細闡述了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應用地方紅色資源的作用,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活動三方面切入,給出了幾點具體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地方紅色資源 思想品德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33
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高素質的接班人,就需要重視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其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然而,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小學沒有利用好地方紅色資源,照本宣科,沒有為小學生樹立“為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新形勢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提升對紅色教育的重視程度,積極將地方的紅色資源引入課程中,為課程的教學注入紅色血液。
一、地方紅色資源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政治、軍事、文化、經濟、技術等領域發(fā)展速度飛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卻出現了個人理想信念缺失的問題。現階段的小學生對電子游戲如數家珍,卻對我國老一輩革命家、中國共產黨了解不足。究其原因,在于地方小學對革命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程度不夠,導致小學生相關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基礎文化素養(yǎng),自然會影響個人理想信念。將地方的紅色資源應用到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豐富課程教育內涵,加深小學生對我國紅色文化的了解。
一方面,從物質資源入手,組織參觀革命博物館、參觀紅色革命遺址、觀看革命歷史圖片(紀錄片),在以上過程中講解革命知識,使其掌握基本的革命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從精神資源入手,通過講解革命先輩在艱難環(huán)境下不屈奮斗、在反動分子殘忍迫害下堅持革命的英勇事跡,讓其學習革命先輩英勇不屈、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紅色精神。將紅色物質資源與紅色精神資源融入課程教學中,使學生在了解更多革命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觀念,使其能夠堅定政治立場,堅定不移地擁護黨和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積極進取,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二、發(fā)揮地方紅色資源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具體策略
(一)整合教材內容,挖掘教材紅色資源
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中包含很多關于紅色文化的教育內容,但教師經常忽略這些內容,導致教學并不深入。教材是課程教學的根本,教師要將紅色資源與現有的教材內容相整合,以課程主題為教學線索,合理地將紅色資源融入教學模塊中,實現對紅色教育的滲透。通過深入挖掘課程的紅色教學資源,融入拓展教學素材等多種方式,對具體內容展開講解,充分發(fā)揮教材內紅色知識的具體教學作用。
比如,在《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活動園”的具體教學內容為依據,對本土的紅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我們的家鄉(xiāng)是怎樣的?”“我們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是怎樣的?”“我們的家鄉(xiāng)衣食住行有什么特點?”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現階段家鄉(xiāng)的物質生活、過去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內家鄉(xiāng)的物質生活,引導其了解家鄉(xiāng)的地理文化,使其意識到家鄉(xiāng)對西北地區(qū)革命作出的積極貢獻。接著,教師介紹“更喜岷山千里雪”一詩中關于長征路過岷縣的故事,介紹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故事,介紹甘肅建成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化工基地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各族人民在艱苦物質條件下持之以恒、矢志不渝、不懈奮斗的光輝革命歷程。講解完故事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加深其對故事的感悟:“我們的家鄉(xiāng)有著怎樣的文化?”“我們家鄉(xiāng)的人有怎樣的精神?”
整合教材與課外拓展材料,使其了解家鄉(xiāng)紅色革命文化,自小樹立“接過家鄉(xiāng)革命接力棒”的觀念,使其為“維護國家主權”“保護人民權利”而努力奮斗。
(二)積極進行拓展教學,豐富紅色教育內涵
過分依賴教科書會造成教學的局限性,影響紅色教育的效果。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普及下,教師要利用好互聯網、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工具,通過網上沖浪、制作課件等方式補充教學內容。在講解本課知識點時,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介紹家鄉(xiāng)革命先輩的光榮事跡,通過故事教學、榜樣教學提高思想品德課程的高度。
在講解《這些東西哪里來》一課時,教師對“工業(yè)產品是由誰創(chuàng)造的”這一問題展開拓展,播放“敘利亞難民”“IS恐怖主義”等資料,并提出問題:“21世紀為何那里仍戰(zhàn)爭不斷?我們和平幸福的生活是由誰創(chuàng)造的?”在學生深思的過程中,教師播放提前收集的關于地方革命前輩的人物事跡,通過拓展資料引導學生主動追憶家鄉(xiāng)的革命前輩,比如革命烈士張振生、喬映淮、王孝錫等。接著,教師出示詩詞“慷慨歌太平,從容赴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頭”,讓其感受家鄉(xiāng)革命先烈悍不畏死、堅定不移的愛國主義精神,前仆后繼、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家鄉(xiāng)革命先烈的貢獻,使其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敬畏、感恩之心。
圍繞主題拓展紅色教學資料,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升華主旨,使學生主動探索家鄉(xiāng)中對中國革命、中國發(fā)展有杰出貢獻的歷史名人的先進事跡,從而達到融入地方紅色資源、豐富課程紅色教育內涵的教學目標。
(三)組織多元教學活動,升華紅色認知情感
1.組織文藝活動,激發(fā)紅色革命意識
紅色教育切忌照本宣科,否則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影響其學習效果。教師要把握住當前小學生的天性,根據其興趣愛好,組織多元化的文藝教學活動,在活動中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到紅色資源的學習過程中,增強自身的紅色革命意識。根據不同課程、不同主題組織歌唱活動、角色扮演活動、朗誦活動、繪畫活動等,在藝術表現的過程中實現對紅色革命情感的共鳴。
在結束《感受家鄉(xiāng)文化? 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的單元教學后,教師以“發(fā)揚家鄉(xiāng)紅色文化”為主題組織文藝活動,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參與文藝展示。對于擅長詩朗誦的學生,鼓勵其在活動中有感情地朗誦《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等著名詩詞,讓其在朗誦過程中感受紅軍歷經艱辛、奪冠殺敵的戰(zhàn)斗歷程;對于擅長歌唱的學生,鼓勵其學唱《到陜北去》《大豆謠》《軍民大生產》《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等紅色經典歌曲,使其感受革命年代家鄉(xiāng)人民革命奮斗的意志力和軍民一家親的美好氛圍?;顒咏Y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進一步增強其對紅色文藝活動的感受。
借助文化超時空的巨大力量,將學生帶回革命年代的家鄉(xiāng),使其在朗誦、歌唱、表演、繪畫、寫作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獨樹一幟的紅色文化,從而與革命年代的前輩產生情感共鳴,增強自身的紅色革命意識。
2.組織實踐活動,增強紅色學習感悟
積極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活動,對于增強學生的紅色學習感悟很有幫助。教師要以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內容為線索,以提高紅色教育深度為目標,確定好活動主題、活動框架和活動實施步驟,在活動中滲透地方紅色資源。充分利用好課上時間,組織“我手寫我心”“辨明真知”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地方革命奮斗經歷的了解;積極在課余時間組織參觀活動、掃墓活動,在親臨場所的過程中加深其對本土紅色資源的認知。
在《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的教學中,以我國古代在醫(yī)藥學、農學、天文學取得的科技成就為主題,組織“走近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實踐教學活動。首先,讓學生通過書籍、報刊、互聯網收集關于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的相關知識,加深其對酒泉基地“擔任首顆衛(wèi)星發(fā)射任務”“首次載人任務”等紅色歷史的了解。其次,讓學生圍繞“為什么要選擇深處內陸、周圍都是荒漠的酒泉作為發(fā)射中心”“你了解我國衛(wèi)星技術發(fā)展的歷史么”等問題進行探究,使其主動對我國“東方紅一號”“長征一號”“神州系列飛船”“嫦娥奔月計劃”等技術發(fā)展歷史進行探究,明確北斗系統(tǒng)工程的發(fā)展對我國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最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上進行匯報,使其在師生互動、組間互動的過程中感悟家鄉(xiāng)為祖國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以及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復興做出的努力。
3.組織觀影活動,培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
為進一步增強紅色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教師可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過程中組織觀影活動,通過觀看影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觀影中感動,在感動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教師要選擇符合教育要求的紅色影片,引導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感受電影主人公追隨理想、堅定信念、矢志不渝的革命奮斗歷程,使其受到紅色文化的感染,樹立崇高偉大的理想信念。
以《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學習“修建青藏公路”“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等內容時,教師組織觀看教育影片《鐵人王進喜》,讓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了解王進喜“住‘干打壘’”“吃窩頭和咸菜”“打第一口井時帶領工人破冰取水保開鉆”“打第二口井用身體跳進泥漿池攪拌”等系列事跡??赐暧捌?,教師在課上組織討論:“是什么讓他以血肉之軀跳進泥漿里制服井噴?”“我們要學習他的什么精神?”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探究王進喜為結束“洋油”時代頑強拼搏的初心,學習鐵人王進喜敢想敢干、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之后,教師結合影片為學生滲透共產黨人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的實干精神,鼓舞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觀念,使其為建設美好家鄉(xiāng)、建設美好祖國努力學習,不斷奮斗。
將紅色影片的主人公樹立為榜樣,通過組織課上討論、組織寫觀后感、寫人物有感等方式引導學生感悟紅色思想、學習紅色精神、樹立紅色奮斗理想,使其能夠堅定信念,為實現抱負不斷努力奮斗。
(四)創(chuàng)新課上教學方法,增強紅色教育效果
傳統(tǒng)的紅色教育方法多為口頭講述,無法帶給學生多元的學習體驗,導致課上教學效果不理想。要進一步推進地方紅色教學資源與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教師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采用情境教學、游戲教學、互動教學、任務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構建趣味、生動的教學課堂,在課上與學生積極就某一問題或某一現象展開互動討論,為其搭建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互動探究的生本學習平臺,使其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感悟紅色資源的深刻思想,吸收紅色資源的巨大力量。
在講解《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在課上播放1997年7月1日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升起的紀錄片影像,并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為什么很多觀眾在看到國旗升起時熱淚盈眶?”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為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恥辱,人民在祖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承受的巨大痛苦。接著,布置小組探究任務:“我們家鄉(xiāng)的先輩為了復興中國都做了什么事情?”在任務驅動下,學生翻看教科書、查閱相關文獻,討論“西北地區(qū)最早建立中共組織”“甘肅人民為北伐戰(zhàn)役作出的貢獻”“建立南梁抗日根據地”等事件,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家鄉(xiāng)先輩救國圖存、前赴后繼、寧死不屈抵抗侵略者的理解。任務結束后,引導學生對討論內容進行總結:“為什么歐洲列強、日本要來打我們?”使學生在總結、反思的過程中明確“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的含義,認清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本質,增強自身維護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
推動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現代化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使學生在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總結報告的過程中主動研究地方紅色資源,幫助其建立思想品德課程與紅色資源的聯系,增強教育效果。
(五)閱讀現代熱點新聞,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將正能量的現代社會熱點新聞引入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當中,對于傳承和弘揚地方紅色革命精神有著積極意義。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時機,適時引入能夠體現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的新聞,并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探究,使其在學習、理解案例內容的過程中挖掘紅色資源的內在意蘊,感受其育人功能,養(yǎng)成良好的愛國情懷和報國意志,并將信念融入學習與生活當中。
以《我參與? 我奉獻》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將本地“新時代·新長征|甘肅會寧:紅色文化融入‘新發(fā)展’”“關愛弱勢群體,情暖千家萬戶——甘肅省紅十字會”“甘肅隴西:一抹志愿紅,抗疫線上的溫暖色”等新聞引入課堂,并提出問題:“紅堡子村王東良大爺保存的‘紅色記憶’是什么?”“甘肅紅十字會的春節(jié)慰問體現了什么?”“是什么讓志愿者甘愿參加到又苦又累的‘抗疫’戰(zhàn)線上的?”用一系列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其感悟新時代甘肅人默默奉獻、敢于拼搏、敢于抗爭的紅色精神。之后,對分析的內容進行拓展,在課上引入“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與黃沙的較量——甘肅防沙治沙在行動”等新聞,讓學生感悟“鐵人精神”“莊浪梯田精神”“防沙治沙精神”“會寧教育精神”等紅色精神。在閱讀近現代、當代新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家鄉(xiāng)人民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使其了解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家鄉(xiāng)人民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的實干事跡。利用好地方新聞這一紅色資源,在駐足回顧、展望發(fā)展的過程中,讓學生認清自己應肩負的歷史責任,使其自覺傳承地方紅色革命精神,為美好的未來努力拼搏。
綜上所述,推動地方紅色資源與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對于推進紅色文化進課堂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做好地方資源的整合管理工作,讓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為豐富紅色教育的內涵、增強小學生紅色認知情感、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奠定基礎。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紅色資源融入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行動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