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在教育界迅速流行起來,它已經(jīng)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中學語文教學方面,經(jīng)過十余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已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環(huán)境,提高教學質量。然而,這也造成了許多學者和語文教育者進入了誤區(qū)。文章首先對目前常見的語文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從“視覺文化”時代的大背景出發(fā),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通過對目前中學語文多媒體課件設計與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中學語文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多媒體;中學語文;教育;誤區(qū);對策
信息技術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技術變革,對語文的教育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面對新技術新問題,我們既不能徹底否認傳統(tǒng)語言的虛無,也不能一味地故步自封,徹底地“回歸”,這就是一種歷史的退步[1]。本文的目的在于對當前我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進行客觀的剖析,尋求一些解決方法,從而培養(yǎng)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能力。
一、常見的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軟件
目前,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主要包括 PowerPoint、Flash、Author ware、Front Page等。
(一)PPT
PPT是美國微軟公司研發(fā)的一款辦公軟件,也就是所謂的“Electronics”,當前最受歡迎的是 PowerPoint 2003和PowerPoint2010。該軟件內容豐富、展示靈活、操作簡便、學習容易;可以輕松地將文字、圖形、視頻等集合起來;將聲音、動畫和視頻剪輯等多種形式的綜合運用,使其主題鮮明、結構清晰、圖文并茂;形成各種生動活潑的演示文案,特別適合于設計和制造語文多媒體課件。其不足之處在于,本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特性較為脆弱,互動性也比較差。PPT可以方便地保存在云端或者在網(wǎng)上發(fā)布,它是一個非常簡易的遠程教育系統(tǒng),它的作用一點都不比 Flash差。因此,PowerPoint是一款非常適用于語言教學的教學工具。
(一)Flash
Flash是美國 Macromedia公司開發(fā)的一款專業(yè)的矢量圖像編輯軟件,目前最受歡迎的是 FlashCS3和 Flash CSS。其功能非常強大和獨一無二,采用矢量圖像與流媒體技術,利用AS(Action Script)和FC(Fs Command)技術,讓設計人員可以任意設計出優(yōu)美流暢的多媒體動畫和頁面。生成的矢量型動畫文件體積小巧,動畫精美,交互性良好;無損傷放大器性能優(yōu)良,兼容性能優(yōu)良。但是,這比 PowerPoint要復雜得多,不像 PowerPoint那樣易于操作。目前,老師們在設計和制作課件的時候,通常會選擇 PowerPoint作為一個主要的開發(fā)平臺,,使用 Flash進行動畫和互動作為插件,兩者相輔相成。
(三)Author ware
Author ware是美國麥克傳媒公司的產(chǎn)品。該平臺以圖形和流程線為基礎,以豐富的功能和程序控制能力,使編輯系統(tǒng)與編程語言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所以,它具有很強的性能,不需要程序設計,只需要調用不同的圖標;可讓非專業(yè)人士更容易制作出圖片、文字、聲音;如采用優(yōu)質的多媒體軟件,尤其是其有效的多媒體管理機制和豐富而強大的互動能力,使教學與訓練成了最好的選擇。用 Author ware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有些“大材小用”的感覺,沒有 PowerPoint和 Flash那么方便,也沒有多少老師愿意去學習。
(四)Front Page
Front Page是美國微軟公司為網(wǎng)頁的設計與發(fā)布而研發(fā)的 Office組件。本軟件實現(xiàn)了網(wǎng)站管理、網(wǎng)頁編輯、圖片動畫等多種功能的整合,使用戶無需記住大量的 HTML語言,僅憑鼠標就可以創(chuàng)建出具有專業(yè)效果的 Web頁面。Front Page更強大,易于學習,使用后可用于“網(wǎng)頁型”的多媒體板書,便于文字、圖形、圖像的集成;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媒介,其動態(tài)效果豐富,網(wǎng)頁尺寸沒有任何限制,方便了通訊和遠程教育。但是,相對于前三款軟件,在排字、圖形、符號等復雜的處理上,不太方便,所以在不使用“網(wǎng)頁型”的情況下,推薦將其應用于日常教學。
二、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設計上的誤區(qū)
在多媒體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語文能力。目前,我國的多媒體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如下誤區(qū):
(一)追求形象,導致文圖關系倒置
在視覺文化的時代,一個顯而易見的傾向是:圖像占統(tǒng)治地位,而文本成為符號的注釋;即,文本為圖片所用。在多媒體語言課堂中,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景來實現(xiàn)課堂上的真實,使學生的言語行為變成了對圖片的補充。例如,在講《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的過程中,利用了多媒體水豐草茂的圖片,以及現(xiàn)在的荒蕪,讓同學們根據(jù)圖片找到文章中的詞語來配圖,手法很新穎;但很顯然,老師并沒有正確地掌握圖畫的關系,將兩者的主次關系顛倒過來[2]。
當前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翻開教科書,在課文的各個自然段落中標注編號,并按照自己的喜好,比如默讀,大聲朗讀。讓學生根據(jù)所看到的內容,根據(jù)所看到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段落,以便于理解。教師通過閱讀圖和解說詞,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歸納知識的能力。但是很明顯,不需要讀,只要看一遍,就可以從老師的講解和圖片中了解到文章的主旨和思想。這樣做會削弱學生的歸納思維,理清思路,這是我們必須要避免的。
(二)求新求奇求美,影響教學效果
在設計語文多媒體課件時,必須追求精美、精致,但同時也要考慮到這樣的追求會不會對課堂的教學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例如:在字詞教學中,課件中出現(xiàn)了文字和圖像,同時還有很多教師用打字的聲音。很多老師都學不會。但是,有沒有這個必要?根本不需要這樣做,這樣的聲音會讓學生分心,從而影響到詞語的理解。一位老師在教授杜甫《登高》時,在多媒體課件的左下角、右上角分別有一朵盛開的梅花,一對喜鵲在樹枝間并列。從技術角度來說,課件的設計重點放在了課件的邊角,毫無疑問,它的水準更高。但是,這幅“喜鵲送春”的抒寫,和《登高》中的悲秋詩人,在異鄉(xiāng)游歷,晚年抱病登高的心情是一致的呢?很多老師在制作課件的時候,都會加入一些“美”的元素。前些日子,一位老師在上《囚綠記》,許多課件的左上角都是一大片綠葉[3]。當然,創(chuàng)意是不錯的,但是在做閱讀練習的時候,有些課文被樹葉遮擋,我就坐在教室的后排聽課;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找不到被遮住的字跡,他相信后面的同學們也會這么想。
因此,我們在進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時,不能只追求新穎、新奇、美觀,而是要充分思考這些新的、奇的、美的元素是否會對課堂的教學產(chǎn)生影響,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問題,例如:為了不讓樹葉遮擋文本,課件應該考慮到文本的色彩;為了追求簡潔的效果,他更愿意將更多的時間花在突破教學難題上,而不是將這些新的、漂亮的技術元素放在心上。
(三)過度挖掘,課件對文本的美感進行了分解
目前,中學語文課堂已從“滿堂灌”向“滿堂問”轉變?yōu)橐环N普遍的傾向。這就直接影響了以問題為導向的多媒體課件的設計。這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于,我們的語文老師怕錯過任何一個要考的題目,所以在課堂上挖空心思地去發(fā)掘許多很小的問題。在課堂上,帶著這些問題的課件一一呈現(xiàn),讓同學們絞盡腦汁,苦于應付。教室成了這些問題的舞臺,文字的美麗被撕成碎片,被肢解,老師們的教學變得索然無味,學生們也變得索然無味。所以,過分的挖掘會成為阻礙教學有效發(fā)展的“黑手”。
高文曾經(jīng)說過,“問”是“把老師要講的知識變成自己要學的知識的機會,不能教,要把它變成自己要學的,這才是問題的實質。”過多、過細的問題會導致學生思考的深度不夠,不能形成連貫的理解,只能獲得零星的知識碎片;他連一條完整的知識鏈條都沒有。而那些被零碎的知識養(yǎng)料長大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在今天的考試中低檔、還手?
(四)教學遷移,使課件異化
學習語文要注意訓練“聽、說、讀、寫”,這是一個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實踐的過程。強調素質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許多語文教學工作者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較多的練習,導致了教學內容的“同質化”。當前,許多中學都在進行“學案”導學,即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上利用教案進行教學。這在某種意義上會對我們的教學效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一些教案的制作方法是將教學材料移到課堂中,然后由教師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教學,如果學生不反對,教師會說“過”;如果有疑問,請同學們重新進行討論。要是一篇課文都這么教,課件的美又怎么能體現(xiàn)出來,那不是很枯燥嗎?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策略
(一)深入研習,大膽融合
在講課之前,首先要對課文作一次仔細的研習,教什么,怎樣教;先要心里有個底。以此為基礎,廣泛地查閱相關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研究教參,通過研習他人的教案和課件,結合自己的思路進行取舍和整合,將自己的想法、觀點、設計融到自己的設計中去,這要比自己一個人苦思冥想要好得多。目前很多老師都做不到,比如視頻、動畫,需要有技術來運用專門的軟件和設備。所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上的豐富的資源,通過借鑒和融合的方式運用到課堂中來,但是網(wǎng)絡資源一定要仔細地挑選,要用心地去融合,將所選的各種多媒體資源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精致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整體。
(二)高屋建瓴,主問“立腦”
語文應用多媒體教學也可以以問題為導向,但又要防止雞零狗碎、為問而問、無問而問的問題占滿了整個教室,并將課文進行了拆解。這要求我們在充分了解教科書的基礎上,具有前瞻性,構思大綱,掌握全文的主旨、特點或教學要點,起到引領和引導作用。清朝著名戲劇大師李漁曾以“立腦”之名,放在現(xiàn)代就燒是把將多媒體的結構性問題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比如,有的教師在《小石潭記》課上運用了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手段,通過課文主題設置如下問題:
1.文中的“小”是如何體現(xiàn)的?
2.文中的“石”體現(xiàn)在哪里?
3.文中的“潭”是怎樣描寫的?
4.文中的“記”是哪種風格?作者是在什么時候寫“記”的?在這個“記”的心情有什么改變?其情感基調為何?
這四個問題都很有創(chuàng)意,由淺顯易懂,由易到難,抓住了整篇文章的要點和要點,可以說是課堂教學中的“立腦”問題,只要能理解這四個問題,就能大致理解整篇文章。黃厚江教授《阿房宮賦》時,他采用加壓填空法,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梳理,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達到了省時、有效的目的。
可以看出,結構問題不僅可以發(fā)揮老師的領導力,它能充分體現(xiàn)出學習者的自主意識,使學習者處于“主體”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主體、共同投入、和諧共生的語文課堂。問題的構架自然也不能過于龐大,以至于不能讓孩子們開頭,不能太直接,也不要太簡單;也不能太高深,要能讓學生對文本有全面而系統(tǒng)的理解。
(三)巧設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運用圖片、音樂、視頻等手段,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要充分利用這種優(yōu)勢,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在每次教學中,在一段短暫的時間里,學生們會感到最新鮮,也會得到更多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創(chuàng)造出最有利于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例如,教授沈從文《云南的歌會》,首先放一首《月光下的鳳尾竹》,一段充滿云南特色的風景,另一首是一段錄像,講述云南的多元化,以及歌曲對他們的影響。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作品種類繁多,富有詩意和人性化。瑞典文學院的馬悅然曾經(jīng)說過:“我相信,假如他一九八八年沒有離開人世,十月份就會得諾貝爾文學獎。”同學們完成問題后,讓我們看一下沈從文的照片和個人檔案。這樣就能使同學迅速進入到作品的氛圍中,并能有效地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并激發(fā)他們對課文的濃厚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情景不能削弱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就是不能提供太多的相關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文本的全部內容,避免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重復。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端木敷良《土地的誓言》時,首先放一首《松花江上》作為背景,接著是一段慷慨激昂的朗誦:詩人艾青曾經(jīng)用這種方式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土地愛得深沉……”。端木戴良流放于關中的東北作家,看著養(yǎng)育自己的故鄉(xiāng),滿腔悲憤,寫下了《土地的誓言》。通過播放背景音樂,營造出與課文相一致的教學氣氛,但是,最后一句話雖然充滿了熱情,卻明顯地顯得拖拖拉拉;另外,后半段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主題,使學生在沒有學習和思考的情況下,就能了解文章的特征和情緒。蘇霍姆林斯基,蘇聯(lián)教育工作者,非常討厭在課堂引入時夸張的“演講”,把它視為對學生的一種罪惡[5]。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盡量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透過影像的方式,讓同學感受到國家的痛苦、民族的仇恨,從而喚起他們的內在感情,引發(fā)他們的共鳴。
在這里應該指出,語文教師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語文的話語世界、意象世界、情感世界等都比較抽象,這些都要求學生去理解、去理解,如果用“情境化”的多媒體來表達,那就太無趣了。所以,我們應該注重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找到具體的情景,并從中得到正面的情緒體驗,進而感受到作品的內涵之美。
(四)著意感染,激情誦讀
讀書是語文的根本,尤其是散文、詩歌和一些富有激情的議論文章;我們要尤其重視戲劇和長篇小說。為此,應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語音、視頻等方面的優(yōu)點,為師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比如《黃河頌》,在課堂之前,認真地準備有關黃河的資料、圖片和視頻,通過各種多媒體的方式,使同學們置身其中,并配上《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之類的音樂,使大家的心情變得激昂起來。這種方式既能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致,又能體會到詩歌所傳遞的那種一往無前的豪邁之氣,更能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五)點撥指導,方法為上
在語文教學中,教授學生如何學習語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清晰的教學,使他們能夠清楚地理解自己的要求和目的,并引導他們把問題帶到自己的面前;這將使教師作為“主導”,使學生成為“主體”,使學習的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語文的閱讀和表達。例如,魯迅《雪》的教學,在引入之后,讓學生看一遍,然后用 ppt做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哪個雪景?”怎么會這樣?你能不能帶著情感的念一遍?“我比較喜歡這一類的雪,它有" " " 特點是" " " 的美?!边@種問題其實包含了閱讀方法的引導,讓學生通過閱讀關鍵字來閱讀,這將使他們更好地理解閱讀。
指點引導學生欣賞語文,要做到具體、科學。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雪》中指導學生欣賞語文的時候,提出了以下問題:“請結合語段說出感覺?!庇脴它c和注釋的方式勾勒出你認為最好的部分,再用下面的句子來表達:我認為______寫得不錯,把雪的特性給寫出來了。這也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在文章中,富有表達能力的語句不僅是描寫風景,而且還包含了童真和童趣。下面是這樣的:“讓學生在閱讀中選擇兩個你最喜愛的雪景,以感情的方式朗誦和體會。嘗試讀出你獨有的感覺,和你的同學們一起分享。”接著,他又用 ppt舉例:“其他的,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突然刮起一陣狂風,你興高采烈地飛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像是一團包裹著火焰的霧氣,在空中盤旋,讓宇宙在旋轉,在上升?!币龑W生欣賞加點的詞語,感受到雪在寒冷中的剛毅、獨立、不屈不撓,努力學習,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加上點字,讀出雄渾的力量。讓學生閱讀,討論,交流。如此具體的引導,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更深入地閱讀美段佳句,體會到語文的美妙,體會到它所滲透的感情。
(六)逐層深入,搭梯登堂
在語言課堂中,使用多媒體,不能喪失語文的味道。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淺顯的閱讀到深層的理解,是一種很大的特點。因此,我們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要做到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始終引導著學生理解文本中的無窮奧秘。
例如,高爾基教授《海燕》時,在對“海燕”形象的探索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探究環(huán)境”,“品味語文”,“分析形象”,“體會激情”,“掌握象征”和“讀寫結合”五個部分,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對“海燕”形象進行探索?!疤骄凯h(huán)境”是對文本的環(huán)境描述的探索,而“品味語文”則是對文章重點語句、修辭手法、重點詞匯的品評,使學生在語文美的享受中解讀作品,體會到作者筆下的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感情,體會到了海燕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壯麗。這個結構是一種特殊的欣賞語言,也為海燕的意象提供了個性化的詮釋;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既要與文本相結合,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種多媒體教學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充分體現(xiàn)了“以語文為本”的教學理念。
(七)畫龍點睛,意蘊深遠
在課末,我們很多老師都很隨便,說到哪里就說哪里,匆匆忙忙,丟了東西。實際上,在語文教學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一絲不茍,精心策劃,特別是采用多媒體;而在結尾處,則應注重“畫龍點睛”和“意蘊深遠”的效果。
例如《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在結束時,要求學生以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喉嚨”為例,接著演奏貝多芬的著名作品《命運》。又如魯迅《雪》,以殷秀梅《我愛你塞北的雪》 VCR為結尾,以一首歌為結語,營造一種“意境”,使學生重新進入“雪”的世界;領會其獨到的內涵,使魯迅的作品再一次提升了其思想內涵,再一次使人的心靈受到?jīng)_擊,使其具有一種深邃的魅力。這樣作為一課的結束,可以說是提高了課堂的層次,讓課文的內涵變得更為深刻,形成一個完美的結局。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將會得到極大的發(fā)展,我們無法想象,在未來的語文教室里,會有什么樣的新技術,會帶來什么樣的教育變革。但是,為了避免王蒙等人的擔憂變成現(xiàn)實,我們的語文老師必須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更加豐富,教學理念更加獨特,教學能力也更強。
作者單位:王靜" " 菏澤市體育運動學校
參" 考" 文" 獻
[1]祁永林. 中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之拙見[J]. 科技資訊,2020,18(25):51-53.
[2]田芳. 探析現(xiàn)代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J]. 新課程(中學),2019,(08):97.
[3]喬婧. 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2):51.
[4]侯麗娜. 中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探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3):25-26.
[5]高秀蘭. 試論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青海教育,2016,(Z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