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古林公園,正門對著杜鵑坡。清明方過,一叢叢輕盈嬌巧的杜鵑在樹叢中相繼綻放。古林公園不大,低岡緩阜,山巒起伏,順著山坡環(huán)道緩行,周遭遍植四時花木,亭臺水榭錯落其間,山道兩旁濃蔭蔽日。入此園,則有遠城市喧囂,近山林野趣之感。
園內(nèi)梅花嶺上的梅花早已悄然落盡。相傳南北朝時這里曾廣植梅樹,仕人鮑元因其母小名梅,在此拜梅感念母恩,并捐資建“拜梅庵”。庵坐落在古林寺與吉祥寺之間,每逢春日,來此賞梅者絡(luò)繹不絕。鄭板橋當(dāng)年游古林寺聞拜梅之事,寫下“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頌揚鮑元之孝。如今古拜梅庵已無跡可尋,公園新建“拜梅亭”,游人至此可暫停小憩。小亭翼然道旁,古色古香,清靜怡然,亭前勒石以錄拜梅之典,讀罷心生感慨。在歲月的寒涼中吐納第一縷香芬的是梅,在紛擾的人世間溫暖人心的是親情。
順著園內(nèi)指示牌往牡丹園走。時近暮春,桃花流水悄然去,草木漸入綠肥紅瘦之境。春雨淅瀝,待雨駐風(fēng)起之時,枝上柳綿、梧桐黃絮又飄飛滿城。時光在冰與火的拷問中交錯,春意卻逐漸深濃起來。一如園內(nèi)繁花如簇,綠蔭幽遠。路過盆景園,門頭上金黃色的迎春花與紫藤花交相纏繞,黃紫綠相映成趣,路過時香風(fēng)陣陣,令人神清氣爽。
牡丹園與遠香榭相連。轉(zhuǎn)過山坡眼前豁然開朗,有山石、蓮池、水榭和披掛綠植的長廊,江南園林之貌一覽無余。長廊上鋪滿藤蔓,銅錢大小的木香花在陽光下開得急促,密匝匝瀑布般掛將下來。
眾芳未及賞,百卉不成妍,在一園牡丹前諸花黯然失色。
牡丹之美銷人魂魄矣!那是國色天香、雍容華貴;是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fù)深;若將牡丹比做美人,應(yīng)是沉香亭北倚欄桿的楊玉環(huán),或是無情也動人的薛寶釵。都說牡丹無情,蒲松齡筆下《葛巾》《香玉》里的牡丹仙子卻款款情深,更甚于人。
牡丹花色艷麗,卻不妖嬈;花形大若海碗,端莊靜嫻;花瓣層層疊疊,華麗富貴;花心金蕊赤珠,好似噙著一顆赤子之心,令人心生愛憐。陽光普照,惠風(fēng)和煦。憑欄觀花,看蕊中晨露晶瑩;屏息拍攝,靜中別有一番情思。此情此景,不由人想起《牡丹亭》里杜麗娘游園時的唱詞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倍颊f開到荼蘼花事了,其實賞罷牡丹再無花。牡丹有如春日里一場華美的盛宴。一叢牡丹便是一簇傾城,姚黃魏紫,冠壓群芳,臨風(fēng)招展,窮極嬌艷。它是眾芳魁首,百花之王。莫嘆“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生命若像牡丹那樣奢華的綻放,遲些也無妨。
古林公園從兒時的一座小土坡,到今天觀賞四時花卉之園,是周圍居民之幸。更兼地理位置與清涼山、石頭城、國防園相鄰,已然成為城北風(fēng)光帶上的一顆明珠。姍姍來遲卻難掩芳華,也似這園里的牡丹了。
歸來草擬四言錄之:
暮春時節(jié),百花漸落。
綠肥紅瘦,牡丹始開。
雍榮且華,庭園為家。
色如彩錦,蒸蔚云霞。
形若海碗,端莊靜雅。
瓣似扇貝,層疊參差。
丹心金蕊,赤子之誠。
款款霓裳,淺淡夜光。
滿園開遍,富麗堂皇。
一叢傾城,再顧傾國。
惠風(fēng)和煦,春光消磨。
拋書忘歸,坐對與歌。
作者簡介:嫻雅,金陵人氏。生于票據(jù)年代,長于改開之間。父母航天人,家中藏書頗豐,一書在手如享饕餮之宴。既長成,好美食,喜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