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筆者所在學校通過創(chuàng)設全景式童心家長課程,包括“好父母學堂課程”“親子陪伴課程”“家校聯(lián)盟課程”,解決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提高家長育兒水平,讓孩子享受幸福完整的童年。
一、好父母學堂課程助力孩子快樂成長
好父母學堂課程的目的是滿足家長的育兒需求,通過正面管教課程和言傳身教課程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使他們成為稱職的家長,并幫助家長掌握育兒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家長對自身教育角色的認知,端正家庭教育動機,做智慧媽媽、睿智爸爸。
(一)正面管教課程
該課程內(nèi)容主要包括成長之道、養(yǎng)育之道、修身之道三類,旨在引導家長了解兒童成長規(guī)律,掌握培養(yǎng)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學會科學育兒。
1.成長之道——家庭教育基本觀念。家庭教育基本觀念是對家庭教育的整體認知,包括家庭觀、親子觀、教育觀、成才觀、家校觀等,成長之道課程就是要提高家長對好家庭、好父母、好教育、好孩子、好家校的認知度和認同度。課程包含了“幼小銜接”“孩子進入中年級”“青春前奏曲”“男孩女孩教養(yǎng)記”等內(nèi)容。
2.養(yǎng)育之道——家庭教育必備技能。課程主要指導家長學會輔導子女學習,使家長能夠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學會分析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幫助孩子確立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孩子的成長動力,建立密切的親子關系,進而提高家庭生活質(zhì)量。課程包含了“好孩子不挑食”“早睡早起身體好”“跟著經(jīng)典學禮儀”“為孩子搭建安全網(wǎng)”等內(nèi)容。
3.修身之道——家庭教育的奠基石。合格的家長要能從孩子的立場、角度看待問題,無條件地接納、愛護、信任、包容、尊重孩子。家長要學習如何在孩子面前做到嚴慈并濟,如何在談吐修養(yǎng)、為人處世等方面給予孩子正面影響。課程包含了“談吐有品位”“生活有追求”“處世有禮節(jié)”“樂享書香系列”等內(nèi)容。
父母的心態(tài)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父母只有向孩子展現(xiàn)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才能使孩子從小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如果家長想要改善親子關系,就要學習溝通技能,掌握溝通技巧。正面管教課程能培養(yǎng)家長良好的心態(tài),幫助家長學習溝通技巧。
(二)言傳身教課程
該課程旨在引導家長明確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促使家長掌握家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引導家長做最好的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營造和諧家庭,形成良好家風。
1.好爸爸課程。好爸爸成長系列課程為爸爸們提供教育與自我教育、支持與相互支持的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成為負責任的父親。該課程通過引導幼兒父親參與各種教育活動的方式,喚醒其家庭角色意識,使他們明白自己肩負的教育責任,并利用父親特有的男性思維,促進子女的健康全面發(fā)展。課程包含了“爸爸回家吧”“爸爸的陪伴”“夸夸我的好爸爸”等內(nèi)容。
2.好媽媽課程。好媽媽成長系列課程以日常生活為基礎,旨在向媽媽們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認知的提高、教育行為的轉(zhuǎn)變等內(nèi)容。該課程引導幼兒母親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并指導她們利用自身特有的女性思維,學習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和綜合能力等。課程包含了“百變媽媽”“媽媽的智慧”“我為媽媽來點贊”等內(nèi)容。
3.好家風課程。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zhì)、審美格調(diào)和整體氣質(zhì)的家族文化風格。好家風課程旨在引導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具備好品格、形成好思想。該課程通過專家講座,科普家教家風;通過線上平臺,推送中華好家風;通過特色活動,探索建設好家風,力圖為孩子構(gòu)筑美好人生。課程包含了“讓家充滿正能量”“好夫妻才是好教育”“三代同堂樂融融”“追憶老家風、重塑新家規(guī)”“好家風代代傳”等內(nèi)容。
有人說過,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復印件。言傳身教課程,就是要引導家長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價值觀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品德的形成、道德的養(yǎng)成、價值觀的培育和幸福人生的奠基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親子陪伴課程助力孩子快樂成長
(一)共讀課程
班級讀書會、圖書漂流等活動是親子共讀的有效形式,可以讓家長在工作之余,擠出時間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在閱讀中和名家對話,在品書的過程中滋潤心靈,和孩子共同成長。
1.肥沃土壤——親子共讀樹意識。父母既是孩子的陪伴者,又是孩子的智囊團,隨時隨地要對孩子關心的問題答疑解惑。共讀課程能讓孩子和父母樹立一種你問我答、你思我想的共讀意識。當親子其樂融融地共讀一本書時,笑聲、討論聲、朗讀聲能夠營造一種輕松的閱讀氛圍,有助于達到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的目的,構(gòu)建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
2.播灑陽光——親子共讀獲方法。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親子表演、親子共讀、親子討論等方式,加深孩子對于繪本中情感的理解,并以此為契機,和孩子互相溝通。這些活動方式能夠讓親子共讀由單一的“你聽我讀”變成“你思我想”“你說我說”,幫助孩子拓寬眼界,提高孩子深層閱讀的能力。
3.滋潤雨露——親子共讀有資源。當下,資源共享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筆者所在學校鼓勵家長之間進行資源共享,并依托公眾平臺建立了“親子共讀站”,在校園中設置了“書香妙語投遞站”,以推動家長、孩子接觸更多元的讀本,共建家校閱讀生態(tài)圈,助力孩子快樂成長。
(二)農(nóng)耕課程
農(nóng)耕課程采用體驗實踐、手腦并用的勞動教育方式,將勞動教育的課堂從教室延伸至自然、社會。在農(nóng)耕課程中,孩子從知識的課堂走進實踐的課堂,從書本的世界走入生活的世界,在親子勞作中鍛煉,在觀察記錄中收獲,在合作探究中成長。
1.基礎性策略引導“有料”課程。農(nóng)耕課程注重孩子對農(nóng)業(yè)基礎和農(nóng)業(yè)相關生活常識的學習。比如,學校會組織孩子通過觀察、訪問、調(diào)查的方式搜集二十四節(jié)氣相關知識;邀請有種植經(jīng)歷的家長到校講解節(jié)氣相關諺語,引導孩子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和農(nóng)作物生長之間的關系;組織孩子了解鋤頭、釘耙、鐮刀、鐵鍬、田絲繩等農(nóng)具,教導孩子農(nóng)具的使用方法;引導孩子認識復合肥、磷肥、尿素等各種肥料。
2.應用性策略引導“有用”課程。讓孩子學以致用,是農(nóng)耕課程的教學目標。例如,孩子在發(fā)現(xiàn)土壤比較硬、種植的蔬菜長勢不太好時,他們會在家長的引導下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自主研究解決問題,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勞動實踐,這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3.創(chuàng)新性策略引導“有品”課程。農(nóng)耕課程旨在教會孩子在勞動中思考,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例如,在農(nóng)耕過程中為了給小苗保溫保濕,一般會蓋上塑料膜,但這使得澆水成了問題。此時,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制“澆水神器”。又如,看到黃瓜藤越來越長時,孩子會主動思考如何加固藤架。再如,果蔬成熟時,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采摘工具。在農(nóng)耕課程中,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引導下通過動腦思考、動手創(chuàng)新等方式,形成勤勞、好問、好學等優(yōu)秀品質(zhì)。
三、家校聯(lián)盟課程助力孩子快樂成長
筆者所在學校以期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成立家長義工團,讓家長了解家庭和學校合作的重要性,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了解與信任,實現(xiàn)愛心共聯(lián)、合力共建、快樂共享,達成同心同德共成長的美好愿景,助力孩子快樂成長。
(一)體驗共情課程
1.“聯(lián)·建”——實踐體驗類義工團。實踐體驗類義工團的成員們建立校外的實踐體驗基地,不定期地在校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孩子一起去農(nóng)村體驗春種秋摘,到工廠體驗生產(chǎn)過程,到野外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
2.“聯(lián)·心”——愛心幫扶類義工團。此類義工團旨在讓家長以身作則,成為孩子榜樣,并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培養(yǎng)孩子助人為樂的習慣。學校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愛心活動,引導家長和孩子向美、向善,讓孩子從小感受愛、學會愛、傳遞愛。
3.“聯(lián)·合”——合作組織類義工團。學校組建“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各班家長委員會帶領全班家長配合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開展工作,遇到問題時互相溝通。班級家長委員會可以向年級家長委員會反映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年級家長委員會配合學校年級主任解決。對于年級家長委員會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上報校級家長委員會,由校級家長委員會直接與學校相關領導溝通解決。
(二)參與共建課程
1.“課程共同體”——課程開發(fā)類義工團。為了向孩子提供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學校開設了一班一特色課程,由家長義工負責授課,采取自愿申請、資質(zhì)審核、競聘上崗的方式,吸納廣大家長加入社團活動。家長可以走進班會、晨會,開設安全講座、傳染病預防講座,開設手工指導課、閱讀分享課,或是走進圖書館,組織媽媽故事會、生活技能大比拼等活動。
2.“管理朋友圈”——督學視導類義工團。為加強家校合作,構(gòu)建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結(jié)合的教育網(wǎng)絡,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家長委員會可以號召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并成立督學視導義工團,定期深入課堂聽課,檢查學校教育教學常規(guī),為學校的改革發(fā)展建言獻策。家長的全方位參與,打開了一扇向社會展示學校的窗口,對學校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全景式童心家長課程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評價,從而使家校聯(lián)系更加緊密,同時引起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關注與重視,用良好的人格、高尚的品德、豐富的學識、良好健康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給孩子以熏陶,教會孩子怎樣做人,讓家校共育落到實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助力。通過家長參與教育教學評價的方式,讓教師聽到家長的聲音,使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通過家長座談會或填寫評價反饋表等方式,讓家長為學校工作出謀劃策,提出合理的意見或建議。通過好父母學堂課程、親子陪伴課程、家校聯(lián)盟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筆者所在學校正在努力建設一套內(nèi)容豐富、工具實用的家長課程系統(tǒng),與家長同心協(xié)力,助力孩子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zhèn)同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