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軍麗
摘? 要: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認同等自我發(fā)展,如何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是個問題。對此,要基于“探究與分享”構建“四類型”新課堂,本文基于政治認同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分析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如何開展豐富的探究與分享活動。
關鍵詞:政治認同素養(yǎng);“探究與分享”;“四類型”課堂;實踐策略
政治認同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歸屬、意識認同,也體現(xiàn)著學生對我國政治制度的自信與贊同。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即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目標,便于學生追求復興中華民族這一偉大的中國夢,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并激發(fā)學生敢于拼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順利培養(yǎng)出學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意識。在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中增加了“探究與分享”欄目,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要求,那么根據(jù)“探究與分享”的版塊特點,教師則應開展如下四種課堂教學活動,以便順利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
一、“思維拓展型”活動
“思維拓展”即以發(fā)散、拓展學生的思維意識為主要目的,引導學生分析“探究與分享”版塊所設計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交流活動中形成政治認同感。為此,教師則應積極構建“思維拓展型”課堂,引導學生參與調查、訪談等活動,通過問題辨析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自主分享自身的政治觀念,使其在分享與交流中形成良好的政治認同感。開展“思維拓展型”活動的做法很多,教師應關注如下幾點:
第一,課堂提問技巧的有效應用。提問雖然是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但是在開展“思維拓展型”活動方面卻具有積極作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串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在分析、解決問題時發(fā)散思維,實現(xiàn)學習進步。因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精心預設課堂提問,有效調控問題的難易程度,且要設計一些能夠引起學生注意、便于學生思考的問題,以便促使學生自主遷移認知經驗。
第二,發(fā)揮問題的引領作用,促使初中生自主解決問題,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使其能及時積累有效的解題經驗,在解題嘗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
如在“自由平等的真諦”一課教學中的“探究與分享”欄目便設計了如下探究任務:查閱出席兩會的女性代表數(shù)量、比例,從男女平等的角度分析我國法律對女性權利的保護。在本輪“探究與分享”欄目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如下問題:我國女性參加政治活動的數(shù)量呈現(xiàn)什么樣的變化趨勢?這意味著什么趨勢?哪條法律保障了我國女性的平等權利?你覺得男女平等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你覺得現(xiàn)代社會上還存在哪些男女平等或不平等的現(xiàn)象?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男女平等的重要意義,而他們也能由此感受到黨和國家為了保障人民權利所做出的努力,感受黨和國家提出男女平等的偉大意義。如此,便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接下來,初中生便要自主閱讀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我國關于維護女性合法權益的政策文件、重大事件,并且根據(jù)自己的生活認知去分析男女平等的問題。在“思維拓展型”活動中,學生熱烈討論了女性在職場、家庭中地位不平等的問題,雖然學生的認識還比較粗淺,但這也足以證明其十分關注男女平等這一社會問題,且待了解了相關政策之后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認同感。
二、“體驗反思型”活動
“探究與分享”欄目是十分開放的,不僅十分看重學生的問題辨析、實驗論證活動,也支持學生參加生活體驗,倡導一線教師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谶@一特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便要構建“體驗反思型”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生活體驗下形成政治認同感。開展“體驗反思型”課堂活動需從學生視角入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盡量選擇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案例,或者是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活動項目,不僅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學習道法知識,也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應用所學內容,切實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改革,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如在“加強憲法監(jiān)督”的“探究與分享”欄目教學中,部編版教材便介紹了小華所做的幾件事情,通過實例分析引導學生討論在生活實踐中落實憲法要求的行動計劃,以便引導學生將憲法要求轉化成自己的行動準則,使得學生真正在生活中踐行憲法原則。在本輪“探究與分享”活動中,教師則設計了一輪長期的行動實踐計劃,即學生要在生活中按照憲法的要求生活,模仿“小華”這一案例主人公的行動思考踐行憲法的行為規(guī)范與具體要求,感受憲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在此過程中,教師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組織學生反思體驗感受,表揚進步明顯的學生,并引導個別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一步完善踐行憲法準則的具體要求。如此,則可通過實踐活動激發(fā)出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
在這一次的“體驗反思型”課程嘗試中,一部分學生對憲法知識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過于看重憲法所涉及的權益,忽略了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一舉動實則反映出學生忽視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之間利益關系的問題,暴露了學生的認知缺陷。因此,根據(jù)這一問題,教師組織了一次主題辯論活動,促使學生自主討論憲法條件下公民自由、公民義務之間的關系。在主題辯論中,有的學生認為公民自由高于公民義務,有的學生則認為公民義務應高于公民自由,學生均從自己的成長體會、個人感受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實現(xiàn)了思維碰撞,許多學生都在辯論中進一步認識了憲法,而在辯論結尾,學生則普遍認為一個人在享受憲法所帶來的自由時,必須要自覺遵守憲法的道德行為要求與規(guī)范約束,如果人人都過于強調自由,不遵守社會公約,那么社會秩序將會被打亂。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初中生在“體驗反思型”活動中能夠自主樹立道德意識,展現(xiàn)出良好的政治認同感,而這就能直接改變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的知行脫節(jié)問題,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情境討論型”活動
隨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價值越來越突出,教師也越來越關注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與落實,以便創(chuàng)設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在“探究與分享”欄目教學中,教師同樣要根據(jù)探究任務的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且要組織開放多元的討論活動促使學生實現(xiàn)分享,構建“情境討論型”課堂,由此優(yōu)化學生的德育認知狀態(tài),健全學生的心智,以便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組織“情境討論型”活動的一個基本前提便是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靈活使用如下幾種情境創(chuàng)設手段:
第一種,利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其是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活動的到來而產生的一種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具有非常顯著的優(yōu)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以直接圍繞教學內容去整合電教媒體,利用直觀性較強的圖畫、聲像等資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由此豐富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受,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沉浸于電教情境中。
第二種,通過組織角色表演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這一方法往往是為了促使初中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及時代入自己的情感,能夠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某種行為與其相應的道德準則,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去創(chuàng)設認知懸念,促使學生自主探尋道德與法治知識,以便及時提高學生的德育認知水平。
第三種,通過生活觀察、體驗與語言對話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教師用好場景與人的資源去引導學生思考相應的德育問題,支持學生自主遷移個人生活經驗,促使學生自主討論,順利建構學科知識。
如在“基本經濟制度”一課中的“探究與分享”欄目教學中,本次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是我國為何投資研究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技術,思考這一關鍵技術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在本次“探究與分享”教學中,教師播放了神舟飛船成功發(fā)射的新聞視頻,動情地講述了我國衛(wèi)星科技從落后到居于世界前列的具體過程,簡述了我國衛(wèi)星科技的全面進步,然后導入探究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為何投資研究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技術”這一關鍵性問題,開展探究任務,由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且要組織開放多元的討論活動促使學生實現(xiàn)分享,構建“情境討論型”活動,既以情境驅動了學生,喚起了學生的自主性,又通過問題討論深化了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順利培養(yǎng)出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上述案例通過應用電教媒體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這與本課知識的內容特點相關,教師無法在課堂上還原我國衛(wèi)星技術的發(fā)展史,學生也很少主動去探索衛(wèi)星科技的發(fā)展史及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所以通過電教媒體去引導學生了解衛(wèi)星科技的最新發(fā)展成果,便于激發(fā)出學生的家國意識,使其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成就感,這有利于促使學生自主討論衛(wèi)星技術與國民經濟的關系,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優(yōu)化德育效果。
四、“行為導向型”活動
“行為導向型”課堂是指以學生為主,由學生自主設計、開展相應行動的活動,通過學生的行動實踐達成教學目的的新型課堂,可進一步解放學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探究與分享”活動需要構建“行動導向型”課堂,教師應鼓勵學生圍繞“探究與分享”欄目的具體要求自主設計行動計劃,引導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主論證,使其在行動導向下自然而然地形成政治認同素養(yǎng)。在開展“行為導向型”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全面解放學生,由學生自主設計行動計劃、實施行動方案,且要根據(jù)“行為導向型”活動的需求整合鄉(xiāng)土資源,重視行動展演、總結與反思,使得初中生能夠在“行為導向型”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道德認知水平,豐富成長經歷。如此,則有利于在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
如在“國家行政機關”中的“探究與分享”欄目教學中,本次探究任務是引導學生了解行政機關所享有的權利、所承擔的責任,了解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三種情況。在本次“探究與分享”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了“行動導向型”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行動計劃,即學生要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調查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資料渠道,驗證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具體情況的實踐計劃,以及匯總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約束條件等,實現(xiàn)組內分工,共同完成本次“探究與分享”任務,使其在行動實踐中順利形成政治認同感。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部編版新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欄目構建“四類型”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與分享”的體驗反思、情境討論、行動導向與思維探究活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從而切實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陳昱鈺.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政治認同[J]. 第二課堂(D),2021(09):75-76.
[2]朱旭麗. 政治認同素養(yǎng)導向的逆向教學設計研究[J]. 現(xiàn)代交際,2021(15):215-217.
[3]徐華. 以政治認同的培養(yǎng)打造有信仰的政治課堂[J]. 安徽教育科研,2021(21):36-37.
[4]馮寶忠,孫琪. 政治認同素養(yǎng)培育探析——以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9):13-15.
[5]林奇花.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育[J]. 學苑教育,2021(20):9-10.
[6]王亞萍.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政治認同素養(yǎng)培養(yǎng)[J]. 考試周刊,2021(18):109-110.
(責任編輯: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