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華
龔玲,江西科技學院財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yè)2018級學生,學?!扒啻号伞の幕瘋鞑ァ鄙鐖F支部書記、修水縣“青鳥課堂”大學生公益團隊副隊長、免費午餐江西志愿者總執(zhí)行。6年時間里,她積極參加推行免費午餐、關愛留守兒童、關愛抗戰(zhàn)老兵等公益活動,公益服務時長達到3000余小時,是同學眼中的“公益達人”。
積極推行免費午餐
采訪龔玲的時候,她正在整理一組免費午餐江西團隊贛西行的活動圖片。2020年10月,她和團隊成員們走進宜春市萬載縣嶺東鄉(xiāng)東山小學開展公益活動,考察該小學免費午餐公益活動開展情況。嶺東鄉(xiāng)地處豐頂山腳下,是省級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也是省級重點扶貧鄉(xiāng)鎮(zhèn),經濟欠發(fā)達。自2017年開展免費午餐項目公益活動以來,數百名師生從中獲益。
2019年5月,龔玲作為免費午餐江西團隊代表,參加了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基金在杭州市舉辦的2019年免費午餐8周年財報發(fā)布暨致謝會。她受邀在會上介紹免費午餐江西團隊的運營情況。該團隊蟬聯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基金年度優(yōu)秀團隊。
龔玲說:“免費午餐項目公益活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舉。少年強則中國強,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他們身體的發(fā)育需要均衡的營養(yǎng)?,F在的孩子,特別是山區(qū)的孩子,營養(yǎng)膳食還不盡如人意,我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人士、志愿者加入這項活動?!彼群蠼M織了70余名在校大學生與開餐學校的教師開展活動對接工作,極大地推動了活動有序開展。
用心設計“青鳥課堂”
龔玲還有一個身份是修水縣“青鳥課堂”大學生公益團隊副隊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公益事業(yè)的她,利用寒暑假在家鄉(xiāng)修水縣進行社會調查。她在調查中發(fā)現,修水縣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區(qū)縣,境內四周群山環(huán)繞、交通不便,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對不充分,農村人很多都外出務工,村里有很多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們假期生活單調無趣,整天玩手機游戲。同時,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照顧,孩子們生活中也存在著安全隱患。
龔玲有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覺得自己應該為這些孩子做些什么。于是,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大家一致認為,可以把這些留守兒童組織起來,免費為他們提供助學服務,定期進行安全教育、心理輔導、感情支持等。她立馬行動起來,擔任這項公益活動團隊的副隊長,負責宣傳和輔導工作,并把這個項目起名為“青鳥課堂”。截至2021年5月,“青鳥課堂”已經開展了14期助學活動,開設了25個教學點,參與的大學生志愿者達700人次,8000余個留守兒童受益。在修水縣,“青鳥課堂”已成為一個運營規(guī)范的公益助學組織,多次被當地政府稱贊和媒體報道。
根據“青鳥課堂”公益助學項目的幾年摸索和實踐,龔玲組織撰寫的《青春向黨、筑夢留守——江西省“青鳥課堂”大學生公益助學項目實踐報告》,在第十七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中榮獲江西省一等獎、全國二等獎。
在談到這段經歷時,龔玲興奮地說:“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日子最開心了。用心觀察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細節(jié),傾聽他們的故事,與他們一起嬉戲打鬧,真正走進他們的世界,你會驚喜地發(fā)現,這些山里的孩子真的很可愛,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夢,他們非常希望你去親近他們,去他們家進行家訪。這讓我覺得能夠為他人帶來快樂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p>
不斷補足精神之鈣
修水縣是秋收起義的主要策源地和率先爆發(fā)地,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升起的地方,也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誕生地。龔玲自幼深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她努力去做公益就是受到紅色文化的影響。她說,要努力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給周圍的人帶去溫暖和微笑。
龔玲多次組織共青團員到秋收起義紀念館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駐地舊址參加團日活動,并擔任義務講解員。她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跟隨修水縣黨史辦的同志到全縣各地去尋訪紅色遺存,幫助他們整理資料和核對文稿。工農革命軍連黨代表史跡展館地處修水縣北城區(qū)林氏宗祠,館內展陳豐富。為了給參觀者一個全面準確的認識,每件展品都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這些文字說明,從撰寫到校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龔玲便是工作人員之一。她在耳濡目染中深受教育和鼓舞,深刻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更要從黨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補足精神之鈣,滿懷激情投入
日常工作中。
2016年,在一次跟隨修水縣黨史辦同志走訪的過程中,得知有一位92歲的抗戰(zhàn)老兵陳德友還健在,龔玲立即帶領學校愛心協會的同學去探訪這位老人,給老人捎去水果,幫助老人打掃衛(wèi)生,聽他講當年的抗戰(zhàn)故事。這位修水籍的抗戰(zhàn)老兵于1940年當兵,當時才16歲,曾參加過長沙會戰(zhàn)的上高戰(zhàn)役,身上多處負傷。他在一次執(zhí)行任務中,背著槍,身上綁著4顆手榴彈,急行軍90公里追擊敵人,身負重傷才撤下火線。龔玲聽著這些故事總是熱淚盈眶,心中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向抗戰(zhàn)老兵學習,盡可能安排時間來陪老人,讓他安享晚年。她說到做到,先后和同學們看望老人十幾次,直到2018年老人離世。
龔玲還聽說當年參加上高戰(zhàn)役的一個營長舒漢璧在戰(zhàn)斗中受傷被俘,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中壯烈犧牲,安葬在部隊駐地修水縣城附近的椅形嶺。她便組織共青團員、優(yōu)秀學生代表和修水縣其他各界人士在清明節(jié)前去掃墓。她邀請修水縣黨史辦的同志給學生們講抗戰(zhàn)故事和烈士英雄事跡,教育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發(fā)奮讀書。
努力踐行青春擔當
2020年,在學校安排學生實習時,龔玲主動申請回到家鄉(xiāng)修水縣,來到贛鄂交界的布甲鄉(xiāng)洞上村實習。洞上村距離修水縣城60公里,黃庭堅的祖父曾在這里辦過私塾,黃庭堅曾在此讀過書,留下了“蛤蟆不叫藝樹臺”的美麗傳說??谷諔?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阻擊日軍南下的重要防線。她早就聽說過這個村子,且有修水縣黨史辦的同志在那里掛點扶貧,學習的機會難得。扶貧干部帶領村民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其中的故事同樣振奮人心。她非常想去感受一下這片厚重的土地,去聆聽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脫貧攻堅的故事。她到這里后,發(fā)現看到的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樣,除了山路陡峭外,這里就像一個花果飄香、屋舍整齊的世外桃源,全然不見破舊的樣子。她從當地村民口里得知,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導下,扶貧干部帶領他們進行旅游開發(fā)和產業(yè)脫貧,家家蓋起了新房子,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龔玲迫不及待地用手中的筆寫下他們的脫貧故事,寫下扶貧干部的幫扶故事,并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中推送。其中一篇故事被微信公眾號“掌中九江”轉載,閱讀量超過了10萬次。
在村里,龔玲將自己所學的財務管理專業(yè)知識付諸實踐,幫助村里建立財務制度,指導財務人員記賬、扎賬。在她的指導下,村里賬目比以前更加清晰、規(guī)范。
龔玲在班上擔任班長,還在學校社團擔任團支部書記,她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她經常組織同學們開展“趣味運動會”“詩歌朗誦會”等文體活動,還會組織一些定向的捐贈活動,將沒有用完的筆記本和筆等文具捐出去,贈送給那些山區(qū)的孩子們。她經常與同學們分享自己做公益活動的體驗,引導他們走出個人狹隘的生活圈子,用一種陽光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工作雖然辛苦,但她的付出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大家親切地稱她為“公益達人”“知心姐姐”。她所在的班級和團支部被學校評為“五好班集體”“五四紅旗團支部”,團支部還被推薦為“全國活力團支部”,班級也在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中獲得“優(yōu)秀組織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氣勢洶洶,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投入這場抗疫戰(zhàn)斗中。為了加強本地的防控,修水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急需招募志愿者。龔玲知道后,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并組織了十幾名志愿者加入,為修水縣疫情防控工作貢獻了青春力量。她還組織了“青鳥課堂”的志愿者們?yōu)檫@次抗疫工作捐款,用捐贈的款項購買了400個護目鏡,請修水縣愛心聯合會轉贈給修水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
2021年,作為學校社團的團支部書記,龔玲組織同學們開展了“讓百年黨史潤青心”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學黨史、知黨史,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愛國情懷,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踐行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和擔當。
龔玲說:“學習不僅要有知識積累,更要培養(yǎng)自身的情懷,鍛煉實踐能力,為將來在社會舞臺上展示才華打好基礎?!倍驮谥饓艄?、超越自我的大道上,奔向屬于她的星辰大海。
(作者單位:江西省修水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