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王佳璐
《雨月物語》是日本“讀本小說”的代表作品,同時也在日本文學史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本文就中日兩國對《雨月物語》的先行研究進行梳理,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研究《雨月物語》翻譯問題的重要性。
一、中國方面的研究
綜觀中國對日本讀本小說《雨月物語》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文學方面、文化方面、語言學方面。
〈一〉文學方面
1.人物形象
知網(wǎng)上近年來有關(guān)《雨月物語》人物形象描寫的研究中,有以下五篇重要的論文。徐海英《美貌的女主人公——有毒的花——以〈雨月物語〉〈春琴抄〉〈核桃林〉為中心》(2010)中,以近世、近代、現(xiàn)代三個不同時期的作品的主人公為對象,分析異同點及其產(chǎn)生不同的原因,經(jīng)比較和分析,指出女性在近代化過程中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提高,以及為之所付出的犧牲。楊利《〈蛇性之淫〉和〈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法?!比宋镄蜗蟮谋容^》(2015)中,探求兩部作品因表達主題的不同而使得人物形象產(chǎn)生的差異。顏嬌《〈雨月物語〉的人性探究——以高僧為中心》(2017)中,以僧侶為考察對象,探究上田秋成對人性認識的觀點。劉娟《從〈青頭巾〉看上田秋成眼中的“鬼”形象》〈2018〉中,從僧人墮落為鬼的過程分析,體現(xiàn)上田秋成柔軟的價值觀與倫理觀,如實地描寫人的天性并尊重人的真實感情。趙云磊《〈蛇性之淫〉中的富子形象——與〈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比較》(2019)中,從兩部作品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社會背景入手,對比白娘子與真女兒、真女兒與富子的人物形象。王夢娟《論〈夜宿荒宅〉中的宮木的人物形象》(2020)中,通過將宮木與原作《愛卿傳》的主人公對比,明確其對《愛卿傳》的借鑒和創(chuàng)新之處,突出表現(xiàn)宮木的人物特征。
2.對比研究
近年來有關(guān)《雨月物語》的對比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篇論文。寺尾善雄和喬福生《〈雨月物語〉與〈白蛇傳〉》(1985)中,介紹了這兩部作品的故事梗概并分析兩部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找到兩部作品的不同之處。鄭鵬展《〈剪燈新話〉與日本鬼怪文學——以人鬼戀作品為中心》(2009〉中,介紹了《剪燈新話》這一人鬼戀題材作品在日本的傳播過程中經(jīng)歷了“翻譯”“改寫”與“再創(chuàng)作”,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是對《剪燈新話》改寫的最高形式,將包括異國元素在內(nèi)的各種素材融合起來,進行重新構(gòu)思和再創(chuàng)作,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表達個人感情。蘇調(diào)和《〈蛇性之淫〉與〈雷峰怪跡〉——以兩蛇女的人物形象比較為中心》(2013)中,作者比較兩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異同,并尋求出現(xiàn)這種異同的原因,得出結(jié)論:“物哀”作用于《蛇性之淫》中蛇女的復(fù)仇,而《雷峰怪跡》中蛇女對丈夫的情意源自“女訓(xùn)”文化,其重視女子的德行修養(yǎng)。張杜娟《日本古典文學中“等待的女人”——以〈淺茅之宿〉(〈夜宿荒宅〉)為中心》(2014)中,對比《淺茅之宿》和《梓弓》《人妻死后會舊夫語》,向讀者介紹作者描寫的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探究上田秋成所創(chuàng)作的“等待的女人”這一文學形象。
〈二〉文化方面
1.儒佛思想
知網(wǎng)在有關(guān)《雨月物語》儒佛思想研究方面,收錄的四篇論文如下。徐磊《從〈雨月物語〉看秋成的儒佛觀》(2002)中,認為《雨月物語》中所體現(xiàn)的并非是對于儒佛思想的否定態(tài)度,而是上田秋成對于儒佛本質(zhì)的肯定的態(tài)度。程玉環(huán)《從〈春雨物語〉看上田秋成的佛教觀、町人倫理觀及國學思想》(2011)中,結(jié)合《雨月物語》《春雨物語》的序言以及作品本身,分析上田秋成的創(chuàng)作觀念由“戲言說”轉(zhuǎn)變?yōu)椤鞍l(fā)憤說”,對其佛學觀、創(chuàng)作觀念的轉(zhuǎn)變及其國學思想的特殊性進行了總結(jié)。韓穎《佛法與情欲的沖突——〈雨月物語·青頭巾〉解讀》(2012)中,分析了《雨月物語·青頭巾》中的快庵禪師勸化寺廟住持的過程,并向讀者介紹《青頭巾》體現(xiàn)了佛教與欲望之間的矛盾所在,和《雨月物語》的作者一直以來強調(diào)的佛家觀念相統(tǒng)一。趙鑫《〈雨月物語〉中上田秋成的女性觀——以三位女主人公為考察對象》(2017)中,介紹了儒家思想對《雨月物語》的影響,并通過三位女主人公的初次登場、性格特點和死后自發(fā)行為的分析,得出當時儒教思想興盛以及上田秋成重視人性表達的結(jié)論。
2.民族文化
在有關(guān)《雨月物語》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張龍妹《〈剪燈新話〉在東亞各國的不同接受——以“冥婚”為例》(2009)描述了《淺茅之宿》這一關(guān)于女主人公思念經(jīng)商的丈夫,苦苦等待丈夫歸來不得而在想念中去世,幽魂與多年后歸家的丈夫傾訴哀腸以及思念之苦的故事。從整體上來看,文章探討了《雨月物語》以傳統(tǒng)的文學主題為主線,點綴以冥婚故事的怪異性。魯雯《日本人的靈魂觀研究——以〈雨月物語〉中女性靈魂為中心》(2012)一文以《雨月物語》為例,在考察日本人所信奉的御靈信仰的同時,分析了《雨月物語》中出現(xiàn)的鬼魂形象,以此來考察作品所反映的日本人的靈魂觀。2015年﹐王溪發(fā)表了《探究中日經(jīng)典作品之間的文化過濾現(xiàn)象——以〈范巨卿雞黍死生交〉與〈菊花之約〉為例》,從傳統(tǒng)文化、時代背景、民族心理因素的文化過濾,對比兩部作品之間的差異。
〈三〉語言學方面
知網(wǎng)上近年來有關(guān)《雨月物語》語言學方面的翻譯方向的研究文章中,金靈《淺談中國明清白話小說對日本近世讀本詞匯的影響》(2006)這篇文章首先介紹了日本讀本小說的由來,指出中國明清小說對日本讀本小說及其中的漢字單詞產(chǎn)生了影響,其次通過大量分類整理,介紹了由日本著名作家上田秋成寫成的江戶時代讀本小說的巔峰之作《雨月物語》中區(qū)別于日語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漢字。
綜上所述,研究《雨月物語》的中國學者側(cè)重于文學方面的人物形象研究以及對比研究,并未對翻譯方向有所重視。
二、日本方面的研究
綜觀日本對讀本小說的研究,同樣可以分為文學、文化、語言學三個方面,但具體研究側(cè)重有所不同。
〈一〉文學方面
1.人物形象
在日本方面有關(guān)《雨月物語》的人物形象研究中,古館亞佳里《〈雨月物語·淺茅之宿〉中的宮木形象》(2011)分析了上田秋成在《淺茅之宿》中創(chuàng)造出宮木這一女性形象的原因。松本晶子《〈雨月物語〉中的女性形象》(2013)中,從《蛇性之淫》的真女兒、《淺茅之宿》的宮木和《吉備津之釜》的磯良三位女性形象著手,分析容貌姿態(tài)的變化、夫婦間的關(guān)系等,認為人類有時會用語言以外的手段來主張真情實感,在活著的時候看不見的心理會被生命結(jié)束的“死亡”場面所象征,也會以“死亡”為契機釋放自己的想法?!秾m木為什么死——與學生讀〈淺茅之宿〉》(2019)中,作者井上和人被學生提問“宮木為什么死”,后與學生一起重讀《淺茅之宿》。文章從四個方面入手探討研究,即作者自己整理的先行研究總結(jié)、學生的思考角度(自然死亡、自殺、他殺、其他)、與相關(guān)文獻的比較、宮木因思慕而死,得出宮木最終是自然死亡或是因思慕而死的結(jié)論。
2.對比研究
在日本方面有關(guān)《雨月物語》的對比研究中,諏訪春雄《中國江南的蛇信仰與日本》(1992)中提到了佛教的畜生觀。規(guī)避蛇的思想在中國明代的白話小說中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上田秋成對這種思想產(chǎn)生了共鳴,并將其引入了自己的作品中。而江南的蛇信仰在吳越人移居日本的同時傳到日本,“蛇巫”這一開始于繩紋時代并一直延續(xù)到彌生時代的特殊職業(yè),至今仍存在。中國的“蛇郎傳說”成為日本“蛇入贅”的傳說,結(jié)論為“蛇性淫蕩”的《白蛇傳》也在早期由中國傳入,中國古代故事的世界里便有了日本式的變化。
3.作品評價
在日本方面有關(guān)《雨月物語》的評價研究中,松田修《雨月物語的評價——秋成與庭鐘》(1959)首先引出津田左右吉博士對《雨月物語》的評價——“日本文學史上最好的怪談小說集”,進而研究其評價、結(jié)論并提出觀點。
4.情景描寫
在日本方面有關(guān)《雨月物語》的情景描寫研究中,井上泰志《從考證中提煉出來的故事:〈雨月物語·蛇性之淫〉論》(2018),從為什么豐雄會彈唱萬葉和歌、三輪渡崎·佐野——國學歌枕考證與讀本、緊貼與飛躍——從白話小說判斷、妓女的隱喻——從“淫”的角度判斷、水鏡之櫻——判斷的顛倒五個方面,確認了原作中國白話小說如何被選入日本的故事,就物語的高度達成和作品的主題提出相關(guān)意見。
〈二〉文化方面
1.儒佛思想
在日本方面有關(guān)《雨月物語》的儒佛思想研究中,空井伸一《對日本“無?!焙汀懊馈敝g聯(lián)系的批判性思考:通過〈方丈記〉〈徒然草〉〈雨月物語·淺茅之宿〉》(2016)介紹了問題之所在、關(guān)于“無常”是自省還是旁觀、《方丈記》與《徒然草》——沉默與饒舌、《雨月物語·淺茅之宿》中男性眼淚的意思這幾個方面,并得出以下結(jié)論:關(guān)于“無?!焙汀懊馈?,從《徒然草》作者“法師”的身份來看,也算是佛教色彩的教科書,但對一般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所顯示的則只是一種老莊式的敷衍。
2.民族文化
在日本方面有關(guān)《雨月物語》的民族文化研究中,中田妙葉《〈雨月物語〉的怪異意味》(2020)將《雨月物語》中的怪異表現(xiàn)分為三種,來考察表現(xiàn)內(nèi)容與形式是否相關(guān)﹐即“死靈”“生靈”“異類”是上田秋成為了表現(xiàn)人類的感情、思念等內(nèi)心的變化和動作而使用的怪異手法,從而讓讀者易于理解。
〈三〉語言學方面
在日本方面有關(guān)《雨月物語》語言學方面研究中,荻原桂子《文學教材的研究──上田秋成〈雨月物語〉中“菊花之約”“貧富論”的言語表現(xiàn)》(2018)通過介紹《菊花之約》《貧富論》的言語表現(xiàn),認為上田秋成《雨月物語》的表達中,由于有一種適用于復(fù)雜現(xiàn)代社會的豐潤語言表達,因此最適合作為“知識構(gòu)成型拼圖法”古典文學教材。中田妙葉《論〈雨月物語〉的敘述方法——中國白話小說的接受與創(chuàng)作》(2018)中,對引入的中國白話小說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語言運用進行分析和考察,并就語言運用和人物角色的表現(xiàn)進行考察。藤井俊博《〈雨月物語〉〈春雨物語〉中過去、完成助動詞的文本功能》(2020)中,通過考察《雨月物語》《春雨物語》中使用的句末助動詞的文本功能,得出過去、完成助動詞的區(qū)分使用與作品意圖息息相關(guān)。上田秋成在作品中,從文本功能方面區(qū)分使用助動詞,形成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宮內(nèi)征人《從附體的差異性出發(fā),運用“說話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來閱讀注釋——高中語文〈雨月物語·淺茅之宿〉中圍繞無名者們的修羅》(2020)中,從“說話的方式、思考的方式”入手,搜集教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認為主人公宮木的人物造型與《世間妾形氣》《春雨物語》中的登場人物都有著很深的淵源。
綜觀日本學者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其側(cè)重對《雨月物語》的評價以及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作家中田妙葉就《雨月物語》的語言運用展開描寫;藤井俊博從區(qū)分句末助動詞入手,介紹上田秋成形成獨樹一幟風格的原因;針對翻譯學的研究,僅有宮內(nèi)征人一篇文章,并且有局限性,在對《雨月物語》各個版本的翻譯對比研究方面還顯不足。
三、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雨月物語》這一作品在中國和日本的研究的初步梳理,可以得出中國側(cè)重于文學方面的人物形象研究以及對比研究,日本側(cè)重于評價與再評價以及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且只有一篇文章提到《雨月物語》的翻譯相關(guān)問題,而翻譯對比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雨月物語》自1986年被首次翻譯成中文以來,至今共有五個翻譯版本流傳,有五位著名翻譯家參與其中,譯文準確易懂,受到了中國讀者的喜愛。這五個譯本時間跨度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更全面地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譯者的翻譯水準。翻譯是讀者接觸國外著作的一座橋梁,之后的改編、再創(chuàng)造等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因此研究翻譯作品是有必要的。本人認為,在研究《雨月物語》的語言學領(lǐng)域,如果能注意到不同譯本的翻譯對比問題,既是語言學領(lǐng)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課題,又可以補充現(xiàn)有先行研究的不足,會對目前的研究情況具有補充的意義。
[作者簡介]李木子,女,長春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文學。王佳璐,女,長春工業(yè)大學日語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