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米 元,謝玲玲*
(1.榆林市第二醫(yī)院普通外科,榆林,719000;2.榆林市第二醫(yī)院門診部,榆林,719000)
腫瘤患者需接受化療治療,然而反復的穿刺可對患者的血管壁造成損傷,故需接受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1],PICC 可避免反復穿刺對機體的損傷[2]。然而PICC 置管后易并發(fā)深靜脈血栓。故早期分析影響腫瘤患者并發(fā)PICC 導管相關血栓的危險因素,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3]。
1.1 一般資料 以2017.2~2021.2 收治的80 例接受PICC 置管的腫瘤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確診為惡性腫瘤;需接受化療治療;接受PICC 置管。80 例患者中年齡22~76(55.10±4.50)歲,男44 例,女36例;疾病類型:乳腺癌15 例,肝癌21 例,直腸癌28 例,食管癌16 例,腫瘤分期:Ⅰ期8 例、Ⅱ期33 例、Ⅲ期18 例、Ⅳ期21 例。
1.2 方法 收集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分期、置入靜脈、導管尖端位置、既往血栓病史等資料;檢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全自動血液分析儀)。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計數資料n(%)用χ2檢驗。計量資料(±s)用t檢驗。利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腫瘤患者PICC 置管相關血栓的危險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PICC 導管相關血栓形成的單因素分析(表1)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腫瘤分期、置入靜脈、導管尖端位置、aPTT、既往血栓病史與PICC 導管相關血栓形成存在聯(lián)系(P<0.05);性別與導管相關血栓形成無明顯關系(P>0.05)。
表1 影響PICC 導管相關血栓形成的單因素分析[n]
2.2 影響PICC 導管相關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表2) 將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意義的因素年齡(<60 歲=0,≥60 歲=1)、腫瘤分期(Ⅰ~Ⅱ=0,Ⅲ~Ⅳ=1)、置入靜脈(貴要靜脈=0,頭靜脈=1)、導管尖端位置(上腔靜脈下半段=0,上腔靜脈上半段=1)、aPTT(≥24 s=0,<24 s=1)、既往血栓病史(否=0,是=1)作為自變量,將腫瘤患者PICC 導管相關血栓發(fā)生情況(未發(fā)生=0,發(fā)生=1)作為因變量納入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OR=2.573)、腫瘤分期(OR=3.682)、置入靜脈(OR=3.864)、導管尖端位置(OR=3.979)、aPTT(OR=2.844)、既往血栓病史(OR=2.581)為腫瘤患者 PICC 導管相關血栓的危險因素(P<0.05)。
表2 影響PICC 導管相關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2.3 護理措施 (1)心理干預,接受PICC 置管患者可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故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溝通。(2)術后48 h 密切觀察患者出血及肢體腫脹、疼痛等情況。(3)PICC 導管護理,護理人員檢查患者導管固定情況,定期檢查導管的通透性,觀察穿刺點是否出血。(4)導管相關血栓形成的后,給予患者抗凝治療,防止拔管過程中血栓脫落;拔管后囑咐患者臥床休息2 周,并密切觀察。
本文結果顯示80 例接受PICC 置管患者中13.75%并發(fā)導管相關血栓。進一步利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PICC 導管相關血栓的因素,結果顯示年齡、腫瘤分期、置入靜脈、導管尖端位置、aPTT、既往血栓病史與導管相關血栓密切相關。隨年齡增加,患者的靜脈血液循環(huán)速度減慢,運動量減少導致血液易在靜脈中瘀滯,并且隨著機體機能的降低,血液黏度升高,血細胞聚集性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變差,易引起血液凝固,發(fā)生血栓[4]。腫瘤分期越高患者發(fā)生血栓的概率增加,貴要靜脈發(fā)生血栓的風險較小,原因可能為貴要靜脈瓣較少,管徑較粗,因此適合PICC 穿刺[5]。頭靜脈管腔由下向上變細,瓣膜增加,置管的難度增加。aPTT 縮短,凝血功能亢進,發(fā)生血栓風險升高[6]。PICC 置管血栓形成需密切觀察患者的肢體顏色、溫度,指導患者適當的運動,合理應用抗凝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