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斌,董秀梅
(1.扶風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科,扶風,722200;2.延安市富縣人民醫(yī)院兒科,延安,727500)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種急性出疹性傳染病,多由柯薩奇A16 型病毒或腸道病毒71 型感染引起[1]。HFMD 的傳染性較強,多見于5 歲以下兒童,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手部、足部出疹、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等,部分病情嚴重者可誘發(fā)腦膜炎、腦脊髓炎、循環(huán)障礙、肺水腫等,甚至可危及患兒生命。利巴韋林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被廣泛用于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療,如下呼吸道感染、帶狀皰疹、麻疹等[2]。本文將利巴韋林氣霧劑用于HFMD 患兒,探究其效果。
1.1 一般資料 以2017.1~2019.12 收治的120 例HFMD 患兒為對象。納入標準:確診為HFMD;年齡1~5 歲;發(fā)病時間在3 d 內(nèi);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對利巴韋林存在禁忌;入組前接受其他抗病毒治療;合并水痘、重癥肺炎;伴有小兒癲癇;先天性心、肝、腎功能不全;合并細菌感染者。盲選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60 例,年齡1~5(2.97±0.73)歲,男34 例,女26 例,入院時體溫(38.41±0.59)℃。對照組60 例,年齡1~5(3.03±0.75)歲,男31 例,女29 例,入院時體溫(38.50±0.64)℃。兩組年齡(t=0.444,P=0.658)、性別(χ2=0.302,P=0.583)、入院時體溫(t=0.800,P=0.425)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蒲地藍消炎口服液,1~3 歲,1/2支/次,3 次/D;3~5 歲,2/3 支/次,3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利巴韋林氣霧劑,每次1 掀,每日3 次,連續(xù)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兒療效,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小板計數(shù)(platelet count,PLT)(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療效評價:2 d 內(nèi)體溫恢復正常,皮疹結(jié)痂,無新皮疹,口腔潰瘍面積縮小或顯示,食欲改善為顯效;3 d 內(nèi)體溫恢復正常保持穩(wěn)定,手足皮疹減少或結(jié)痂,無新皮疹,口腔潰瘍面積縮小,患兒疼痛減輕,食欲改善為有效;3 d 后仍發(fā)熱,皮疹、潰瘍、厭食等改善不明顯或加重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1.0。計數(shù)資料n(%)用χ2檢驗。計量資料(±s)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表1)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4%(59/60),高于對照組81.67%(49/60)(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WBC、PLT、Hb 水平(表2) 兩組WBC、PLT、Hb 水平治療前比較無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WBC 水平降低,PLT、Hb 水平升高,觀察組WBC低于對照組,PLT、Hb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WBC、PLT、Hb 水平比較
利巴韋林是核苷類藥物,通過抑制RNA 病毒及DNA 病毒的復制發(fā)揮抗病毒作用[3]。利巴韋林常用的劑型有注射劑、片劑、口服液等,該藥長期大劑量應用可引起機體白細胞減少、貧血、膽紅素水平升高等,肌注或靜注可引起蕁麻疹、支氣管哮喘等變態(tài)反應,上述不良反應對其應用受到限制[4]。故本文利用利巴韋林氣霧劑用于HFMD 患兒的治療,藥動學研究證實呼吸道給藥可將利巴韋林的血漿峰濃度提高500~1000 倍,快速的發(fā)揮治療作用,并且利巴韋林的半衰期為2 h,減少藥物的毒性作用。已有研究將利巴韋林氣霧劑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療,證實其可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載量[5]。本文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WBC 降低,Hb、PLT 水平升高,提示利巴韋林氣霧劑可有效抑制機體的炎癥發(fā)應,改善機體的高凝狀態(tài),增強機體的免疫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