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陳少沛
(1.南越王博物院,廣東 廣州 510030;2.廣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近10 a來,國內學者基于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理論和方法開展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模式和聚集特征的定量研究逐漸興起。主要針對國家[1-2,3-6]、省[7-12]到城市[3]各個層面對文化遺產。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核密度[13-14]、最近鄰距離指數[15]、區(qū)位熵法[16-17]和皮爾森(Pearson)相關系數[9]等。其中,面向省級區(qū)域的研究中,相關學者們應用核密度、最近鄰指數和皮爾森(Pearson)相關系數方法對江西[7]、湖北[8]、河南[9]和浙江省[10]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作為中華文明發(fā)源地之一[21],廣東不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和中國近代民族革命策源地,保存著極為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截至2019年,廣東省共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3座,其中國家級8座、省級15座。此外,廣東省境內分布著約2.5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00多處。近幾年來,廣東省積極推動創(chuàng)新性文化文物保護利用,努力推進嶺南文化、廣東紅色革命文化、海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將廣東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為弘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因此,研究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分布格局,討論其空間差異及形成背景和原因,從空間視角探索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所表現(xiàn)出的嶺南文化空間結構特征及地域特點,對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廣東省的陸地行政區(qū)域面積約為18萬m2,東部連接福建省,西部相鄰廣西省,北部鄰接江西和湖南兩省,南部瀕臨南海,中南部珠江出??跂|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湛江)與海南省相隔瓊州海峽,沿海分布著759個島嶼(500 m2以上)。目前,廣東省的行政轄區(qū)由21個地級市構成,共有122個縣區(qū)(見圖1)。廣東省的國家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928處),包括名稱、級別、類別和地址等屬性數據來源于國家文物局公布的1~8批(1961—2019年)位于廣東省境內的1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1~9批(1978—2019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錄。部分合并為一處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果位于同一鄉(xiāng)鎮(zhèn)按1處處理,否則分開標記,最終獲取79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依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及地址數據,應用百度坐標拾取系統(tǒng)獲取其精確坐標值(WGS-84坐標系)。當文物保護單位無法通過名稱進行精確坐標獲取時,則根據地址進行人工位置檢索,并確保精確到鄉(xiāng)鎮(zhèn)范圍。
圖1 研究區(qū)域(審圖號:GS(2019)3333號)
1.2.1 核密度方法
核密度分析主要用于計算點或線要素在其周圍鄰域中的密度,能直觀反映離散測量值在連續(xù)區(qū)域內的分布情況。較為常用的核密度估計(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公式如下:
式中,n為樣本點數;K為核函數;h>0是平滑系數,通常被稱為帶寬或窗口;(x-xi)為估值點x到觀測點xi的距離。
1.2.2 最鄰近距離法
最鄰近距離是表示點狀要素在地理空間中相互鄰近程度的一種地理指標[22]。探討點狀分布圖的空間分布形態(tài)通常通過計算平均最鄰近距離與理論最鄰近距離(即隨機分布時的理論值)的比值,即最鄰近點指數(記為R)。計算最鄰近點指數R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 v為平均最鄰近距離;r E為理論鄰近距離;D為點狀要素在特定區(qū)域內的密度。當R=1,表示隨機分布形態(tài);當R>1,趨于均勻分布形態(tài);而當R<1,表現(xiàn)出聚集型分布形態(tài)。
式中,A為區(qū)域面積;n為觀測點的數目。
表1顯示了廣東省各地級市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其中梅州市的數量最多(99處),比第二位的廣州市(92處)略多,而深圳(14處)、陽江(14處)和汕尾(13處)的數量最少。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來看,廣州市最多(35處,約占全省的27%),并且明顯高于梅州市(9處)??梢?,廣東省的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在各市域中的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的數量集中在廣州及韶關、佛山、梅州、東莞和潮州市等城市(約占總量的63%)。從地域角度看,文物保護單位數量集中在4個廣東主要地域文化的中心區(qū),即廣府文化(珠江三角洲)、潮汕文化(汕頭、潮州、揭陽)、客家文化(梅州、韶關)、雷州文化(湛江)。
從1982年廣州市入選第一批國家歷史名城以來,廣東已有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即廣州、潮州、肇慶、佛山、梅州、湛江雷州市(縣級市)、中山市和惠州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15座,包括茂名高州市、清遠連州市和英德市、江門新會區(qū)和平海地區(qū)、河源佗城鎮(zhèn)、汕尾碣石鎮(zhèn)和海豐縣、揭陽市老市區(qū)及其管轄的揭西縣、韶關南雄市、云浮羅定市、肇慶德慶縣、韶關市和東莞市。如表1所示,文物保護單位大部分分布在歷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分布更為明顯。顯然,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城鎮(zhèn)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更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
表1 廣東省各市域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
結合前人的研究基礎[7]和廣東歷史沿革的特點,將廣東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年代劃分為7個時期,即史前至先秦時期、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明代時期、清代時期和民國以來時期。如圖2顯示,明、清及民國以來3個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共有771處,占總數量的83%。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少,從隋唐五代時期開始逐步增加,到了清朝時期到達最高峰,這與嶺南文化發(fā)展至清代達到高峰時期剛好吻合。史前至先秦時期共有37處,其中舊石器時代的有7處,新石器時代有25處,占86%。舊石器時代的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分布在粵北、粵西南,并集中在韶關、肇慶、清遠、云浮、陽江等5個城市;而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韶關、肇慶、河源、清遠、東莞、佛山、珠海、湛江等8個城市。由此可見,史前時期廣東古文明起源于北江東岸,即現(xiàn)在的粵北韶關市曲江縣(馬壩人遺址),隨后逐漸向山地西南遷徙,以及由東南遷入珠江三角洲及粵東潮汕地區(qū)。先秦時期,由于中原文化影響區(qū)域最南只達江淮地區(qū),因此史前至先秦時期人口遷移屬于一種自然發(fā)展過程,嶺南地區(qū)以本土文化為主,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對中原緩慢。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共18處(秦漢時期有17處,南北朝僅有1處),其中廣州市的數量最多,共有6處。而明、清及民國以來3個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激增到771處,占總數量的83%。
圖2 廣東省各年代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
由此可見,廣東省各年代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變化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嶺南地區(qū)社會經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自秦始王統(tǒng)一嶺南之后,南征軍隊駐守嶺南,并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開始修筑道路、修建關城,廣東人口逐漸增多。后期趙佗建立南越國到漢高祖、漢武帝再次統(tǒng)一嶺南,使得嶺南地區(qū)在秦漢時期民族進一步融合,文化經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并以廣州(番禺)地區(qū)最為繁榮。而后魏晉南北朝,政權割據,外族入侵,戰(zhàn)火紛亂,嶺南地區(qū)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再次受到影響而減緩。但從隋唐時期開始又逐步恢復并持續(xù)發(fā)展。尤其在唐宋以后,北方連年戰(zhàn)亂,國家都城向南向東遷移,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兩宋時期,經濟中心基本轉移到了長江三角洲和福建、廣東沿海地區(qū)。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手工業(yè)商品經濟和對外海上貿易迅速發(fā)展,而廣州卻作為唯一的通商港口,推動了嶺南地區(qū)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到達了頂峰。
根據我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型劃分,廣東省的古墓葬、古建筑、古遺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及其他共6類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如表2所示。廣東省各類型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中,古建筑的數量最多(達422處),其次是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99處),2個類型的數量約占總量的78%。其他類型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大小依次是古墓葬、古遺址、石窟寺及石刻和其他。如圖3所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型集中在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和清至民國以來的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主要原因是明清時期廣東地區(qū)的文化經濟飛躍發(fā)展,尤其是海上貿易的繁榮推動了當地生產力的提升,社會富足必定大興土木,從而留下了大量古建筑。此外,韶關、梅州等城市受到的戰(zhàn)爭侵擾較少,又是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根據地之一,在某種程度上也保持了社會穩(wěn)定性,大量古建筑得以保存。
表2 廣東省各類型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
圖3 各年代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及類型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沿海丘陵地帶,境內河網相對密集,主要河系包括珠江水系(包括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粵東的韓江、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水系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水系等。與世界大多數古代文明相似,河流和海洋是廣東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廣東省史前至先秦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分布在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流域以及珠江出海口,而粵東榕江、粵西漠陽江流域只有零散分布。秦漢時期隨著中原漢文化影響逐步從北向南滲透,這個時期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分布在北部韶關地區(qū),其他地區(qū)的分布相對分散;而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化保護單位呈現(xiàn)在廣州境內的珠江及其西江和北江流域的聚集分布特征。廣東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的外貿優(yōu)勢,到唐代廣州港成為海上交通的主要通道,推動陸地內江航運和沿江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到宋元時期,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集中分布在珠江流域外,一個明顯空間聚集特征是粵東的潮汕平原(汕頭、揭陽和潮州)和粵西雷州半島。中原漢文化除了經北江、大庾嶺傳入嶺南,韓江水系和福建沿海也是重要通道。福建地區(qū)毗鄰經濟文化發(fā)達的江浙沿江沿海地區(qū),福建移民經沿海和韓江水系向嶺南遷移,宋元時期開始與當地土著融合發(fā)展形成“潮汕文化”。南宋時期,大量官民從福建、潮州等地沿海岸線遷入雷州半島,人口漸增,赤坎埠(雷州文化)開始形成。可見,隨著中國經濟中心在兩宋時期完成南移,東部潮汕地區(qū)和西部雷州半島在海洋貿易推動下,經濟社會開始快速發(fā)展起來。從明代至民國時期,以珠江三角洲中心區(qū)(廣州、佛山、東莞和中山市)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空間分布呈現(xiàn)連片聚集特征。同時,潮汕地區(qū)和雷州半島東部沿海呈現(xiàn)出密集分布的特征。此外,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的梅州市保存了這個時期的大量文物保護單位。自秦朝統(tǒng)一嶺南之后,中原漢人開始進入梅州,唐宋時期又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入,到了明清時期梅州地區(qū)的人口增長加速,反映在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分布特征是沿著梅江、溯江流域向外擴展。到了明清時期,廣東的外向型手工業(yè)和海上貿易發(fā)展迅速,在清代中葉發(fā)展到峰期,此時的廣東省經濟實力已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在中國近代史上,廣東成為中國近代思想家的搖籃以及重大革命運動的策源地,廣州市和閩粵贛邊區(qū)域性中心城市梅州市保存大量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分別為49處和47處,占全省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總數量的32%)。由此可見,廣東省在明清至民國以來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資源。
2.3.1 核密度分布特征分析
通過ArcGIS10.2平臺的核密度空間分析模型,對廣東省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核密度分布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廣州市的文物保護單位核密度值最高,其周邊的佛山、東莞和中山市等城市也有較高的核密度值,形成連片的高密度區(qū)。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核心區(qū)自秦漢以來是嶺南地區(qū)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以及全國對外海洋貿易的主港口,豐厚的經濟物質基礎和多元的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而潮汕地區(qū)的揭陽、潮州和汕頭也形成僅次于珠三角地區(qū)的文物保護單位高密度區(qū)。潮汕平原南臨海洋以及境內的韓江、榕江和練江流域孕育了嶺南最好最肥沃的土地,豐富的水資源和深厚的中原漢文化基礎,經過歷史沉淀,形成了頗為豐厚的潮汕文化。此外,西部的雷州市和肇慶市的端州區(qū)均有較高的核密度區(qū),但范圍及聚集程度都不及珠三角和潮汕平原。北部的韶關市和東部的梅州市雖然都有較大數量的文物保護單位,但其聚集程度對比珠三角和潮汕平原要弱得多。主要原因是受到廣東地勢北高南低,北部以山地為主,南部以丘陵、臺地和平原為主的地貌條件的影響,文物保護單位空間分布格局呈現(xiàn)出沿海平原地區(qū)聚集特征越來越顯著,在北部山地的韶關地區(qū)和原中央蘇區(qū)、革命老區(qū)的東部山地梅州市則較為分散的特征。廣東省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潮汕平原以及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較小面積的沖積平原。因此,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南部沿海平面(即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以及北部和東部山脈之間的谷地和盆地。
基于文物保護單位的核密度分布,進一步以縣區(qū)為地域尺度進行分區(qū)統(tǒng)計分析。分區(qū)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了廣東各縣區(qū)文物保護單位的核密度值高低狀況,可見珠三角和潮汕地區(qū)的縣區(qū)明顯高于其他縣區(qū),而且基本連接成片。根據分區(qū)統(tǒng)計分析結果,應用自然斷法對各縣區(qū)的文物保護單位核密度值進行劃分,共分為4個等級,如表3所示。
表3 各縣區(qū)的文物保護單位核密度等級劃分
2.3.2 空間凝聚特征分析
應用ArcGIS10.2軟件平臺的最鄰近距離分析模型,進一步對各地級市的行政區(qū)域內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單位(每個文物保護單位被抽象為區(qū)域中的一個點狀要素)的鄰近距離(near distance,ND)進行計算,并基于各地級市行政區(qū)域的面積(A)和文物單位數量獲取區(qū)域的文物保護單位密度值(D),進而應用公式(2)測算各地級市的文物保護單位在地理空間分布的最鄰近點指數R,以此分析各地級市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空間凝聚特征。結果顯示除了珠海市是均勻型空間結構類型外,其他地級市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空間凝聚特征呈現(xiàn)出聚集型空間結構類型(見表4)。在此基礎上,通過平均最鄰近距離分析,獲得廣東省的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平均觀測距離為4.301 7 km,預期平均距離為9.395 1 km,最鄰近比率為0.457 868,z得分為-31.594 368,p值為0.000 000,呈現(xiàn)出顯著的空間聚集特征。
表4 各地級市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空間凝聚特征
以廣東省928處國家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分析對象,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的支撐下,采用核密度、最鄰近距離和分區(qū)統(tǒng)計方法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統(tǒng)計特征、時空分布特征、區(qū)域差異特征進行定量分析,重點研究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分布格局和區(qū)域差異特征的形成背景與原因,從空間視角探索文物保護單位所表現(xiàn)出的嶺南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空間結構及地域特點。然而,目前所涉及文化遺產只限于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只包含廣東省境內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數據沒有覆蓋全部文化遺產資源,但通過對這些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分布格局和區(qū)域差異特征及形成背景的深入分析,能夠在地理空間視域下了解到文物保護單位所表現(xiàn)出的嶺南文化的空間結構特征及地域特點。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其他文化遺產資源納入到研究中,將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嶺南文化的歷史演化進程及特征,更好地服務于中華文化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