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海岳外史、襄陽漫仕”,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襄陽(今屬湖北)人,后遷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宮”。米芾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世號“米顛”。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且精于鑒別,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書畫自成一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
《珊瑚帖》,紙本,墨跡,行書,分別為縱26.6cm,橫47.1cm。1956年由著名實業(yè)家、收藏家張伯駒先生(1897—1982年)捐獻文化部文物局撥故宮博物院藏?!渡汉魈?是米芾晚年之作,被認為是米氏的“墨皇”,字態(tài)尤奇異超邁,隨筆而書,神韻自然,且用筆豐肥豪健,寬綽疏朗。如元代虞集評言:“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遠稱其“當為米書中銘心絕品,天下第一帖”。此帖用的書寫材料也很特殊,用的是竹紙,淺黃色,紙上竹纖維束較多。據說這是迄今發(fā)現最早的用竹紙寫的作品。
釋文:
臨習要領:
收:先豎后豎提,右部反文旁省減為草法,提橫連寫,向上取斜勢,撇畫要有弧度,留出更多空間,撇收筆比左豎略高,捺取反勢,從兩畫交叉點入筆,形成交匯以取密勢,行筆較平,向右緩行,收筆比左豎低。整字左收右放,左高右低,左右相向,左正右斜,右上留出大空間,重心向右下略偏。
張:左低右高,重心偏向左下,取勢與上一字反其情。左部上緊下松,上收下放,向左下傾斜,右部上密下疏,中橫左插,上下兩豎均有一定孤度,與左部勢態(tài)相反,呈相背狀。右下部撇伸捺收,捺改為長點(反捺),形態(tài)略短,與上一字最后一筆形成長短之別。
僧:外形比前兩字都略小,左右兩部分對比懸殊,左收右放,撇取縱勢,豎比撇短。兩點左低右高,與下一筆豎連寫,中間部件取橫勢,用草法一筆盤繞而成,再與下豎連寫,“日”部斜長,取縱勢。右部三個部件左齊右參差,重心向左下偏移較多,左正右斜,兩個部件之間留出上下兩個較大空間。
繇:左右均正,因上兩字重心均向左下傾斜,正好該字筆畫多則字形較大,左右占位相當,取正勢求穩(wěn)建。畫多則形密,左部布勻,上橫下縱。右部上重下輕,左右之間連筆使之靠緊。
天:上一字最大,所以“天”字比上兩字都稍小一些較妥。兩橫上平下仰,上側右,下偏左,上下錯位參差,豎撇上細下粗,上縱下孤,捺畫較粗,前輕后重,捺腳右伸平出,整字上收下放,左收加放。
王:該字突然變小,形成較大的對比,位置靠近上字,似有嵌入之感。首橫上仰,收筆迂回后寫豎,再上挑連寫俯橫,比上一橫略寬,連筆下行寫末橫,取勢直而向右上斜,起重收輕,形態(tài)最短,整字上寬下窄,呈倒梯形,與“天”字正好相反。
上:起筆承上一字末筆,切落寫豎,稍向右下斜,上細下粗,上輕下重。收筆上挑寫短橫,取下俯之勢,起輕收重,與豎相離。下橫呈仰勢,弧度較大,向右上斜得較多,整字重心偏向左下。
有:先撇后橫,撇向左下直行,收筆向左上與橫連寫;橫向右上斜,較長且有下俯之勢,橫末折返連筆寫豎,居中弧行,橫折鉤與左豎呈相向之勢,出鉤后連筆寫內兩短橫,用弧筆草法而成向下一筆,分割出三個不同大小的空間。
薛:上收下放,左收右放。點小撇粗,橫短上斜,下部左邊部分用草法連筆,撇長豎伸,位置略偏左;“辛”部兩筆而成,點橫之間連寫不斷,形成參差錯落的變化,最后懸針豎下伸,且向左下偏斜,留出右下角大空間。
稷:左高右低,左窄右寬。首撇長斜,收筆微翹后牽絲寫橫,起重收輕,收筆出鉤后寫豎,撇折相疊斜上。右上“田”部略扁,上合開下合,先中豎再寫兩短橫。兩點連筆,左斜右橫,撇收直短,橫撇婉轉形長,收筆插入左邊筆畫,翻轉連寫反捺,弧度較大,形態(tài)長而細。
題:左下包右上結構的字,右上部分靠左偏下,兩部分宜緊勿松。左“日”部長窄而向左下斜,下部的橫短豎直,橫豎連寫,短橫與撇、捺也一筆連成,捺最具特色,撇末折筆先按后提平行,再向右下斜行,漸漸變細,然后向右上斜行似捺腳,再出鉤向左上挑出。“頁”部一筆寫成,起筆比左部略高。
閻:“門”字框草法的外框要大,左豎粗短,兩點連寫后變橫再轉向寫豎鉤,豎的中間有弧度,呈相背狀。里面部件位置上靠偏右,撇的起筆與上點相接,橫撇的橫畫弱化,左豎尖起圓收,“日”上開下合,略長而收。
二:形態(tài)特別小,上橫斜下成點狀,收筆出鋒連寫下橫,下橫略粗、長,稍斜上,形成左開右合之勢。
物:草法一筆而成,首撇成點狀,橫上仰后出鉤折筆寫豎,弧度較大,收筆出鉤順寫提畫,再轉橫折鉤,出鉤盤繞接寫兩撇。左正右斜,上開下合,左高右低。
樂:“白”部撇豎連寫,再轉向右下后上挑,橫折圓轉連筆,出鉤向左與下橫相疊,左右“糸”部為草法,省減成兩點,兩點連筆中間穿過“白”,替代中間一橫。下部橫短豎長,出鉤連左點,與右點相離呼應。左低右高,上密下疏,上緊下松,上收下放。
老:字形瘦長,上重下輕。首橫粗重略平,豎畫上重下輕,略向左下偏,下橫斜上略帶上仰弧度,折筆后寫長撇,呈向勢。豎彎鉤起筆居中,豎橫之間用圓轉,出鉤峻挺,最后寫撇,與鉤尖相接。
處:草法一筆而成,上橫下縱。首橫短平,收筆牽絲下連,點橫連寫,婉轉上帶寫豎,連續(xù)多次轉向完成。整字重心偏左,中間留空。
元:與上一個字“處”的外形相反,上收下放。首橫下斜似點,牽絲與下橫相連,左重右輕,收筆折返變細寫撇,斜下直行,收筆稍頓呈圓狀,豎彎鉤折鋒而起,豎直長下行,彎轉圓潤,橫變粗重按,出鉤更粗,向右上出鋒。上緊下松,左低右高。
直:點橫連寫成撇折,橫的收筆連寫豎畫,自右上向左下斜,橫折縮寫變短,中間三橫省減為一孤筆代替,下橫斜而稍重?!爸薄迸c“元”靠緊,第一筆上穿在“元”的空隙間。
?。鹤蠓庞沂眨笳倚?。“耳”部上橫斜長,左豎弧斜,右豎長直,內兩短橫連寫成兩點,提畫上斜。左右之間細絲相連,右部橫撇橫短撇長,捺接撇末,用反捺,收筆出鉤下帶與下一個字相呼應。
得:雙人傍草書寫法,寫成一直,上尖下圓。收筆牽絲向右上挑出,與右部相連。“曰”省減成兩點,下部兩橫短,豎鉤較長,出鉤后連筆寫點,環(huán)繞后帶下。整字上開下合,左低右高,中間留空較多。
又:筆畫少而字形大,橫短上斜,撇長弧,收筆出鉤上挑,與捺的起筆呼應。反捺弧度大,有柔美感,用筆中間略粗,收筆變細。整字上收下放,左縮右伸,左高右低。
收:與第一個“收”有所不同,該“收”字左放右收,左低右高,左右相向。長豎有較大的弧度,用筆重而粗壯,豎提居中略小,橫撇呈收勢,反捺粗重而孤行,右下留白較多。
景:因上字右下空出較多,該字起筆與“收”的反捺相呼應,位置比豎的收筆較高,使得“曰”部呈長形,收筆下連寫橫,中橫長斜較粗,收筆迂回上翻,“口、小”用草法連成一筆,細線多次改變方向,上重下輕,上密下疏。
溫:字形較長,左低石高,左窄右寬。三點水筆勢相連,弧度較大,輕重提按明顯。右部“日”窄長而向左下傾斜,外框呈橫勢,下橫遠離上部,形短勢斜。
問:兩豎左右相向,左低右高,外框趨扁,內部筆畫少,出鉤伸長,補足下部空疏,“口”偏上居中,留出大片空間,顯得空靈。
禮:左低右高,左窄右寬。首點取仰勢,折筆下帶寫橫折,橫短豎長,撇折取收勢。左提與右橫連寫,折筆向左下,平出收筆后轉向左上,兩豎左短右長。下部兩個轉向折筆,為草法減筆。
圖:外框的四周形態(tài)變化豐富,左邊上下兩角呈方形,右邊上下則呈圓形。左豎直挺,橫上斜,轉折處圓潤細挺,右豎向右弧度較大,框內部分略偏左靠上,上“口”用兩點代替,橫末折筆上挑寫撇,撇豎連寫,“回”部用省減筆法,以點代轉,最后寫橫。
亦:起筆承上一字收筆,細絲牽連,先俯后仰,首點似長撇,似飄帶,接寫橫面,橫上斜,收筆向左上折筆后返向左下,撇收筆上挑出鉤寫三點,左點向右,中點平帶,右點長粗。
六:點橫連寫,似撇折,下兩點偏左,左點取縱勢,收筆向右挑,右點則取斜勢,似向左下撇。整字形態(tài)略長,上輕下重,上收下放,重心偏左。
朝:字形較長,左收右放,左右占位相當,左部上寬下窄,右部則上窄下寬,形成互補。左部較密,右部較疏。左部高右部低,與上字正好相反,字的重心偏下右下方。
盡:與上字穿插緊密,外形較長。首橫短,第二橫最長,后三橫長度、角度有變化,左右參差;下部“皿”一筆寫成,末橫相離較遠,收筆上挑,最后寫一長豎,筆畫較細。
珊:左窄右寬,左收右放,左正右斜,上合下開?!巴酢辈肯葯M后豎,連筆再寫橫和提。右部先撇后橫折鉤,再寫中間兩豎,最后寫兩橫。四個縱向筆畫有向背之別,左右兩豎相背,中間兩豎則相向,間距中間密,兩邊疏,四豎長短不一。重心向右下傾斜。
瑚:三個部件均窄長,整體上看,與“珊”字造型相反,呈上開下合之勢。“王”部中橫不過豎就轉向寫提,提的弧度大,形態(tài)較長,與右橫相連,中部“古”的“口”省減為點提,“月”部撇向左下伸,三個部件高低位置不同。
一:粗短上斜,側落中收,從邊緣線看,上部齊平,而下部有四個轉向軌跡。起筆尖輕平進,力量漸重而方向右下后又轉右行,漸輕上提收筆。
枝:左高右低,左收右放,左右均斜,動態(tài)中求平衡?!澳尽辈繖M粗而長,左重右輕,豎畫向左下斜,撇折從中間起筆,上部空靈。提與右橫相連,雖細卻挺,豎短斜,橫撇弧度大,翻轉連筆寫反捺,重而斜下。
三:三橫依次變長,首橫上斜,短小似點狀,圓潤飽滿,中橫下斜,承前啟后,下橫略長而平,起輕收重。字形瘦長,間距較大,顯得空靈自然。
枝:左正右斜,左高右低,上開下合。左部窄長,上收下放,左橫短平,右橫長斜,右豎略短,向左下弧行,橫撇的弧度較大,下包環(huán)繞后寫反捺,收筆向右下出尖。
朱:撇橫連寫,撇輕橫重,第二橫略上仰且長,收筆上挑寫豎,起筆與上字的撇相接,字勢上昂,下部長伸后微出鉤,下撇直挺斜行,右捺化為短點,上密下疏,上重下輕。
草:兩點左低右高,右點起筆與上一字底部對齊,似有托上之意,橫畫略短,在兩點之內。中間“曰”部斜長,一筆寫成,寬度不超過上橫,下橫比上橫微長,豎畫偏右,用懸針豎。整字上放中收,呈倒三角形。
出:先寫中豎,側入按收,豎折先短后長,右豎連筆下帶,左右兩豎上開下合。下部的豎折,豎畫非常短,像橫的起筆,橫粗壯且上斜,收筆連寫右豎,似撇下帶,接寫下一個字的第一筆。
金:起筆承上一筆牽絲,下切稍頓寫撇,有一點弧度,按筆下行,稍駐收鋒上挑,接寫反捺,由細到粗,撇低捺高。下部首橫短平,第二橫稍長較平,兩點相連似橫,末橫短而上斜,收筆上挑后寫豎,整字上橫下縱,上下對正。
沙:左收右放,左右對比懸殊。三點連筆一氣呵成,挑點向右上延伸,與豎相連。豎畫向左下斜,收筆上挑出鉤連寫左點,與右點連寫成橫狀,折筆后寫長弧撇,兩頭尖輕,中間粗重,伸向左邊下方。
來:首橫長而上斜,收筆下帶寫兩點,第一點取縱勢,第二點取橫勢,兩點連寫,第二點收筆與第二橫相連,橫短上仰,收筆上挑,豎長而直挺,出鉤寫撇,短直有力,最后一筆用反捺,取橫勢,起輕收重。整字中間收緊,參差錯落。
自:撇豎連寫,撇起筆承“來”字反捺收筆筆意,在“來”字的豎鉤右側起筆,豎收筆上連寫橫折,圓轉呈環(huán)狀,左右兩豎呈相向之勢,內短橫居中上斜,第二橫則下斜如點狀,末橫粗且斜右下。字形上放下收,上疏下密。
天:筆畫少而字形大,上收下敵,重心偏左下。首橫當俯勢,較粗重,下橫上仰偏左,稍細略長,撇長而弧度較大,捺畫則短小,呈收勢。整字左放右收,左低右高。
支:橫畫粗直上斜,豎從橫的中間穿過,豎末接寫橫撇,橫短下俯,轉寫弧撇,反捺位置偏下,中間留空較多,反捺粗重厚實,與撇的相交點居中,橫豎相交點與之正對。
節(jié):字形舒展而長伸,草字頭筆畫粗壯,三筆連寫,兩點上開下合,第二點長斜接橫,橫畫較斜。下部離上橫稍遠,筆斷意連,下部左高右低,兩部分靠緊,末豎長伸。整字上疏下密,空間大小布置對比明顯。
相:左右相當的字,可以突出一個部件,左“木”部略大,橫粗豎細,撇折略長;右“目”部窄長,左豎直挺,橫折略斜,三橫短成點狀,位置在框內擺動。整字左高右低,左疏右密。
家:上橫下縱,上部向左下偏斜,下部偏右,上下錯位。首點很小,左點長而向左下斜,橫鉤起筆重頓,出鉤較長。橫撇接寫彎鉤,左下兩撇偏左相連,右下撇捺縮為兩點,位置偏右。
當:中間寬而上下窄,豎居中,左點取縱勢,右點成撇狀,左點與橫鉤連寫,左低右高。下部橫粗短,連筆向左下寫豎,折筆上翻寫橫折,橫平折斜,連筆寫一短弧線出鋒收筆,與下一字首筆相連。
日:豎長而直挺,上細下粗重,收筆斜向上寫橫折,弧行向左下,與豎相交后寫中間一短橫,順勢向下帶出鋒。
蒙:字形特別窄長,上部草字頭取橫勢,中間橫鉤寬扁,下部縱長。兩點筆斷意連,靠近且收,橫比兩點略長。左點與橫鉤往往一筆相連,向左右伸展。出鉤較長連寫下橫,補足右上空疏,橫短撇收,連寫彎鉤,取縱勢,出鉤平拖,兩撇偏左,角度不一,先長后短。右部撇捺均縮為一撇一點狀。
恩:上縱下橫,與上一個字正好造型相反。上部左豎弧度較大,橫上斜,右豎略有孤度,呈相向之勢。內“大”取橫勢,上部稍留空,下橫緊靠“大”部,下部留出空間?!靶摹辈繉挶猓簏c偏左較多,臥鉤扁平伸右,出鉤向字心后,中間點與右點連寫,似一長橫,左低右高。
預:左右均占,左低右高,左放右收。左部稍寬,橫鉤稍伸,豎鉤有較大弧度,重心偏左下。右部上放下收,撇點齊腳,撇伸向左下空疏,整字重心偏左。
名:上斜下正。第一撇起輕收重,橫撇橫短撇長,弧度較大,收筆遲緩使不出尖。上點與下豎相連,用筆輕細,“口”部方正以支撐重心。
表:因上兩字重心均偏左下,該字重心向右下偏斜,以求平衡。上部三橫一豎取縱勢,三橫之間有疏密,下部取橫勢,撇收豎提短,右下撇捺均伸,撇較粗重,捺勢反而形長。
愧:左窄右寬的字,一收一放。左部兩點靠緊取收勢,豎長而孤行取放勢。右部較寬,左右靠近使字形緊湊,右上“田”部稍大,下撇不能太伸向左邊,豎彎鉤取縱勢,出鉤向字心,“厶”部省減為一撇。
無:整字取縱勢,上密下疏,上收下放。撇橫連寫,接著寫下面兩橫,先短后長,然后寫中間一豎,再寫右部一長撇,接寫下面四點,或省減為兩點,或成橫撇狀。
五:橫平而短,接寫豎,直而向左下斜,豎末上挑牽絲寫橫,較平直,折筆要斜,不可與中豎平行,下橫長而上斜,斜度要大,重心向左下偏斜。
色:上字橫末出鋒下帶寫撇,呈俯勢,橫撇較小,取縱勢。橫折略長,呈橫勢,豎彎鉤夸張,豎向右下略斜,橫向筆畫很長,出鉤向右上。上部密下部疏,上收下放。
筆:字頭取橫勢,下部縱長。先寫橫,細長上挑后寫兩點,左點勢平,右點斜下,與橫折連寫,橫長折短,接著四橫有長短、連斷、平斜、俯仰的變化,中豎長而不疆硬。
頭:左右均占,寬度相當,用筆有輕重,左重粗而右輕細,左低右高,兩部分中間留白較多,顯得空靈。左部“豆”的連筆要交待清楚,首橫上斜,“口”用一橫下帶,而兩點的第一點則借用前一筆,最后提與點有部分相疊。右部筆畫省減,筆意連貫。
花:頭字的最后一筆點的收筆出鋒下帶,筆斷意連。草字頭先寫兩點,首點平連第二點,第二點長斜接橫,橫短而粗壯。橫末接寫撇,有弧度,收筆比橫略偏左,左豎直挺;右下部分先寫撇,上挑后連寫豎彎鉤,出鉤向右上出鋒。整字中間收緊,四周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