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科
內容摘要: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在把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去素讀文本、精讀文本,吟誦涵詠,通過素讀文本、對話文本、語言品味這些具體的途徑與方式,為孩子們的語言學習提供借鑒與參考。文言文教學對于初中學段的孩子,要運用具體的策略與方法,幫助孩子們打開自己的語言認知系統(tǒng),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恒久魅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策略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痛點,也是一個難點。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堅持以誦讀為主,在誦讀中去體味、涵詠;在誦讀中去感知、領會;在誦讀中向古人的心靈靠近。文言文是一套古代的文法和語法系統(tǒng)的集合,古典的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系統(tǒng)在時代的發(fā)展變遷中會讓現(xiàn)代人覺得生疏難懂,在現(xiàn)代語境下,如何讓學生能夠在古典語言系統(tǒng)中讀懂古人的語言,這是中學階段語文教學中值得思考和探究的一個教學難題。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從教經(jīng)驗,認為初中文言文的課堂教學,須從最基本的誦讀出發(fā),誦讀得有真實的情感投入,如果沒有真實的情感,只是為了讀而讀,這樣的讀也是無效的。誦讀必須從學生的內在出發(fā),打開自己的心靈,接納融匯古人的思想情懷,帶著崇敬的心靈在古典的文字世界中去理解古人,去讀懂古人,當我們能與古人的心靈情懷自洽融合時,學生們的精神心靈就會得到培植與發(fā)展。文言文最本質的特點就是經(jīng)典,歷經(jīng)時間的淘洗后沉淀在文化長河深處的具有質地的文字,這些文字散發(fā)著樸素的恒久的精神之光,是先民們對天地自然對人生的詠唱歌與慨嘆。當我們以這樣的思想高度去認識文言文時,文言文將不再是呆板晦澀難懂的文字,而是具有生命氣息的文化精靈。
當下的中學文言文教學忽視了道統(tǒng)的學習,只是單純的落在了語言的教學上,比如文言文的實詞理解、虛詞的用法,句子的翻譯等,這些知識僅僅只是文法知識,屬于學習的技法層面,而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文言文中所蘊含的精神氣象,是古人的思想,因此我們在教給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文法知識時,有必要重新思考讓我們將會以什么樣的方法策略教會學生走出語言隔閡的迷障,去重新解讀和認識古代的思想與文化。故在初中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首先需要師生正確去認識文言文的價值與文化地位,打破先入為主的偏見,帶著敬畏與崇敬之心去與經(jīng)典對話。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策略的研究,可以從文本地位、文本解讀、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究,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一條可操作的方法路徑
一.素讀文本,親近經(jīng)典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在小學階段的詩歌辭賦中已經(jīng)對文言文學習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是一個緩慢的上升,中學生對語言世界已經(jīng)初步形成自己的認知能力和生命體驗。因此,讓學生親近經(jīng)典,體悟經(jīng)典,在與經(jīng)典的親近中慢慢讓學生自己去用心感悟,用心體驗,也許他們的體驗認知會很膚淺,但是老師一定要給學生體驗學習的機會,不能以教師的主觀認知先入為主地去教導學生,給予學生時間,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在文言文學習的最初階段,讓學生去素讀,不給任何參考解釋,不給文本翻譯,就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文本內容。復旦大學哲學系王德峰教授說過:“如果一部經(jīng)典中,某些話你不懂,沒關系,先放著,因為你此時尚缺乏相關的生命感受。”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更是如此,讀不懂沒關系,先用心地讀,先記誦,在誦讀的過程中,也許會有一個字,也許會有一句話,會給學生怦然心動之感。在這種感受中再回過頭去深入研讀文本,學生會發(fā)現(xiàn),文言文原來是這樣的有趣。對文言文的趣味性的感知體味不是刻意地去強調灌輸所能達到的,只有建立在熏陶、熏染基礎之上的素讀體味才會讓學生用心靈去親近經(jīng)典,也才能讓學生與文言文建立連接,這種連接一旦建立打通,學生就不會害怕甚至是討厭文言文的學習。語文教育界的老前輩張必錕先生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和教材的修訂》中對初中階段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做了明確的說明:“初中階段屬于積累感性材料的階段,其任務是為養(yǎng)成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做好應有的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熟讀、背誦二三十篇文言文?!笔熳x和背誦能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熟稔的語言感知能力,在熟讀背誦中當學生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語言感知能力時,他就能夠在文言文的文本中自由穿梭,能夠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文本內容。要熟讀、背誦,素讀文本,親近經(jīng)典是基礎,只有親近,才能和文言文建立內在的感情,當學生對文言文形成自己的認知情感時,學習文言文將會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班上曾有一部分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特別薄弱,每逢上文言文類的課文時,這些學生在上課時就會走神,他們似乎與生俱來就對文言文有一種敵對情緒。面對這樣的學生,不知從何去糾正學生的這種認知偏差,于是就讓他們自己先讀一些最簡單的文本,從課外資料中找一些簡單易懂的文言文類的寓言故事,領著學生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告訴他們,這是幾千年前古人寫的文字,讓學生在心理上形成對文言文的正確認知,進而幫助學生克服理解障礙,讓他們在學習情感上重新認識并接納文言文,然后讓學生反復的誦讀,在不斷的誦讀中,學生的認知偏差得以慢慢糾正。當學生從厭學的認知偏差中走出時,載幫助學生與文本內容之間建立感情的橋梁,而這個橋梁就是素讀,在素讀中親近文本,在素讀中慢慢熟練文本內容,在素讀中慢慢理解。在這樣的素讀中,這一部分學生不再討厭文言文的學習,后來他們竟然迷上了文言文的學習,而且能夠獨立的去閱讀一些簡單的文言文讀本。因此讀是文言文學習的根本,也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如果拋開讀,文言文的學習就無法深入到學生的心靈。
學生的素讀,要注意讀的方式與讀的具體方法。不能讓那學生機械性的讀死書、死讀書,而是讓學生靈活的去讀,比如利用晨讀的時間或者晚讀的時間,讓學生帶著一種崇敬的儀式感去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認真觀想古圣先賢的親切面孔,這樣的讀既融入了情感,激活了學生內在的情感,同時又把學生置于這樣一種集體誦讀的場域,能夠熏染學生,讓學生自覺無意識的融入到這樣的誦讀中國。學生在讀中會形成一種盛大的集體記憶。學生的素讀歸根結底是一種語言養(yǎng)成習慣的培養(yǎng)。語言養(yǎng)成習慣對于中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尤為重要?!昂芏嘟處熽P注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探索出各種培養(yǎng)策略,但忽視了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興趣,說到底是一種喜好的情緒,是人們做事時瞬間產(chǎn)生的心理狀態(tài)?!盵1]這樣的素讀說到底是對學生的一種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與固化,一味地強調學習興趣而忽略了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那么文言文的學習最終也會流于形式,學生只能靠課后的死記硬背去機械的學習。素讀文本,親近經(jīng)典并非機械地去訓練固化,機械的背誦是不摻雜任何個人情感的,而素讀文本是融入學生生命內在情感體驗的一種涵詠品讀,一旦用情感激活學習的興致,文言文學習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素讀文本,親近經(jīng)典的前提是以敬畏之心去看待和研讀經(jīng)典,這樣文言文的語言符號才會被激活和認知。
二.對話文本,提升生命認知
學習以及后天經(jīng)驗的習得取決于人的生命認知層次,一個人生命認知層次越高,就越對文化有著自己獨特而深刻的理解。當人的生命認知提高了,就能夠在對話中建構起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人在語言的習得學習中,從其認知的角度而言就是一種對話的構建,在對話的構建中才會形成生命的深層次認知。對話文本,提升生命認知在文言學習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對話是文本學習的必要路徑,建立在對話層次上的文本閱讀才會激發(fā)學生內在的語言意識和生命意識?!啊畬υ挕睦硐霠顟B(tài)是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學會如何與作者進行高品質的對話?!盵2]高品質的對話是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和技巧,語文課堂上最生動的風景就是教師為學生搭建起對話的橋梁,為學生提供與文本“對話”的機會。一堂高品質的課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做了什么,而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什么,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在這堂課上收獲了什么呢?是否生成了屬于自己的生命認知。文言文的學習就其本質而言就比較枯燥,缺乏時代性,教師要帶著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打破語言認知學習的內在壁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去理解文言文,去理解感悟古圣先賢的人生智慧。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面對枯燥的文本,如何讓學生開展對話學習呢?對于基礎差,不能理解文本內容的同學,開展對話教學無異于對牛彈琴,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單向灌輸讓學生死記語言知識點,機械性的去記憶各類文言實詞及各類文言虛詞的用法,學習的效率就會降低,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一種弱化。在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中,知識是沒有窮盡的,要讓學生掌握這類知識,必須培養(yǎng)學生學習這類知識的能力。因此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仍然要開展文言文的對話學習,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去疏通文意,不參照注釋,自己慢慢咀嚼理解,課堂上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說說他自己的初讀理解,然后再參照注釋,讓學生思考,他自己的理解和注釋中的理解有那些差異,讓學生在差異對照中慢慢去揣摩文言文的一些詞語、句式的譯注及理解,這個學習過程就是一種自我與文本的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會逐步養(yǎng)成,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文本他都能夠自己理解。對話文本其實是對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語言學習體驗和語言學習認知。
對話文本,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的核心技法,只有讓學生學會了對話文本,文言文教學的核心難題就會有法可循。對話不是盲目的對著教學資料去解讀文本,對話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建立在對古代文化常識的了解以及作品寫作背景、作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之下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通過導讀指引給學生提供某種方向或者暗示,為學生更好更深地去理解文言文、學好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對話文本是條分縷析式的推導,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教師帶著學生在熟悉文本背景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分析文本內容,學會與文本對話,這種對話一旦實現(xiàn),生命的認知視域就會得以拓展,就會更加開闊理性。對話文本,提升生命認知是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策略。當思想的內核一旦被激活,對話的生成就更加精彩而恒久。課堂的風景就會呈現(xiàn)出天光云影般的空靈與靜美,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就會富有生命力。
三.吟誦文本,語言品味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通過經(jīng)典誦讀的方式反復對文句進行吟誦涵詠,讓學生養(yǎng)成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對語言的品位就是對語言的認知習得。先民們最初就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進行語言的習得與文化的傳承的。在生產(chǎn)力極為落后的古代社會,信息的傳遞和流動是緩慢的,于是他們只能采用口耳相傳這一最原始最古老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生命認知通過文字的形式傳承下來,在傳承中把語言加工錘煉后形成精煉的文字。因此文言文的語言是精煉的且內涵極度豐富的。教會學生吟誦,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就會理解先民們的生活,理解先民們于自然斗爭的英勇,這個過程就是語言的具體習得的過程。吟誦涵詠、語言品味的本質就是對語言的咀嚼與反芻。這一咀嚼反芻會讓語言的內在因子生發(fā)出美感與力量。學生在反復吟誦中不但能很快地識記文本內容,而且也會對文本形成自己理解與看法。如何讓吟誦涵詠落實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呢,最為關鍵的就是給予學生充足的時節(jié),確保這一活動的實效性??梢岳妹刻斓脑缱粤晻r間、課前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反復地去吟誦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讀本,在不斷地誦讀累積中,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認知就會有所突破和提升呢。吟誦的方式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單個的,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單篇課文,對于吟誦的具體安排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fā)。真切地為學生學好語言做點實事,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真正受益。吟誦文本就是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去反復唱誦,這種唱誦的腔調不做統(tǒng)一規(guī)定和要求,完全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fā)的。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將學生合理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單位自有擬定吟誦的腔調,然后讓學生自由吟誦,這樣的做法似乎有點不登大雅之堂,可是這樣的做法卻頗受學生歡迎,對于這樣的學習方式和課堂組織形式,學生是興奮的、開心的,學生的學習力被激活了,當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不斷吟誦時,文言文的文本內容就會自然而然的嵌入學生的記憶中去,文言文的文本內容就會融入到學生精神血脈中去。在日后的生活中,自己在中學階段所學習的文言文就會以吟誦的形式伴隨學生終身,會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當學生一旦感知到吟誦的趣味時,就會為其語言品味的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在語言品味的學習中就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語言品味的前提是必須讓學生熟讀文本,讓學生熟悉文本的內容,否則語言品味就無從談起。語言品味是對文言文文本內容的深度學習,是對古人思想的汲取與錘煉,更是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與開發(fā)。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讓語言的學習與思維的訓練并駕齊驅,如果只注重語言的學習,沒有思維的訓練,學生就無法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與認識,如果單純的拋開語言去訓練思維,學生的獨立思考就無法落到實處。因此只有讓語言和思維的學習交融并行,才能讓文言文的學習有法可循,才能給予學習全面而立體的學習。
穿越經(jīng)典,致敬經(jīng)典,開啟經(jīng)典對話的條件與環(huán)境,這是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必須熟記和把握的一點。要牢牢抓住文本的內涵,對于文本內涵的學習要去鑒賞和品味,反復地思考,不斷地思索,不斷的品味語言文字背后所顯現(xiàn)出來的不為人知、不動聲色的內容與思想。教會學生涵詠鑒賞、品味語言的具體方法。文言文的學習并不難,解密文化的符號后,美好的語言世界就會在人的心靈中自然呈現(xiàn)。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策略是無限豐富且寬廣的,在這多元的認知中,要牢牢把握對語言文字的態(tài)度,復歸傳統(tǒng)?!笆裁词莻鹘y(tǒng),質言之,傳統(tǒng)就是人類的集體記憶。”[3]讓學生在“人類的集體記憶”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生命力,感受文言文世界中的先民們的純粹與爛漫,以一種理性的情感和眼光去看待文言文的學習,你會發(fā)現(xiàn)文言文竟然是這樣的神奇與興趣飛揚。文言文的學習是在儲蓄自己的文化含量。在提升學生整體認知的高度上,讓學生學會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去思索行進,去練習自己的語言感悟能力,你會發(fā)現(xiàn)在教學的天地中風景這邊獨好,文言文學習的世界將是熱烈、明朗的,老師們在文言文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中也是幸福的。當師生的生命狀態(tài)都浸潤于文本的豐富中時,中學階段的文言文的教育學便有了生機。
參考文獻
[1]吳歆欣.《培養(yǎng)真正的閱讀者——整本書閱讀之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42。
[2]程春雨.《研究性及教師的成長力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70。
[3]范曾.《大木蔥蘢》[M].東方出版社,2013:228。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