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榮珍,黃川雨,劉新月,林美辰,林楚娟,黃英,張比
(廣西國際壯醫(yī)醫(yī)院,南寧 530000)
慢性宮頸炎多由于急性炎癥未及時診治或反復感染、病原體長期存在于抗感染能力較差的子宮頸管黏膜上皮所致,其病理學多表現(xiàn)為宮頸炎性細胞浸潤,甚至上皮漬爛、缺失所致真性糜爛,或子宮頸息肉、宮頸肥大、子宮頸腺囊腫(納氏囊腫)[1]。生殖道感染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是宮頸癌和宮頸上皮內瘤變的主要危險因素[2],目前主流學術觀點認為對于無癥狀的慢性宮頸炎無需治療;對于合并感染HPV但宮頸細胞學未及異常的慢性宮頸炎患者,可行陰道鏡檢查或期待治療、定期復查。有研究[3]表明,有效防治慢性宮頸炎可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生率,且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宮頸炎多同時伴有 HPV感染,而高危型 HPV感染與宮頸上皮內病變及宮頸癌變密切相關。關于慢性宮頸炎合并HPV感染的治療,臨床上多選用陰道局部用藥、物理治療及中藥辨證治療等,雖方法眾多,但療效不一,治療機理尚不完全眀確,遠期療效也未得到驗證。中醫(yī)學、壯醫(yī)學理論體系均認為慢性宮頸炎合并HPV感染病機為內虛不守、濕毒之邪入侵,從而誘發(fā)本病。根據(jù)這一病機特點,本研究利用壯醫(yī)藥線點灸補虛化瘀、消腫散結、清濕毒的功效,首創(chuàng)使用壯醫(yī)藥線點灸直接作用于宮頸表面,旨在探討宮頸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慢性宮頸炎合并HPV感染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診治提供新的參考依據(jù)。
120例慢性宮頸炎合并HPV感染患者均為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廣西國際壯醫(yī)醫(yī)院門診患者,根據(jù)隨機單盲法分為A組(觀察組)、B組(對照組)和C組(安慰劑組),每組40例。A組年齡為18~46歲,平均(29±6)歲;病程為 5~29 個月,平均(14.13±5.17)個月;宮頸糜爛30例(中度12例,重度18例),宮頸息肉和肥大6例,宮頸腺體囊腫4例。B組年齡為18~47歲,平均年齡(30±5)歲;病程為 6~28個月,平均(14.23±4.89)個月;宮頸糜爛28例(中度15例,重度13例),宮頸息肉和肥大 7例,宮頸腺體囊腫 5例。C組年齡為18~48歲,平均(29±6)歲;病程為5~27個月,平均(15.13±4.65)個月;宮頸糜爛27例(中度13例,重度14例),宮頸息肉和肥大5例,宮頸腺體囊腫8例。3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編著《臨床診療指南·婦產(chǎn)科分冊》及2018年謝幸等主編《婦產(chǎn)科學》中相關標準制定。①臨床癥狀,陰道分泌物增多(白色黏液狀、淡黃色膿性等異常白帶),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陰瘙癢或不適,或同房后出血、月經(jīng)間期出血,或伴有下腹墜痛、腰骶不適。②婦科檢查,宮頸可見異常分泌物覆蓋子宮頸口或從子宮頸口流出,宮頸糜爛樣改變,或伴有宮頸充血、接觸性出血,或宮頸肥大、水腫,或見宮頸息肉、宮頸腺囊腫等。③輔助檢查,宮頸HPV檢測結果陽性;陰道鏡下見圖像表現(xiàn)主要有醋酸白,薄或半透明,迅速消退;血管形態(tài)示細小鑲嵌,細點狀血管;邊界或邊緣示不規(guī)則或地圖樣邊界,濕疣樣或隆起樣或乳頭樣,扁平樣。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為18~50歲的女性患者;③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為未見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或炎性改變;④合并宮頸息肉樣贅生物或突出宮頸表面的腺囊腫,應先予摘除贅生物、刺破囊腫排出囊液;⑤自愿并有能力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納入研究前3個月內接受過任何減輕慢性宮頸炎癥狀的治療;②納入研究前 3個月內服用過激素類藥物;③過去 12個月內有異常陰道出血,子宮內膜活檢、性激素檢查等提示臨床相關異常,或未經(jīng)診斷的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④可疑或確定有惡性腫瘤或相關病史;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⑥無法控制和(或)診斷內科情況可能干擾或影響研究治療。
采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壯醫(yī)門診部加工制成的Ⅱ號藥線(系用壯藥藥液泡制過的直徑為0.7 mm的苧麻線),用卵圓鉗鉗夾一端線頭 1~2 cm,在乙醇燈上點燃,吹滅藥線的火苗后,將有圓珠狀炭火星線頭直接點按于宮頸表面,一按火滅即起為1壯。以宮頸口為中心,沿宮頸表面梅花形點灸10壯。
選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兆科,兆科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 S20020079),囑患者睡前清潔外陰后,取1支專用婦科一次性使用推進器用藥,將藥物送入陰道深處至穹窿部。
用消毒棉簽沾濕適量 0.9%氯化鈉溶液后擦拭宮頸表面。
3組治療均于每月月經(jīng)干凈3 d后開始執(zhí)行,隔日1次,每個月經(jīng)周期治療 8~10次為 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訪8周。
3.1.1 宮頸病變程度及癥狀評分
觀察3組治療前后宮頸糜爛樣改變程度及各項臨床癥狀(外陰瘙癢、陰道分泌物及小腹隱痛或腰骶不適)評分的變化情況,各項分值為 1~5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3.1.2 HPV轉陰率
記錄3組治療后HPV轉陰數(shù),比較3組治療后HPV轉陰率。
根據(jù)3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改變情況進行療效評定。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恢復,宮頸糜爛創(chuàng)面完全消失或減少>90%。
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宮頸糜爛創(chuàng)面減少50%~90%。
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或惡化,宮頸糜爛創(chuàng)面無變化或惡化。
采用SPSS22.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校對、整理、計算新變量等數(shù)據(jù)維護。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例)、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3組臨床資料比較
由表1可見,A組總有效率為90.0%,B組為67.5%,C組為40.0%。A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3組治療前后宮頸病變程度及各項癥狀評分比較
由表2可見,3組治療前宮頸病變程度及各項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和 B組治療后宮頸病變程度及各項癥狀評分均較同組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C組治療后僅外陰瘙癢及陰道分泌物評分較同組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A組治療后宮頸病變程度及各項癥狀評分與 B組和 C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組治療后宮頸病變程度及各項癥狀評分也均低于C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3組治療前后宮頸病變程度及各項癥狀評分比較 (±s,分)
表2 3組治療前后宮頸病變程度及各項癥狀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A組比較2)P<0.01;與B組比較2)P<0.01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宮頸糜爛樣改變程度 外陰瘙癢A組 40 治療前 4.08±0.31 4.53±0.48治療后 1.29±0.191) 1.08±0.281)B組 40 治療前 4.11±0.29 4.67±0.54治療后 2.09±0.241)2) 2.38±0.341)2)C組 40 治療前 4.02±0.34 4.49±0.57治療后 3.90±0.212)3) 3.02±0.331)2)3)陰道分泌物 小腹墜脹或腰骶不適4.86±0.52 3.39±0.42 0.76±0.261) 1.76±0.211)4.77±0.46 3.27±0.39 2.45±0.311)2) 2.32±0.191)2)4.82±0.41 3.21±0.36 3.78±0.231)2)3) 3.09±0.342)3)
3.4.3 3組治療后HPV轉陰率比較
由表3可見,A組治療后HPV轉陰率為72.5%,B組為62.5%,C組為47.5%;A組治療后HPV轉陰率明顯高于C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3組治療后HPV轉陰率比較 (例)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及心電圖均未見異常,順利完成治療,治療及隨訪過程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
慢性宮頸炎是婦科門診常見的就診因素之一,其臨床表現(xiàn)可無明顯自主癥狀,僅體檢時發(fā)現(xiàn)宮頸炎性改變,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長期陰道分泌物增多和(或)伴有分泌物刺激引起的外陰瘙癢,宮頸組織炎性改變引起宮頸組織薄脆,出現(xiàn)同房出血或伴有腰腹部不適等癥狀。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宮頸癌組織中HPV檢出率高達99%。目前研究已證實高危型HPV持續(xù)感染是引起宮頸癌的主要原因[4]。人體感染 HPV后可依靠自身免疫力將病毒清除,清除時間為 8~10個月,但仍有10%~15%的35歲以上感染HPV婦女由于其自身或病毒特質不能將病毒清除,導致持續(xù)感染[5]。有研究[6]表明,HPV感染導致的宮頸病變,亦可表現(xiàn)為陰道分泌物增多、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宮頸糜爛和下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同時高危型 HPV感染與宮頸上皮內病變及宮頸癌變密切相關。另外,大量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10%~20%腫瘤由慢性非可控性炎癥發(fā)展而來[7]。目前全世界尚未有公認可治愈 HPV的治療方案,預防性接種疫苗仍是預防宮頸癌最有效的方法[8],但宮頸癌疫苗價格昂貴,鑒于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及國情,目前尚未能完全普及疫苗接種,故及早發(fā)現(xiàn)及治療宮頸HPV感染、避免持續(xù)性感染是改善預后的有效措施。故尋求更加高效而又安全的方法積極治療慢性宮頸炎合并HPV感染是必要的。
中醫(yī)學防治HPV感染與西醫(yī)學相比,具有價廉、安全、有效及不良反應小等優(yōu)勢[9]。本病在中醫(yī)學、壯醫(yī)學理論體系中相對應的疾病為“帶下病”“白帶病”,二者均認為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素體內虛、感染邪毒有關,虛是發(fā)病的內在條件,濕毒入侵是核心病機,病性屬虛實夾雜。針對這一病機,治療上應以補虛化瘀、化濕解毒為治療原則。中醫(yī)學在治療該病上方法眾多,以口服湯劑、陰道局部塞藥或二者相結合為主,多配合西藥治療。胡則林等[10]采用抗炎化濕方結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HPV感染合并難治性宮頸炎,結果顯示抗炎化濕方結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HPV感染合并難治性宮頸炎的療效確切,可提高HPV轉陰率,降低炎癥反應,并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和免疫功能。張艷紅[11]予重組人干擾素α-2b陰道泡騰膠囊聯(lián)合益氣化濕解毒湯治療慢性宮頸炎合并 HPV感染,結果顯示二者聯(lián)合用藥臨床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壯醫(yī)藥線點灸[12]是由“國醫(yī)大師”黃瑾明教授等專家根據(jù)壯醫(yī)龍玉乾的祖?zhèn)髅胤秸矶玫膲炎迕耖g特色療法,具有消腫散結、清濕毒、祛風毒、補虛化瘀等作用。張磊昌等[13]利用壯醫(yī)藥線點灸干預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探討其對輔助性T細胞17(T helper type 17, Th17)/白細胞介素17F (interleukin-17F, IL-17F)軸的影響,結果提示壯醫(yī)藥線點灸可減少Th17細胞生成,降低結腸組織中促炎因子IL-17F分泌,從而減輕結腸組織的炎性損傷。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原發(fā)性痛經(jīng)、排卵障礙、經(jīng)行頭痛、慢性盆腔炎、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等,莫東平[14]運用壯醫(yī)藥線點灸配合中藥內服治療慢性盆腔炎 30例,并與抗生素組相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66.7%。張燕珍等[15]采用壯醫(yī)藥線點灸療法對青春期原發(fā)性痛經(jīng)患者進行治療,并與傳統(tǒng)針刺法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兩種療法治療后前列腺素 F2α比治療前均明顯下降,β-內啡肽水平均眀顯上升,提示二者均可通過降低原發(fā)性痛經(jīng)患者經(jīng)期血前列腺素 F2α濃度,提高β-內啡肽水平以緩解子宮肌層及小血管收縮,緩解疼痛。壯醫(yī)藥線點灸療法具有加速組織代謝、減少炎性滲出、抗氧化、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血管重構、調節(jié)免疫、神經(jīng)保護及修復等作用[16]。
本研究基于現(xiàn)有研究基礎,結合壯醫(yī)藥線點灸燃后珠火燒灼的特性,大膽運用于具有慢性炎癥并合并HPV感染的子宮頸表面。結果顯示,A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且A組治療后宮頸病變程度及各項癥狀評分均低于B組和C組,提示宮頸壯藥線點灸在改善慢性宮頸炎臨床癥狀上具有顯著療效。在HPV轉陰率上,A組治療后HPV轉陰率明顯高于C組,表明宮頸壯醫(yī)藥線點灸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HPV轉陰率,對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相關研究表明,HPV的感染和清除與陰道微生物及陰道局部免疫密切相關[17-18],一旦陰道微生態(tài)的平衡被打破,就可能誘發(fā)HPV感染;同時,HPV感染也會打破陰道微生態(tài)的平衡[19-20]。本研究采用藥線點灸直接作用于宮頸,可提高HPV感染轉陰率,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改變陰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有關。目前,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宮頸炎合并HPV感染相關研究不多,且HPV的清除和年齡、免疫力及持續(xù)感染時間密切相關,加之本研究樣本量小,具有一定局限,未來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在后續(xù)研究上可與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聯(lián)合用藥,兩者在協(xié)同治療慢性宮頸炎合并HPV感染上。
綜上所述,宮頸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慢性宮頸炎合并 HPV感染療效確切,在改善慢性宮頸炎臨床癥狀上尤其顯著。該操作手法簡單、治療周期短、費用低廉、安全性高、無疤痕,可提高慢性宮頸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幫助HPV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