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念念,孫曉娟(通信作者)
(無錫市新吳區(qū)新瑞醫(yī)院心內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個體差異客觀存在,其可單獨發(fā)作也可伴發(fā)其他心臟疾病,近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明顯提高,該病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且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心血管疾病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其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可能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心律失常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體指心臟跳動頻率不符合正常標準而出現(xiàn)了節(jié)律異常的表現(xiàn),其可由多種疾病引發(fā),如心肌病、冠心病等,且長期精神緊張、不規(guī)律作息、飲食習慣等也會誘發(fā)心律失常,患者會出現(xiàn)多種表現(xiàn),如心悸、頭暈、胸悶、氣短等[1]。不同心律失常患者發(fā)病后可表現(xiàn)出并不一致的臨床癥狀,因此單憑其臨床表現(xiàn)診斷疾病缺乏典型性,而既往臨床常用的心電圖檢查時間雖然較短,但不能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這會導致其診斷準確率較低,出現(xiàn)誤診或漏診的可能進而影響病情評估延誤患者的治療。動態(tài)心電圖(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檢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其具有較高的診斷準準確率,但是該項檢查時間過長可能會延誤患者的治療時機進而影響預后恢復,心電散點圖是應用計算機對患者心電數據進行分析得來,將其與動態(tài)心電圖結合可快速診斷心律失常,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2]。因此有學者認為,將心電散點圖應用于心律失常病情輔助診斷工作中或可獲得較優(yōu)臨床效果?;诖耍疚膶⑦x取我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接收的300例心律失?;颊咦鳛楸敬窝芯繉ο?,主要對動態(tài)心電圖中心電散點圖在心律失常診斷中的價值進行分析,以利于今后臨床醫(yī)生接診疑似心律失?;颊吆蠛侠砣∩彷o助診斷方法提供可靠參考依據,最終研究目的在于使心律失?;颊卟∏榈玫皆缭\斷、早治療,確保其臨床療效及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間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300例,均實施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依據其心電散點圖分布情況進行分組,主要有室性早搏組、竇性心律組、差異傳導組、心房顫動組、室上性早搏組。300例患者中男性176例,女性124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55.6±4.2)歲;體重46~80 kg,平均(64.5±3.6)kg;均有心律失常的典型癥狀,如心悸、胸悶、出汗、低血壓等。300例心律失常患者均完全知曉此次研究內容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納入標準:①經過檢查患者均為室性早搏、心房顫動、室上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疾病[3];②24 h內患者室上性異位心臟搏動次數超過400次;③依從性較好的患者;④均可耐受此研究中的輔助檢查;⑤臨床資料較為完整的患者;⑥無溝通障礙且意識清醒,均能積極配合研究;⑦患者本人、家屬均對本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情,于本次研究入組前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協(xié)議擬定單位:本院醫(yī)學與倫理研究會,協(xié)議簽署原則:獨立、自愿、記名等)。排除標準:①患有肝腎造血系統(tǒng)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②嚴重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不能配合此研究的患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④處于妊娠期、產褥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時期女性心律失?;颊撸虎莅槭倚援愇恍牟?4 h在100次以上;⑥意識不清、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⑦患有其他心臟疾病的患者;⑧拒絕配合此研究或中途退出的患者。
300例患者均由同一名臨床醫(yī)生完成心電散點圖檢查的各項操作,必須有高年資及高職稱,應用型號為美國迪姆DMS300-4A的動態(tài)心電圖記錄儀對其心電信號進行監(jiān)測,時間為24 h,檢查過程中患者的活動要與平常相似,然后應用由美國迪姆公司提供的12通道全息DCG分析系統(tǒng)分析并處理患者的心電數據,利用12通道動態(tài)心電圖連續(xù)監(jiān)測(24 h)心電信號繪制心電散點圖,同時需將偽差排除,利用系統(tǒng)將每位患者對應一份心電散點圖自動繪制完成,其中橫坐標為前一個RR間期(表示方法RRn)、縱坐標為后一個RR間期(表示方法RRn+1)。由2名具有臨床豐富經驗的心電圖專家利用雙盲閱片法根據心電散點圖結果對心律失常患者進行診斷,記錄結果。
①心電散點圖對心律失常檢出情況:記錄并對比300例心律失?;颊咝碾娚Ⅻc圖對其病情檢出情況;②心電散點圖斜率:記錄并對比不同類型心律失?;颊咝碾娚Ⅻc圖斜率數據;③敏感度:將臨床患者診斷結果作為依據,計算心電散點圖診斷敏感度。
(1)與臨床診斷結果對比,計算心電散點圖對每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2)對比分析各組間的斜率。診斷標準[4]:①心房顫動。表現(xiàn)為扇形圖形,底邊斜率>5°;②心房顫動伴室性早搏。表現(xiàn)為扇形圖形且底邊下有一條線形圖形;③心房撲動。表現(xiàn)為格狀圖形且分布有序;④竇性心律。排除心房顫動,表現(xiàn)為分布圖形;⑤室上性早搏。四分布圖形B線斜率0.13~0.506,三分布圖形B線斜率0.18~0.80;⑥室性早搏。四分布圖形B線斜率<0.132,三分布圖形B線斜率0~0.88,二分布B線斜率為0。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完成心電散點圖檢查,與臨床診斷結果對比可知,心電散點圖對心律失常檢出率為99.00%。見表1。
表1 300例心律失?;颊呓浶碾娚Ⅻc圖結果與臨床診斷結果比較[n(%)]
與差異傳導組、心房顫動組對比,室性早搏組斜率較低,與室性早搏組、差異傳導組、心房顫動組對比,室上性早搏組斜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傳導組與心房顫動組斜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心律失?;颊咝碾娚Ⅻc圖斜率比較(± s)
表2 不同類型心律失常患者心電散點圖斜率比較(± s)
注:a兩兩比較差異傳導組與心房顫動組斜率對比(P=0.963)。
?
進一步分析300例心律失常患者臨床資料可知,心電散點圖應用于診斷心律失常敏感度高達99.00%(297/300),見表3。
表3 心電散點圖對心律失常診斷敏感度分析
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危害性極高,影響患者工作、生活的同時還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心律失常患者的預后情況和疾病病因、發(fā)展趨勢、血流動力障礙等有關,其可能會突然發(fā)作導致猝死,也可能會隨時間發(fā)展累及心臟致使其衰竭而導致死亡,該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所以臨床一定要加強重視。對心律失?;颊咦龀雠R床診斷相對容易,需要對其連續(xù)進行心電圖監(jiān)測,然后通過其心電數據就可對病情進行診斷并予以相應治療。臨床中大部分心律失常患者早期時無明顯表現(xiàn),容易被忽略進而使病情加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的同時也會增加后期治療難度,所以盡早對患者實施診斷及治療非常關鍵[5]。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加之人們飲食習慣改變、食物組成比例變化,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增加、周圍環(huán)境質量差等因素共同作用,心律失常發(fā)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而針對疑似心律失?;颊咭坏┪茨軌蚣皶r明確病情勢必貽誤其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如何根據疑似心律失?;颊吆侠砣∩彷o助診斷方法已成為廣大臨床醫(yī)務工作者、患者本人及家屬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以往臨床應用的長程心電圖在心臟疾病患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如動態(tài)心電圖是現(xiàn)階段臨床應用范圍較廣的長程心電數據分析方法,其對心律失常有較強的識別能力,尤其多各種心律失常、心率均能夠實現(xiàn)定量、定性、定時分析,可明顯提高診斷準確率,避免出現(xiàn)漏診。動態(tài)心電圖是長程心電圖數據的分析方法,可以自動分析、識別心律失常,診斷準確率較高,但應注意動態(tài)心電圖在自動識別心律失常功能不足,經由人工修改勢必增加檢查時間及人工損耗,即在動態(tài)心電圖診斷過程中要多次人工對其檢查數據進行糾正,對于患者來說診斷時間過長,并且還需要醫(yī)生輔助分析數據,花費時間較多會延誤患者治療時機的同時也會影響其預后恢復。近些年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發(fā)展,針對心律失常的輔助診斷技術也在不斷變化,如心電散點圖即目前大樣本海量心電數據分析中發(fā)展迅速,尤其針對心律失常診斷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應用優(yōu)勢。目前會通過動態(tài)心電圖結果繪制出心電散點圖,以此來為心律失?;颊咴\斷,該種方法具有較高的價值,動態(tài)心電分析儀能自動生成RR期間的心電散點圖,但是多數人員認為該方法僅能對心率的變異性進行分析,而不能快速診斷心律失常[6]。心電散點圖是按照時間序列對患者多個RR期間的心率進行追蹤并集中于一張圖紙上,屬于一種高密度表達方式,瞬間變化敏感度較高,可以根據圖形形狀、大小置管來反映患者心率特征。采用動態(tài)心電圖對心律失常進行分析時,多數是根據患者實時心電波形、RR期間變化進行,心電散點圖是規(guī)律性的將RR期間動態(tài)變化以圖表形式表達出,實際診斷時不需要對照波形,只要根據圖形形狀、分布數目及B線斜率就可完整診斷,其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漏診率較低,可快速診斷出室性早搏、竇性心律、心房顫動、室上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疾病[7]。由上述提示,心電散點圖相較于其他針對心律失常的數字化、線性數據診斷方法而言,能夠根據時間順序準確追蹤患者RR期間心率變化圖形,從而有利于臨床醫(yī)生對患者在特定時間區(qū)間內的心率變化準確掌握,此外心電散點圖還可有效反映被檢查者心律失常變異性、性質,同時此法對瞬間逐搏變化敏感度較高,因此能夠幫助臨床醫(yī)生提高心律失常診斷準確性。在心律失?;颊呓邮苄碾娚Ⅻc圖檢查時,RR間期心率變化具有動態(tài)性及規(guī)律性,心電散點圖能夠將其特點進行分析及繪制圖形,從而幫助臨床醫(yī)生明確心律失常病情。與此同時,心電散點圖還具有操作簡單、使用便捷、實時性強、獲得結果快速(無需人工校對)等特點,因此有利于患者積極接受并配合檢查,在心律失常診斷工作中利用此法能夠使操作者及時明確被檢查者心率變異程度,從而實現(xiàn)對其病情進行快速、獨立判斷的目的。因此提示,將心電散點圖應用于心律失常輔助診斷工作中,其相較于動態(tài)心電圖而言能夠顯著提高疾病檢出率,有利于臨床醫(yī)生準確掌握患者病情,對降低其疾病誤診、漏診概率,幫助患者盡快獲得針對性治療方案及保障其療效、預后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心電散點圖診斷準確率為99.00%,與差異傳導組、心房顫動組對比,室性早搏組斜率較低,與室性早搏組、差異傳導組、心房顫動組對比,室上性早搏組斜率較高;進一步分析300例心律失?;颊吲R床資料可知,心電散點圖應用于診斷心律失常敏感度高達99.00%。但應注意本文由于受到選取樣本局限性(均為已確診心律失常患者),因此并未能夠明確心電散點圖對心律失常診斷特異性,以及該方法對不同類型心律失常診斷敏感度,提示還需今后實際工作中深入探討心電散點圖應用于心律失常臨床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動態(tài)心電圖中心電散點圖在心律失常診斷中可有效兼顧準確率的同時提高診斷效率,為臨床患者的治療方案提供有力參考,具有較高的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