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是每年的3月15日,由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于1983年確定,目的在于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使消費者權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視。那么,在古代有沒有黑心商家,消費者會不會受到欺詐,誰來保護消費者呢?
檢驗度量衡工具
雖然古代中國的商品經濟遠沒有今天發(fā)達,但畢竟消費行為是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有責任、有義務維護公平交易,維護消費者權益。歷朝歷代,確實發(fā)布過不少這方面的法律。比如為了維護公平交易,就先從交易的度量衡工具做起,唐朝規(guī)定:“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詣所在州縣平校,并印署,然后聽用?!本褪钦f什么秤啊、尺子啊、斗啊,這些工具每年八月都要交到相關政府部門檢驗一次,檢驗合格,蓋上認證標志,才能繼續(xù)使用。
維護食品安全
雖然說古代沒有三聚氰(qíng)胺(àn)、蘇丹紅,食品安全的問題可能沒有現在這么嚴峻。但畢竟以次充好,以此充彼,操作不衛(wèi)生,出售過期變質食品等現象還是存在的。在漢代,那些變質的、有可能對人造成“殺、傷、病”的肉食,應該盡快銷毀。如果不銷毀,當事人和主管官員就要比附盜竊罪的刑罰論處。到唐朝,相關規(guī)定更加嚴厲,甚至可以判處死刑。
嚴打假冒偽劣產品
唐朝規(guī)定:“諸以偽濫之物交易者,沒官;短狹不中量者,還主?!?就是說,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者,一旦發(fā)現,就要全部沒收。而那些短斤少兩的,發(fā)現后則務必要給消費者補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社會有一定的自治性質,在農村,主要體現在家族式的自治。而在商品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城市,則主要表現為行會自治。行會,對于從業(yè)人員的不軌行為,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從而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消費者權益。這一點,在電視劇《大宅門》里有所體現。
古代是一個熟人社會,坑害消費者行為太過分,商家便會自砸招牌,難以生存下去。再加上政府方面的監(jiān)管,所以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不會嚴重到哪里去。大多的商家還是希望自己成為被消費者喜歡的百年老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