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誼,李學文,郭為衡,樸雪梅
北京市平谷區(qū)醫(yī)院1超聲科,2普外科,北京101200
甲狀腺乳頭狀癌(PTC)是甲狀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因腫物發(fā)展較慢,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患者多于體檢中偶然發(fā)現(xiàn)。有研究表明,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預后較好,死亡率較低[2]。但若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則生存率明顯下降[3]。早期準確評估甲狀腺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轉移(LLNM)情況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超聲己經(jīng)成為LLNM術前常規(guī)檢查,其具有非侵入性的特點,且在檢查過程中無需對患者頸部進行制動,是一種無創(chuàng)、可重復性新型影像診斷技術;可提供有關LLNM潛在風險的信息,不僅可以檢查LLNM情況,還有助于輔助判斷淋巴結的良惡性[4-5]。但僅憑借超聲進行檢查,在不同研究中敏感度及特異性差異較大,且可能受頸部局部解剖結構及技術影響,從而導致對頸側區(qū)淋巴結敏感性降低[6]。而基于患者多種臨床特征,可對患者病癥進行初步判斷,可避免因圖像模糊而造成錯診及漏診。本研究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特征及超聲聲像圖特征進行回顧性評估,分析發(fā)生LLNM的相關影響因素,旨在為檢測甲狀腺乳頭狀癌頸側區(qū)淋巴結是否轉移的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201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門診甲狀腺常規(guī)超聲檢查高度懷疑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80例,并通過術前超聲檢查并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經(jīng)病理證實均為PTC。手術術式選擇及淋巴結清掃范圍依據(jù)美國甲狀腺協(xié)會指南進行,術后相應標本均做病理檢查。由病理結果確定是否存在橋本氏甲狀腺炎及被膜侵犯。納入標準:初次行甲狀腺手術;有完整的超聲資料;完成術前甲狀腺功能檢查;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類型的甲狀腺癌;甲狀腺內轉移癌。
80例PTC患者的年齡為20~75(44.62±10.63)歲,腫瘤直徑0~5.0(1.33±0.77)cm;術前血清促甲狀腺激素水平0.01~17.45(3.47±2.64)U/mL;患者的一般資料(表1)。依據(jù)術后病理,將80例患者分為LLNM組(n=46)和未發(fā)生LLNM組(NLLNM組,n=34),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表1 PTC患者基本臨床特征Tab.1 Basic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TC patients[n(%)]
1.2.1 儀器 采用飛利浦iU Elite、LOGIQ E9彩色超聲診斷系統(tǒng),探頭頻率為7~12 MHz。
1.2.2 超聲檢查方法及觀察內容 對患者進行術前甲狀腺及雙側頸部淋巴結超聲檢查。常規(guī)橫切、縱切掃查甲狀腺,記錄甲狀腺結節(jié)的數(shù)量、位置、腫瘤直徑、回聲、形態(tài)和邊界、是否存在微鈣化、結節(jié)縱橫比、結節(jié)內部及周邊血流、被膜侵犯以及疑似轉移性頸淋巴結的超聲特征。超聲聲像圖特征由2位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醫(yī)師分析,并就診斷結果達成一致。轉移性頸部淋巴結的超聲聲像圖使用以下標準:淋巴結內微鈣化(直徑<1 mm的強回聲);淋巴結中有液化或囊性變;淋巴結外周血供豐富;淋巴門結構不清或淋巴門消失;淋巴結內高回聲;淋巴結長短徑比<2;具有微鈣化、液化或囊性變特征的淋巴結均可提示淋巴結轉移,其余幾項可疑征象有2個或2個以上時,綜合判斷該淋巴結是否轉移。
回顧性評估兩組患者的超聲特征,如結節(jié)位置、數(shù)量、直徑、回聲、邊界、微鈣化、縱橫比和血供??偨Y臨床特征如下:患者術前血清促甲狀腺激素濃度、年齡、性別、合并橋本甲狀腺炎情況。
本研究使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檢驗或Fisher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正態(tài)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病理診斷LLNM為因變量,PTC患者的基本臨床特征及超聲聲像圖特征等因素為自變量,單因素分析P<0.05的指標,應用二分類Logistics 回歸分析進行多變量分析,以進一步確定這些指標是否是與LLNM相關的獨立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應用ROC曲線計算分析患者腫瘤直徑預測LLNM的最佳臨界值。
兩組患者的年齡、合并橋本甲狀腺炎、術前血清促甲狀腺激素濃度、結節(jié)位置、回聲、邊界及結節(jié)血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性別、被膜侵犯、淋巴門、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微鈣化及結節(jié)縱橫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3)。
表2 PTC患者基本臨床特征的單因素分析Tab.2 Univariate analysis of basic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TC patients[n(%)]
表3 PTC患者超聲聲像圖特征的單因素分析Tab.3 Univariate analysis of ultrasonic image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PTC[n(%)]
以病理診斷LLNM 為因變量,PTC 患者的基本臨床特征及超聲聲像圖特征等因素為自變量。對各變量進行賦值(表4),賦值后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表4 相關變量賦值表Tab.4 Related variable assignment table
男性、發(fā)生被膜侵犯、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結節(jié)微鈣化均是與LLNM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表5)。
表5 PTC患者LLNM的多因素分析Tab.5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TC patients
患者腫瘤直徑曲線截斷點為1.404 cm,到達最佳臨界值,對LLNM 診斷的敏感度為52.2%,特異性為88.2%,曲線下面積為0.709,標準誤為0.057,其95%CI為0.596~0.821(P=0.001,圖1)。
圖1 腫瘤直徑預測頸側區(qū)淋巴結轉移的ROC曲線Fig.1 ROC curve of tumor diameter predicting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PTC約占所有甲狀腺癌患者的84%,它的10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被認為是一種惰性腫瘤[7]。臨床對于LLNM治療,以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最為有效,并且需要加以組織學基礎進行淋巴結清掃,否則便會在尋找腫瘤位置的過程浪費手術時間,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有研究亦表明,LLNM為PCT患者病癥復發(fā)及存活率降低的危險因素[8]。術前探查可疑甲狀腺乳頭狀癌頸側區(qū)淋巴結轉移能更好的確定手術范圍,減少手術時間,降低患者損傷[9]。
在所有成像方法中,超聲被認為是評估甲狀腺結節(jié)和頸部淋巴結轉移特征的最方便的方法,尤其是超聲對淺表組織與器官具有較好的空間分辨率,使其作為甲狀腺疾病診治的基礎檢查手段[10]。也有研究通過薈萃分析證明了超聲在預測LLNM方面的價值,其敏感度為71%,特異性為85%[11]。本研究通過患者的臨床特征及超聲聲像圖特征來分析可疑PTC發(fā)生頸側區(qū)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影響因素,以此提高LLNM的檢出率。結果顯示,腫瘤直徑≥1.404 cm是LLNM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且ROC曲線示患者腫瘤直徑曲線截斷點為1.404 cm,到達最佳臨界值。有研究將2014例PTC患者分為頸側區(qū)轉移陽性組,腫瘤直徑為1.30(0.80,2.00)cm,與頸側區(qū)轉移陰性組,腫瘤直徑為0.7(0.50,1.00)cm,結果顯示陽性組的頸側區(qū)淋巴結的檢出率較多,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12]。另有研究也表明腫瘤大小是PTC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重要預測因素,并且頸部淋巴結轉移與原發(fā)腫瘤的大小呈正相關,隨著腫瘤大小的增加,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也會增加[13]。此外,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腫瘤大小>1.5 cm為LLNM的危險因素,這也與本研究結果相近[14]。因此,腫瘤直徑≥1.404 cm可預測甲狀腺乳頭狀癌發(fā)生頸側區(qū)淋巴結轉移。
在本研究中,男性的LLNM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男性在日常生活及工作過程中壓力較大,常吸煙、應酬喝酒,缺少鍛煉,導致病情較女性更為嚴重。既往也有研究表明性別是LLNM發(fā)生的危險因子,可實施個體化的清掃,以減少頸側區(qū)淋巴結轉移[15]。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被膜侵犯也與LLNM相關,甲狀腺癌出現(xiàn)侵犯被膜時,說明已屬于中晚期甲狀腺癌,因為癌細胞已累及甲狀腺癌細胞表面的被膜,易發(fā)生遠處轉移及復發(fā),而這類甲狀腺癌手術后的預后效果相對較差,因此也作為腫瘤復發(fā)風險群的評估指標[16]。有學者通過大量文獻進行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將被膜侵犯定義為LLNM的重要危險因素[17]。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也是LLNM的影響因素。PTC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主要以階梯式出現(xiàn),中央?yún)^(qū)為轉移的第一站,隨后才會到達頸側區(qū),因此在中央?yún)^(qū)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提示LLNM可能性增加[18]。也有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中央?yún)^(qū)淋巴結數(shù)目和淋巴結轉移率增加與LLNM呈正相關;當淋巴結數(shù)目≥4或(和)淋巴結轉移率≥20%時,LLNM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19]。此外,結節(jié)微鈣化也是與LLNM相關的危險因素。作為甲狀腺病變最常見的影像征象之一,在PTC中,甲狀腺細胞代謝失衡,腫瘤組織中固態(tài)鈣鹽大量沉積導致結節(jié)鈣化,其反映出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當患者的超聲聲像圖上存在鈣化征時,表明其惡性程度較高,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有研究表明原發(fā)灶內微鈣化與淋巴結轉移有明顯相關性[20]。
綜上所述,男性、發(fā)生被膜侵犯、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1.404 cm、結節(jié)微鈣化對甲狀腺乳頭狀癌頸側區(qū)淋巴結轉移具有重要預測價值,建議采取更積極的手術策略,進行側區(qū)淋巴結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