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薇 劉雅婷 張來鵬 于曉華
海南大學 海南 海口 570100
山東省新泰市谷里鎮(zhèn)南谷里村留存有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逛蕩燈。它是新泰市當地民間藝術活動“玩故事”團隊的一部分,逛蕩燈很少進行單獨演出,通常與耍獅子、獨桿蹺、百獸圖、舞龍燈等表演一同在春節(jié)期間進行,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表演隊伍。山東省于2006年對逛蕩燈進行認證,正式列為省級保護對象,現如今已經成為山東省境內唯一的儺舞藝術。
逛蕩燈的頭部由一個土陶罐做成,其上鑿有兩孔為雙目,諧音天罐賜福(天官賜福),寓意天官前來送福降吉祥。倒置的土罐內點燈,燈光透過大紅紙糊的鏤空五官發(fā)出光亮,為何選用紅紙,是因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認為紅色具有吉祥的寓意,可以帶來好運,辟邪避煞,還代表對生活“紅紅火火”的希冀。
逛蕩燈頭戴烏紗帽,烏紗翅上用金色顏料繪有代表天圓地方的銅錢樣式,五官透出紅光,赤面黑髯,著黑色官服,白色寬袖。為什么選用黑色官服,筆者猜測有二,其一是為了營造逛蕩燈的嚴肅形象,黑色代表著肅穆,謹慎,且在歷代王朝,官員的服飾多為靛藍或黑色;其二,逛蕩燈起初用于送葬,在東方,由于受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從很久以前開始,中華民族便用黑色代表陰間,紅色代表陽間,因而在葬禮時,參加人員往往都被要求著黑衣。
雖然逛蕩燈整體的黑紅色調使得它的形象比較可怖,但實際上卻具有驅鬼除疫的含義。逛蕩燈最初的形象是捉鬼師方相氏,《周禮?夏官》中記載了方相氏跳儺舞驅鬼的形式,他被人稱為打鬼英雄。后來隨著歷史發(fā)展定位為一位朝廷命官的形象,手捧朝芴。由于逛蕩燈的身高超過3米,對表演有著一定的限制,因而行走起來“逛逛蕩蕩”,形象地被稱為“逛蕩燈”。
制作逛蕩燈所使用的道具與新泰市的地域性息息相關,逛蕩燈的頭部之所以采用一個倒置的土陶罐,是由于泰安市南谷里村自隋唐便燒制土陶,當地資源優(yōu)勢利于土陶成型,生產頗具規(guī)模;逛蕩燈的身體所使用的圈椅和圓杌,也是新泰市民間常見的家具物件;而逛蕩燈表演中所捧的朝芴,上面繪有“國泰民安”的字樣,同樣寓意著新泰所屬的泰安市名稱的由來。
根據當地傳說,逛蕩燈起源于隋唐時期,一戶人家由南方遷至南谷里村,做制陶生意,后其家中的老人去世時,其后輩燒制出一個大水罐和八個小水罐,作為假面具,每人頂一盞,一手拿柳條充當金鞭,另一手執(zhí)桃枝作為寶劍。走在送葬隊伍前,揮舞柳條與桃枝,驅趕惡鬼瘟疫,為亡靈開道,此舉為了祈求死者靈魂的安寧。如今逛蕩燈表演不再用于送葬,而逐漸演變?yōu)榍蟾l鼮摹?/p>
在每年的農歷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五,逛蕩燈表演于早上八點鐘開始,到晚上的十點鐘結束。在此期間,逛蕩燈走街串巷,每逢百姓家門口,往往鞠躬禮拜,視為祈福納祥。
逛蕩燈表演被賦予了三種寓意:一是為死去的人祈禱冥福;二是驅除惡鬼以及去除厄運祈求安康;三是借指官民魚水情。新中國成立后逐漸演變?yōu)楸硌菪耘c藝術性為主導的表演形式,漸漸淡出宗教迷信行列。逛蕩燈表演給村民帶來了節(jié)日無盡的喜悅和衷心的祝福,它所到之處,皆是一片歡聲笑語,展現官民同樂舞千年的美好盛世景象。
據資料記載,自從逛蕩燈被認定為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它的表演形式似乎已經被限制了。無論是接受記者采訪,還是要求攝影時,表演者僅僅被要求擺出相同的姿勢面對鏡頭,好似只有這個樣子,才是逛蕩燈本身的存在形式,也只有這樣才能被大眾所認同。因而,逛蕩燈表演一直保存著最初的形態(tài),這種保存方式乍一看是很好地保存了逛蕩燈的原型,但僅僅是浮于表面的保護,并不能算是傳承。發(fā)展是新事物不斷代替舊事物的過程,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階段不同,就必然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來促進非遺的傳承進程。
非遺文化的傳承通常需要以人作為載體,例如傳承人、傳播者、受眾,因此,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藝術派生功能應得到積極的發(fā)揮。如今的逛蕩燈表演藝術就像是一棵樹的枝干,它并沒有作為枝條的物質的衍生品支撐,僅僅是單純的表演。文化不與市場經濟結合,似乎就很難站穩(wěn)腳跟。
縱然逛蕩燈傳承了一千余年,幾經興衰,現如今也面臨著失傳的窘境。傳統(tǒng)的表演道具過于沉重,頂扛和表演難度都非常大,這就使得表演者需具備強健的體魄與靈活的身體素質,同時也無形中提高了對逛蕩燈表演傳承人的要求,傳承工作也陷入困境。李天順為省、市級非遺傳承人之一,對此現狀憂心忡忡,他說:“逛蕩燈這個表演項目雖然不難學,但是沒有人愿意來學,而目前參加逛蕩燈表演的傳承人,年齡都已經在50歲以上了。”
21世紀初期,在中華民族“走出去”和外國文化“引進來”的背景下,我國形成了多文化融合的局面。可以說,文化沖擊為非遺文化過濾出了真正的觀眾,然而,在這種多元文化背景下,年輕群體對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陌生。
喬曉光教授認為:非遺文化發(fā)展所擁有的時代背景一去不返,傳統(tǒng)習俗不再受到新青年群體的青睞,新一代傳人丟失了技藝需傳承的文化底蘊,僅接收了表面的技藝。新一代的年輕人往往向往著時代的主浪潮,逐漸脫離了當初的民俗環(huán)境。在新媒體的大環(huán)境下,信息的傳播途徑大大擴寬,但碎片化、體量大、耗時短的信息形式,也限制了逛蕩燈的傳統(tǒng)傳播模式,使得逛蕩燈表演在年輕人中逐漸失去了立足之地。
非遺文化復興的關鍵是從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中汲取創(chuàng)意,并以現代的形式呈現給大眾,使大眾更容易接受,并堅持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各種文化浪潮的沖擊下屹立不倒,屹立于世界之林。
傳承是非遺存在的基礎,教育部門可以將逛蕩燈等非遺文化引入校園內部課堂,或組織一系列課外參觀實踐,去實地的參觀考察逛蕩燈的表演,通過會演展示的方式使社會公眾對逛蕩燈有基本了解和認知,由此來增加公眾對非遺文化的了解與興趣。
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提升逛蕩燈表演的知名度成為非遺工作中最基礎的一環(huán),筆者認為可以一方面通過傳統(tǒng)媒體滿足年長受眾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新興媒體對年輕群體進行廣泛宣傳。例如,可以在互聯網中開設逛蕩燈有獎知識答題大賽,來吸引大眾去了解逛蕩燈表演背后的起源與寓意。同時,一些新興媒體平臺也為非遺的傳承打造了有利平臺。字節(jié)跳動公司通過流量信息傳播非遺文化,招募非遺合伙人,實現大數據福利,它們會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收益,吸引年輕受眾,從而對非遺的傳承工作起到推進作用。
雖然逛蕩燈是山東省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它的知名度卻不高。對于非遺的保護,政府總是提倡去保護、修復其原型,使其在博物館中沉睡。但在當今互聯網的大環(huán)境下,這種政策只會使得傳統(tǒng)非遺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褪色,保護非遺文化,應該在保護中謀發(fā)展,在發(fā)展中謀復興。
IP設計即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可能是任意一種形式,普遍來說是將某種形象,打造為與品牌文化及內涵相符的卡通形象。故宮博物院所做的IP設計,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在國家對文化產業(yè)的高度支持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下,文創(chuàng)衍生品的設計逐漸火爆起來。舉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Bing Dwen Dwen)的IP形象,采用我國的國寶熊貓的形象為原型,結合超能量感的冰晶外殼,體現了冬季冰雪運動的特點,且熊貓的形象憨厚可愛,惹得許多外國友人愛不釋手。冰墩墩的設計極具未來科技感,整體造型為太空人樣式頗具科技時代感,滑雪的動態(tài)將速度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冰墩墩一時間風靡大街小巷,甚至造成“一物難求”的局面,也更加令人意識到IP創(chuàng)造的價值。
在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中,應該抓住鮮活的力量,針對時代需求,創(chuàng)造出適合自身的創(chuàng)新設計策略,來實現與時代的接軌發(fā)展,建議根據逛蕩燈的形象與色彩設計IP形象,以傳統(tǒng)的紅、黑色為主色調,在其基礎上添加部分現代的流行色彩元素。將逛蕩燈的IP形象衍生為擺件、盲盒、相關漫畫、動畫作品等新興產業(yè),投入市場。
逛蕩燈是山東省寶貴的文化資源,見證了歷史的發(fā)展,將非遺與文創(chuàng)結合在一起,對保護非遺文化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文化傳播方式多種多樣,文創(chuàng)產品無疑為更好地平臺,既可展現文化魅力,亦可促進文化傳承。
當今時代,八字、星盤、星座算命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即使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也仍然有著不淺的市場,人們希望通過此獲得大好運勢、諸事順遂。反觀逛蕩燈的起源是為了驅逐惡鬼,辟邪祈福。因此在進行文創(chuàng)設計時,不僅僅是制作筆記本、書簽等,也可以考慮將逛蕩燈的形象制作成護身符、平安符。
此外,政府要積極構筑文創(chuàng)市場的基礎,分階段進行建設。營造文化創(chuàng)意大環(huán)境,開放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市場,從而有利于文創(chuàng)產品的宣傳與販售。
通常逛蕩燈表演與獨桿蹺、百獸圖表演一同進行,可以將逛蕩燈的表演轉移到舞臺中,添加故事性的敘事,整理成舞臺劇、戲劇表演。為確保逛蕩燈表演的順利傳承,政府必須在保存逛蕩燈原貌的基礎上,不斷引進新技術,以創(chuàng)新的傳承方式,為年輕人提供一種有效和可接受的傳承方式。
此外可嘗試成立專業(yè)的逛蕩燈表演團隊,開展一些帶有地域性的特色表演,專業(yè)的表演團隊可以整合各方資源,使傳統(tǒng)非遺表演者擁有更好的舞臺,吸引更多受眾。
20世紀,虛擬現實技術誕生,該技術可通過數字算法打造身臨其境的虛擬空間,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實用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可實現逼真的視聽感受,隨時,隨地,高效,便捷地還原非遺文化特征,為文化的傳播提供重要載體。其可將枯燥無味的文字傳播,轉變?yōu)樯鷦佑腥さ摹坝H身體驗”。目前眾多學者正利用該技術與非遺文化相結合,未來發(fā)展道路極為廣闊。
虛擬現實技術在如今的科技時代可以促進非遺文化保護與發(fā)展??梢栽诠涫師舯硌莸幕A上結合三維建模技術,建立一個受眾可自主體驗非遺表演的仿真環(huán)境,使受眾由旁觀者變?yōu)閰⑴c者,甚至可以在虛擬現實世界中嘗試扮演逛蕩燈進行表演,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此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傳統(tǒng)非遺文化展示,可以增強觀眾的情感體驗,從而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對大眾輸入非遺文化。
發(fā)展是新事物不斷代替舊事物的過程,新事物的發(fā)展與舊事物的消滅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傳統(tǒng)民族文化,尤其是以非物質形式存在的活態(tài)文化,是以人為載體的、不斷變遷的、動態(tài)的文化。因此,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走入人們的生活,才是非遺文化繼續(xù)長期存在的大前提。逛蕩燈在發(fā)展的道路上需要保持源源不斷的活力,展示出自身強大的生命力,順應時代的不斷發(fā)展。
綜上所述,通過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非遺文創(chuàng)的情況展開分析,提出創(chuàng)新策略,如此更好地在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承非遺文創(chuàng),發(fā)展非遺文創(chuàng)市場,保護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