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仙
小小說《橋》是小學語文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的語言看似簡單,但含義深刻。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激活文本,讓學生深入文本的語言中去,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獲取信息,讓學生的心靈激活文本的語言,以文本的語言點燃學生的心靈。這樣,才使學生浸潤于涌動的情思之中,讓閱讀成為學生心靈與文本的對話與感應,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智慧的火苗。
在教學中,我努力挖掘教材的特點,敏感捕捉文本中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去激活文本的語言文字,用閱讀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從而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走進、品味、深悟、延伸文本,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深層的體驗與感悟中提升文本的價值,實現(xiàn)最大的教學效果。我在《橋》一文的教學中,做了如下教學嘗試:
一、感知標點,走進文本深處
標點符號作為文本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為讀者閱讀文本提供了方便,更是作者表情達意的有效載體,所以在閱讀教學時應聚焦文本的標點符號的運用,引導學生對作者最隱匿的情感傾向進行捕捉與體悟。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勾畫出描寫大雨的句子,讀一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指名說)
課件出示句子: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師:“像潑?!焙汀跋竦??!卑凑瘴覀兤綍r的語言習慣,后兩個句子無論從語法還是標點符號的運用都極為特別?!跋駶姟焙汀跋竦埂敝虚g完全可以使用逗號,但作者卻使用了句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請同學們反復讀這句話,讀著讀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我從句子中感受到環(huán)境非常惡劣,情況非常危急。這句子雖然很短,渲染了緊張的氛圍,為下文老支書的性格做鋪墊。
生2:句子簡短,甚至只有兩個字就單獨成句,讀著讀著就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短句也讓我感受到形勢的嚴峻。
師:是呀,這就是標點的魅力,標點是無聲的情感,能讓我們更有想象的空間,一下子就把我們拉進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感知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蘊,將蘊藏其間的情愫凸顯出來,讓學生悉心揣摩、用心體悟,感知作者意欲表達的情韻,將僵硬的文字轉化為畫面,開掘出標點的情感,引導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深處,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緊扣詞句,品味文本意蘊
語文教學就是對文本語言的品味、分析和體悟。詞句是教材的最基本的組成材料,也是文章精神內涵的載體。語文教材中,作者用詞精準,細細讀來,不少詞語對于營造故事氣氛、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學中,教師緊扣關鍵詞句,進行文本細讀,對于學生理解文本有很好的引領與提升作用。
師:雨像潑,像倒;洪水來勢兇猛。天災沒有絲毫的緩解,人們的慌亂使險情更加升級,就在此時,老漢出現(xiàn)了,請你再讀一讀課文,勾畫出描寫老漢言行的句子,哪些句子讓你感動了?(指名說)
出示句子: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p>
師:讀著這句話,你從老漢的言行中捕捉到了哪些信息?
生1:老漢不徇私情、鐵面無私,恨兒子不爭氣,在危急關頭只想著自己,貪生怕死,所以老漢才極其憤怒地大聲吼道……
生2:“揪”動作體現(xiàn)出了老漢“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
師:老漢這樣對待兒子,他真的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嗎?
生:(肯定地回答):不是的。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課文寫了,洪水爬上胸膛的時候,死亡更近了,小伙子讓老漢先走,老漢卻讓兒子先走,還把他推上木橋。
師:是啊,當年輕力壯的兒子讓父親先走時,他卻大聲地對兒子吼道……
出示句子: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彼昧Π研』镒油粕夏緲?。
師:同學們又是一聲吼??!課文兩次出現(xiàn)吼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次吼是他站在黨員的角度,很生氣,第二次吼站在父親的角度是怕兒子有生命危險,很著急。
生2:第一次吼,老漢是極其憤怒的話,老漢的第二次吼關心兒子。此刻老漢把求生的機會讓給小伙子,體現(xiàn)出老漢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懷和作為父親對孩子的堅定的愛。
課堂上,我緊扣“揪出”、“吼”、“推”等關鍵詞句,讓學生體會老漢的威信和擔當,也讓學生感悟到老漢對人民群眾的大愛中,也隱藏著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對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細品味、細細咀嚼,能使學生走進文本,并與文本產生對話,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理解文本,才使學生更深入地去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意蘊。
三、著眼文題,深悟文本內涵
課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題目或能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能折射文章的主題內涵,或能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或能一語雙關、耐人尋味??傊?,課文好的文題是我們進行文本解讀,不可漏掉的一個角度,能使學生走進文本,深化文本內涵。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是寫老支書的感人事跡,那課文為什么以《橋》為題呢?
生1:因為全村人是從橋上脫險的,這橋是全村人的逃生橋、救命橋。
生2:橋具有象征意義,是把黨員和群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感情紐帶,是危難時刻老支書為群眾搶得生機的希望橋,是老支書和兒子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生命橋。
師:是呀,題目中的橋,顯然不是這座木橋,它是一個喻體。這個老漢用自己的所作所為為村民架起一座生命之橋,他的精神無橋之形卻有橋之實。讀這個“橋”字,使老漢的精神在讀者心中物象化,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使學生印象深刻,也領會了橋的生命意義。
教學中,有些課文的文題精妙,飽含作者的深意。教師要擅于緊扣課文題目,從文體著眼,引導學生深刻領悟文本,才能準確、深刻地解讀文本,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
四、讀寫遷移,延伸文本主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中發(fā)展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基本內容,語文能力中讀、寫能力的訓練尤為重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如丁有寬老師說:“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讀”是基礎,“寫”是目的。只有“讀”這個基礎打好了,才能厚積而薄發(fā),但只“讀”不寫,就如過眼云煙。“讀”與“寫”的結合,實際上是“舉一”與“反三”的結合,是“學習”與“運用”的結合。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名篇,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著恰當?shù)谋磉_方式,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通過借鑒、遷移,逐步將思想、情感、語言表達方式等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滲透習作指導,根據(jù)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不本之木。
師:同學們,課文《橋》讀完后讓人覺得意猶未盡,總想知道課文故事的結尾怎么樣?我們就抓住課文提供的材料,依照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在已結束的課文后進行補寫片段:老漢和他的兒子犧牲后,村民們會怎么說?怎么做?
片段開頭:
爺爺,我們想您!……
老支書,慢走!……
揮淚送別老支書!……
洪水退后,人們回到……
生1:老支書,您慢走!您不徇私情、鐵面無私,在您心中,人民群眾永遠是排在第一位!這座橋雖然已斷,但黨員和我們連在一起的橋卻沒斷,我們對您的思念沒斷。您雖然犧牲了,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生2:洪水褪去,老漢犧牲了,人們回到了住處,對著老漢犧牲的方向跪了下去,說:“老漢,您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您更像一座橋,一座保護村民的橋。黨員,這個詞在你的心中無比崇高。那座橋是什么,是你心中的黨,是你心中的方向?!?/p>
……
學生的想像千奇百怪,他們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畫面,一個又一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構思從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學生們的心靈被放飛了,同時也激活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欲望和激情,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空前釋放,觸動了學生的真實思想。學生在文本結尾處補寫空白,既對課文內容進一步理解,又是對文本意蘊的進一步開拓,也延伸了文本主題,從而使文本的情感也圓滿起來。
通過這一片段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巧妙地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找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訓練的切入點來激活文本內容,用閱讀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才能使學生積極投入課堂,使他們主動地學,大膽地說,讓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讓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