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稱帝,遭到舉國聲討,“一代梟雄”落得個竊國之賊的下場,羞憤而亡。臨終之時,袁世凱握住其盟兄徐世昌的手說:“他害了我。”這個“他”,指的是其長子袁克定——他給袁世凱挖了一個大坑,讓其父往里跳……
復(fù)辟帝制,甚囂塵上
1915年6月,跟隨多年的部將、江蘇都督馮國璋進京拜謁袁世凱,當時“袁公欲行帝制”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不知內(nèi)情的他將信將疑,便前來當面問詢。
袁世凱此時正陶醉于“帝制強于共和”的幻覺中,外有他的“憲政顧問”古德諾為其專門寫下《共和與君主論》這一“宏文”,公開指責辛亥革命,公然鼓吹君主制;內(nèi)有楊度等“籌安會”諸人推波助瀾,鼓噪民意。復(fù)辟帝制,一時風生水起,甚囂塵上,公民請愿團、商會請愿團、乞丐請愿團、人力車夫請愿團,甚至妓女請愿團等,層出不窮,“代表”所謂的廣大民眾,向袁世凱呈上“擁戴書”“勸進書”和“效忠表”,盜取民意,大搞政治黑幕。
不過,袁世凱雖有登基之念,奈何民國初創(chuàng),各方情狀不甚明了,似不可草率更張,更不敢貿(mào)然行事。所以,他對馮國璋這位心腹部下傾吐“心聲”道:“我絕無做皇帝的思想。我們袁家向來沒有活過六十歲的人,如今我五十有八,即便做皇帝又能做幾年?何況,我現(xiàn)在的職位與皇帝無異。而皇帝所貴乎,無非是為子孫計。大兒子身有殘疾,六根不全;二兒子是假名士,整天與一群荒唐文人鬼混;三兒子是個土匪,不達時務(wù)。其余子孫皆小。誰能擔此重任?你盡管放心?!?/p>
袁世凱的一番話可謂言辭懇切,聽起來甚至讓人有些動情。馮國璋一時信以為真,于是四處替袁世凱辟謠開脫。
懷揣皇帝大夢,以“太子”自居
袁世凱話中所言其“大兒子身有殘疾”,指的就是其長子袁克定。袁克定,字云臺,在袁世凱32個子女中是唯一的嫡出,為正室于氏所生。因此,袁世凱對袁克定另眼相看,好生培養(yǎng)。
袁克定自小就侍父左右,無論是袁世凱駐節(jié)朝鮮還是小站練兵,或者巡撫山東、總督直隸,他都未曾離開一步。走南闖北,他見過不少世面,閱歷頗豐。袁克定容貌清秀,一改其父五短身材、赳赳武夫之形象。袁世凱為他請了一位德籍家庭教師,故他通曉德文,英文也不錯。不過,他年輕時定力不足,心浮氣躁,花天酒地,過著紈绔公子的生活;后在家人調(diào)教下,收拾起玩興,開始傾心政治,投入到權(quán)力游戲的漩渦之中。
袁克定因曾從馬上不慎墜下摔傷,醫(yī)治不及時而右腿致殘,成了跛子,故有“殘廢”一說。不過,他身殘“志大”,心氣很高。1909年,袁世凱被罷官開缺回籍當起“隱士”后,袁克定就成了其父在京城的聯(lián)絡(luò)官,負責搜集政治情報,研究朝廷動向,并積極聯(lián)絡(luò)父親的故舊部屬,為袁世凱重出江湖作準備。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朽木難支的清廷大廈搖搖欲墜,解甲歸田的袁世凱成了眾望所歸,于是他趁勢復(fù)出,一方面依仗強大的北洋軍閥與南方革命黨人相抗衡,一方面又向無力為繼的清廷施壓,最終迫使清帝退位,并從孫中山手中順利接過臨時大總統(tǒng)的權(quán)杖,一時問鼎權(quán)力巔峰。
1913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這年9月,袁克定對外宣稱赴德療養(yǎng)腿疾,而知底細的人都清楚他此行的政治意圖,是以袁世凱私人代表的身份出訪德國。抵達德國后,他拜會了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當時正試圖在遠東擴張勢力范圍,于是大吹中德親善提攜,力陳“中國現(xiàn)在搞的共和制,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要想發(fā)達,必須向德國學習,非帝制不能自強”,并請其轉(zhuǎn)告袁世凱,中國要恢復(fù)帝制的話,德國一定在外交上傾力支持。袁克定聽后,大受鼓舞,更堅定了支持父親恢復(fù)帝制的決心。
帝制議起后,袁克定懷揣著皇帝夢,于1914年回國。那段時間,袁克定成了最為忙碌的人,他以“太子”自居,在背后出謀劃策,穿針引線,竭力投身到支持其父稱帝的活動中。
假造《順天時報》
袁世凱一向被西方國家看好,他本人也與英美關(guān)系不錯,卻與日本人始終不睦。此次帝制將行,按他的想法,西方應(yīng)不會橫加阻攔,倒是日本的態(tài)度值得揣摩。若它從中作梗,這事能成與否,尚難預(yù)料。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然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沒想到日本方面的野心如此之大,條件十分苛刻。日本駐中國公使陳述完有關(guān)內(nèi)容后,袁世凱甚為驚愕,表情凝重地說,“本件應(yīng)與外交總長會商”,當時并未表態(tài)。日使走后,袁世凱氣憤至極,當即命令“立刻把關(guān)于帝制的所有事情給我停下來”。
中日雙方就“二十一條”進行了多次交涉,在此過程中,袁世凱并未忘記謀取帝位。帝制由于外交問題一時進退維谷,而阻力主要來自日本,所以,他特別關(guān)注來自日本的聲音。而袁克定看準苗頭,見縫插針,開始了他的政治冒險。
當時北京有一份報紙叫《順天時報》,初名《燕京時報》,1901年在北京創(chuàng)刊,是日本外務(wù)省在北京出版的華文報紙。它是日本政府在華的主要輿論工具,其言論多代表日本政府立場,故袁世凱公務(wù)之余必閱,隨時了解時事動向、觀點看法,以便見機行事。
為了使袁世凱早日下定實施帝制的決心,袁克定竟然想出一個餿主意。他不惜耗資3萬大洋,雇了一班筆桿子,每天假造一份《順天時報》進呈,專供其父閱讀。文章多由他精心組織,刻意打造,主要內(nèi)容是全國各界贊成袁世凱做皇帝,當然也包括“日本支持改行帝制”之類的話。在白紙黑字、巧言偏辭面前,袁世凱真的迷失了方向,每天沉浸在國民堅決擁護而日本亦不反對其稱帝的美夢中。
被打上“欺父誤國”的標簽
可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假版的《順天時報》還是敗露了,“肇事者”是袁家三小姐袁靜雪。據(jù)袁靜雪回憶,一天,她的一個丫鬟回家探望父親,她當時最愛吃五香酥蠶豆,便讓丫鬟買些帶回來。次日,這個丫鬟買了一大包,是用整張《順天時報》包裹著的。她吃蠶豆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驚天秘密——這張前幾天出版的報紙,竟與她數(shù)日前所看到的論調(diào)不同,她甚覺奇怪,于是趕忙找出同天的報紙加以比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日期雖同但內(nèi)容有異。個性叛逆的袁靜雪極不贊成帝制,當晚,她拿著這張報紙去稟告父親,袁世凱看后問報紙從何而來,她如實道出。袁世凱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有人做了手腳,他被騙了。 看出破綻的袁世凱大驚失色。他對袁克定的卑劣之舉氣憤至極,次日把他找來狠狠地抽打了一頓,一邊打,一邊罵他“欺父誤國”。可畢竟袁克定是他兒子,袁世凱也沒想把他怎樣。
此后,袁世凱并未懸崖勒馬,而是一意孤行,謀求稱帝更切,終于在1916年1月l日“黃袍加身”“改元洪憲”。袁世凱倒行逆施,觸犯眾怒,他在登上皇帝寶座的同時,也自掘墳?zāi)?。蔡鍔率先在云南宣布獨立,敲響了帝制的喪鐘,僅僅過了83天,袁世凱就于1916年3月22日正式宣布取消帝制;之后不到3個月,便在中南海居仁堂咽下最后一口氣,一命歸西。
據(jù)說,袁克定在父親死前,急不可耐地要“接班”,多次逼迫父親把自己的名字寫進遺囑。袁世凱當面如實照辦,可兒子一出門,他就另立一份。等到袁世凱去世,金匱石室打開,袁克定一下子傻了眼,父親指定的繼承人是副總統(tǒng)黎元洪。
在袁世凱背后極力鼓吹復(fù)辟帝制的袁克定“夢斷京華”,腦袋雖僥幸保住,卻被打上一個“欺父誤國”的標簽,名聲掃地。此后,他再未涉足政治。
(摘自《名人傳記》韓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