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英
(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寶雞 721000)
脊柱脊髓損傷的出現(xiàn)與長期高強度勞動、車禍、滑倒、跌倒及高處墜落等多種因素有關,通?;颊邥殡S神經受損癥狀,引發(fā)神經障礙,對其正常工作產生嚴重影響,使其生活質量明顯降低[1]。目前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但由于手術耗時長,患者需長時期保持同種姿勢,導致患者的腸胃等器官受到壓迫,影響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因此,加強術后飲食管理意義重大[2]。循證護理是將臨床護理問題當作出發(fā)點,通過證據解決各類護理問題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和常規(guī)護理對比,其是將證據作為基礎,更重視患者最終結局,能給其提供出最佳護理方案[3]。本文就循證護理實踐程序在脊柱脊髓損傷患者術后飲食中的應用效果開展分析。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脊髓損傷患者1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5例。對照組男49例,女26例;年齡(58.25±5.14)歲;疾病種類:腰椎間盤突出癥21例,胸腰椎骨折32例,頸椎骨折脊髓損傷7例,骨質疏松15例。研究組男47例,女28例;年齡(58.31±5.27)歲;疾病種類:腰椎間盤突出癥20例,胸腰椎骨折34例,頸椎骨折脊髓損傷8例,骨質疏松13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骨密度測試、X線檢查確診存在脊柱脊髓損傷[4];經CT檢查顯示患者無神經損傷;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指征,且麻醉耐受情況良好、無凝血機制障礙;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相關知情文書;患者精神、意識和認知均屬正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病理性、陳舊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并且骨折累及神經根或中柱;存在椎管占位性病變;存在神經系統(tǒng)的急慢性病變;已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均開展復位、固定及制動等一系列脊柱脊髓損傷的對癥處理。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予以循證護理:(1)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組內成員就循證護理有關理論知識開展學習,同時需具備一定的文獻查閱和資料整理能力。(2)提出循證問題:結合以往經驗與小組討論方式確定循證問題為防止脊柱脊髓術后胃腸道并發(fā)癥的護理方法。(3)護理證據檢索和護理方案制定:明確關鍵詞是脊柱脊髓損傷、飲食、手術、護理等,制定相應的檢索策略,后在知網、萬方等數(shù)據庫輸入關鍵詞開展有關文獻和會議查找,探索問題解決有關證據,并篩選脊柱脊髓損傷患者術后胃腸道并發(fā)癥墜的有關危險因素和護理措施,歸納匯總后最終制定出循證護理方案。(4)護理內容:①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認知、文化程度給予有效的認知干預,尊重個體差異,采取一對一指導、思維導圖、案例分析、視頻動畫、知識講座等方式宣教疾病相關知識;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靈活使用移情、正性暗示、共情、誘導等方式安撫其情緒;囑咐家屬多陪伴患者,提升患者身心舒適度;③飲食護理:術前開展營養(yǎng)狀態(tài)評估,指導患者攝入蛋白質、含鐵量豐富食物,必要時予以營養(yǎng)支持,術前6 h需禁食,術前2 h需飲下150 mL 12.5%濃度的碳水化合物飲料,術后2 h不存在惡心嘔吐者能飲下200 mL溫開水,并逐漸過渡至流質與半流質飲食。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失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水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統(tǒng)計兩組術后6 h與進食后2 h的胃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腹脹、腹痛、口渴、饑餓等。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滿意度[5]。
2.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術后引流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水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t=5.695、9.732、13.894、19.352、16.85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2.2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6 h與進食后2 h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術后6 h口渴、饑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胃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75,n(%)]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滿意度高41例、滿意度一般25例、滿意度低9例,總滿意度為88.00%;研究組滿意度高56例、滿意度一般17例、滿意度低2例,總滿意度為97.33%。研究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9.152,P<0.05)。
脊柱脊髓手術患者因術中受麻醉、器械操作刺激及切口疼痛等因素影響,易引發(fā)胃腸功能障礙,產生一系列胃腸道并發(fā)癥,不僅增加患者痛苦,也影響患者食欲,導致術后恢復不佳[6]。因此加強術后飲食管理,對加快患者恢復正常飲食,促進病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循證護理強調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中,明確地、慎重地將也科研結果與患者愿望向結合,獲得有據可循的證據,提升護理干預的有效性與科學性[7]。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水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6 h與進食后2 h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術后6 h口渴、饑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循證護理是護士于患者自愿前提下,將經過實踐證實具備價值護理證據當作基礎,后制定出相應護理方案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倡導護士開展研究,注重對于證據的評價,能最大程度滿足患者和其家屬需求,提升護理質量[8]。并且經循證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得到明顯提升,進一步證實循證護理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綜上所述,對脊柱脊髓患者術后患者開展循證護理實踐程序的飲食管理,能有改善預后效果,減少胃腸道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促使患者快速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