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波 李志鵬 王靜蕾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9
近年來,筆者在給予鼻腔局部用藥基礎上,采用溫肺固衛(wèi)湯口服,治療肺氣虛寒型兒童慢性鼻竇炎,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病例均來自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門診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女14例,男16例;年齡最小4歲,最大13歲,平均7.5±1.7歲;病程最短13周,最長2年,平均1.1±0.2年。對照組中女15例,男15例;年齡最小5歲,最大14歲,平均8.1±1.5歲;病程最短13周,最長2.5年,平均1.4±0.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兒童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建議(2012年,昆明)》[1]中兒童慢性鼻竇炎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及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相關描述。
2.1 觀察組: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局部用藥基礎上,以自擬溫肺固衛(wèi)湯(生黃芪10g,麩炒白術、白芷、荊芥、防風、蟬衣、茯苓、石菖蒲、甘草、蒼耳子、辛夷(包煎)、太子參各6g,細辛3g,桑白皮、炒黃芩各5g,廣藿香9g)治療。隨癥加減:時有腹痛,加白芍15g;鼻涕帶血絲,加白茅根15g;伴咳嗽,加百部6g、枇杷葉8g;黃稠鼻涕,加魚腥草、薏苡仁各20g。濃煎200ml,100ml/次,飯后30分鐘口服,早晚各1次。共治療2周。
2.2 對照組: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局部用藥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口服液:2~5歲兒童口服每次2.5ml,每日3次;6~12歲兒童口服每次5ml,每日3次;13~14歲兒童口服每次10ml,每日2~3次。共治療2周。
3.1 療效標準:參考《兒童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建議》[1]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經(jīng)治療2周后無鼻塞、無流涕、無咳嗽、無頭痛,局部檢查:鼻腔通暢,鼻道干凈,鼻甲無腫脹,咽后壁無膿涕附著。有效:鼻塞改善明顯,少許鼻塞、流涕,偶有咳嗽,頭痛緩解,局部檢查:鼻腔通暢好轉明顯,鼻甲仍有腫脹,咽后壁分泌物仍有少許附著,其他相關癥狀明顯好轉。無效:鼻塞、流涕、咳嗽及其他相關癥狀未見改善,或病情加重。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癥狀總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總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癥狀總積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2.72±0.56*#4.17±0.65*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30 30治療前8.35±1.68 8.43±1.45
兒童慢性鼻竇炎屬于中醫(yī)學“鼻淵”范疇,又可稱為“腦漏”“腦瀉”“腦崩”等病名。兒童慢性鼻竇炎局部表現(xiàn)在鼻,全身辨證虛證表現(xiàn)在肺脾,肺氣虛寒,脾氣虛弱,肺脾氣虛為本,水濕停滯為標[3]。對于肺氣虛寒型兒童鼻竇炎患者,治療以溫肺固表、散寒通竅為主,使用溫肺固衛(wèi)湯加減。方中生黃芪、麩炒白術、荊芥、防風、白芷、細辛、太子參溫肺益氣固表、疏風散寒;蒼耳子、辛夷祛風通竅;蟬衣祛風止癢;廣藿香、石菖蒲芳香行氣;桑白皮、茯苓、炒黃芩利水消腫、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補肺氣、益氣固衛(wèi)、祛濕通竅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