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貴
亞里士多德說:“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迸喔庾x:假設一個人因為天生心理隱秘對社會憎恨嫌棄而孤獨,則屬野獸性質;如若一個人出于追求生命崇高和改造社會心理而孤獨,便是神靈性質。
就生物屬性審視,人活而孤獨不是應然狀態(tài),而是本然狀態(tài)。李銀河洞見:“孤獨是人本真的狀態(tài),是人終極的狀態(tài)。”就精神層面觀照,孤獨也是特立獨行者本然狀態(tài)。帕斯卡爾揭示:只有思想,才能令人真正偉大;人之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帕氏所謂思想,自然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作為一種生存狀態(tài),孤獨之所以值得享用,庶幾緣于:享用孤獨等于享用美好,它能讓人獨處面對廣袤宇宙和美好人生,感悟造化神奇和造物之美;享用孤獨等于享用快樂,“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毕碛霉陋毜扔谙碛米杂?,只有孤獨狀態(tài)才是真正自由狀態(tài),才有望抵達裴多菲《自由與愛情》所吟境界。
有人問亞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的不同是什么?”他回答:“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贝苏Z與其老師蘇格拉底教誨不謀而合:“壞人活著是為了吃與喝,而好人卻是為了活著才吃與喝?!逼接勾直烧吡魇馔就瑲w,皆因愚蠢沖動和動物欲望驅使,在名利場“裸奔”一生而空空如也撒手人寰。圣賢也是人,雖然“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也必須“吃飯才能活著”。作為不隨流俗的孤獨者,他們選擇離經叛道驚世駭俗超然活法,是因為具備自食其力獨立生存的謀生長技。舉凡出類拔萃者,通常都是不合群的孤獨者,他們之所以選擇并樂享離群索居踽踽獨行,是因為靈魂干凈人格獨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能辨識是非善惡美丑。由是,作為生命恩賜的福利,孤獨并非人人皆配享用。
享用孤獨,就意味著要面對孤立。孤獨,可能意味著眾叛親離孤立無助,也可能意味著煢煢孑立不合群,還可能受到刻意排斥被孤立。叔本華說:“讀者大眾的愚蠢和反常往往超出想象,因為他們總是將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保存下來的出類拔萃的、鳳毛麟角的思想放著不讀,卻一門心思地去讀那些庸俗不堪的劣質有毒之書?!逼潢U明事實是:那些有思想的人必然面臨社會大眾對其排斥——思想者的志業(yè),天生便是不合群被邊緣化?!芭e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惫陋氄呒热荒懜疫x擇孤獨,則其一定內蘊“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底氣,外彰超然獨立卓爾不群功力。然而,幾乎所有偉大的思想者,都罹遭過社會偏見和不公待遇。不無諷刺的是,在歷史長河中,被污名“偏執(zhí)”“不正常”“神經病”的思想者,往往是當世的清醒者、時弊的反思者和進步的推動者。生活乏味得令詩人們嗤之以鼻,卻開創(chuàng)幾乎所有現(xiàn)代哲學流派的康德是;目光如炬對歷史現(xiàn)實診斷切中肯綮洞若觀火,令“正人君子”如芒在背的“大先生”魯迅是……事實上,正是得益這些“不合群”者用其孤獨“群雕”,人類社會才有了正向演進的導航;反過來,有思想洪荒之力的巨人才配享孤獨,因為配享孤獨而無懼孤立。
吊詭尷尬的是,現(xiàn)下不時有特立獨行具個性主見者“榮獲”群體差評:“那個人不合群,性格太孤僻了。”繼而有人人云亦云視之“異類”而敬而遠之。殊不知,這些少數(shù)“異類”孤獨地站著,或許正是為了印證喚醒多數(shù)沉睡躺平者。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用學理分析昭示人們:為什么偏偏不合群的人,才能保持獨立個性、清醒頭腦和足夠理性,啟蒙人們對群體盲目行為進行反思,從而回歸清醒頭腦和理智行為,做一個不隨波逐流擁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蛟S,讀者掩卷方能徹悟:原本眾口鑠金的不少“不合群”者,既非“孤僻”也非“異類”,而是大智若愚使其與眾不同,從而幸免被裹挾同化為烏合之眾。
王爾德開示:“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議論更糟糕了,那就是沒有人議論你?!比f幸的是,正是一群被議論甚或被詛咒“神經病”的孤獨乃至被孤立者,承負著社會的良心,托舉著世界的斷面,為人類的安危挺身避險。魯迅先生警告:“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闭嬲龔姶笳邿o需仰人鼻息,占據(jù)金字塔頂端者從來孤傲;孤獨和被孤立的思想者,從來無需別人同行同情,更無懼被孤立被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