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月?李桂春
摘要:《紅樓夢》一書中詩詞眾多,這些詩詞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其中影響最大的英譯本之一是楊憲益夫婦翻譯的《紅樓夢》—— 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本文通過對楊譯本中的詩詞翻譯進行個例分析,探索譯者如何克服文化差異,將中國傳統(tǒng)詩詞翻譯為英文,以及譯者在翻譯中使用的翻譯策略,從而對《紅樓夢》中的詩詞翻譯進行更加深刻的解讀。
主題詞:紅樓夢;詩詞翻譯
《紅樓夢》[1]又名《石頭記》,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其中的兩百余篇古典詩詞曲賦不僅濃縮了中國古典文化,還起到提示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暗示人物命運變化、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等作用,成為小說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紅樓夢》中對詩詞的翻譯在其英譯全文本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該書最好的外文譯本之一是楊憲益夫婦翻譯的《紅樓夢》譯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2]在《紅樓夢》的詩詞翻譯中,楊憲益采用的翻譯策略偏向于異化策略。這種翻譯策略的統(tǒng)一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全譯本的四個方面:詞匯、句法、文體和文化層面。楊譯本在詞匯和文化層面上,更多地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以歸化作為補充。[3]楊憲益對翻譯策略的采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不同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譯者的立場密切相關。楊譯本完成于文革即將結束前,這就決定了該譯本必須擔負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讓世界認識中國,就必須保留原文特色,這是楊譯本的翻譯原則。因此,從傳播中華文化的角度來看,《紅樓夢》中豐富的思想內涵需要通過準確的詩詞翻譯來傳遞。
一、楊譯本《紅樓夢》中詩詞翻譯的個例分析
古典詩詞作品的翻譯及其隱喻現(xiàn)象是翻譯研究的重點內容。在《紅樓夢》中,有很多具有隱含意義的詩詞,詩詞的隱喻與整個作品的主題相關。由于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語言差異,國外受眾很難把握對《紅樓夢》中詩詞作品的正確理解,尤其是那些具有隱含意義的詩詞,更是難以理解。[4]因此,譯者需要善于運用英語本身的語法特征,以及獨特的文化差異,把詩詞中涉及的隱喻問題處理好,從而讓國外受眾容易接受和理解,從譯者的角度來說,這正是翻譯的使命,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難點。
為了更準確地分析《紅樓夢》中的詩詞存在的隱喻現(xiàn)象,我們以《紅樓夢》中關于賈探春身世的《分骨肉》為例(節(jié)選)。
例1:恐哭損殘年。
楊譯:But afraid to distress fear that their declining years with tears.
在這首詩作中,“恐哭損殘年”的意思是唯恐我的哭泣讓年邁的親人太傷心。作者通過這句詩作來暗示探春與父母分別后各自即將遇到的悲慘生活。中文詩句中未表示人稱詞語,在楊譯本中對探春和其父母分別時使用了不同的人稱,對探春使用了第三人稱,從隱喻的層面分析,通過把隱藏的主語以第三人稱顯示,讓國外的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隱含意義。楊又運用從句,即主句采用第三人稱的形式,從句采用第一人稱,通過人稱詞把這首詩詞中的隱含內容,傳達給國外受眾。雖然這會給受眾一種模糊感,但正是這種人稱的模糊性,才使這首詩作在小說中把小說作者曹雪芹和小說人物賈探春的身世、經歷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從語言的層面講,譯文中“declining”這個詞語含有“下降”之意,該詞語不僅表達了殘年所包含的意義,而且更加準確地傳達了詩詞中的隱喻思想。從意境方面來看,“declining”暗示了探春與父母分開后各自生活的困境。“由于意境在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的重要作用,怎樣在詩詞翻譯中傳遞它就成為一個重要議題?!盵5]8從意境層面來剖析隱喻的意義,可見楊譯本的準確性以及真實性,其譯文也達到了不可超越的境界。
從認知角度來看,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是語言交際,注重的兩個方面是交際和認知,關聯(lián)理論所體現(xiàn)的功能是用來解釋人類的認知和交際的規(guī)律。在下面這個例子中,體現(xiàn)了詩詞的關聯(lián)理論,用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明確的意義和思想,以一種巧妙的方式來表達含蓄的意義。下面這首詩節(jié)選自《紅樓夢》中《菊夢》。
例2: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瀟湘妃子
楊譯:No need to envy Zhuang Zhou his butterfly dream;
Recalling old friends, let me seek out Tao Yuanming.
The Queen of Bamboos
此處“莊生蝶”譯為Zhuang Zhou his butterfly dream,譯出了莊周的全名,也就譯出了這個典故的故事,莊周夢見了蝴蝶。中國古代偉大詩人陶淵明的字是陶令盟,所以在此處,楊把陶令盟翻譯為 Tao Yuanming,即陶淵明,這種翻譯方法能夠讓讀者明白這兩個名字是同一人。楊在翻譯時,注重運用關聯(lián)理論,不僅讓讀者能夠輕松理解原文,而且達到了譯者想要追求的語境。
“關聯(lián)理論翻譯的實質就是要保持原文的最佳關聯(lián)性。人類交際期待最佳的關聯(lián),受體方的期待表現(xiàn)在理解話語時付出努力,能得到最佳的語境效果。”[6]楊在此處,把瀟湘妃子譯為“The Queen of Bamboos”,以竹子來代替瀟湘,更能體現(xiàn)關聯(lián)理論,因為林黛玉的住處周圍有很多的竹子,所以把她比喻為竹子,讀者才更加能體會原文有關黛玉所表達的關聯(lián)信息。
文學翻譯強調真實,同時“真實”也是寫作的基本和前提,如果一篇文章缺乏真實性,那么也就沒有了意義。真實包含許多因素,比如故事細節(jié)的真實性,藝術氣息的真實性,傳達信息的真實性等等。[7]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作的詩詞大都體現(xiàn)了她的人物性格,即含蓄。所以在翻譯時,要想準確且真實地向國外受眾傳達她所表達的情感,是很有難度的一件事,下面我們以這首詩的節(jié)選來分析。
例3:一代傾城逐浪花
楊譯:Gone with the foam the beauty who felled cities.
“一代傾城逐浪花”,意思是一代絕色美人最終如浪花般消失了。楊譯為“Gone with the foam the beauty who felled cities”。詩的作者在這里并沒有直接敘述西施跳水自殺的典故,而是用隱晦的詞語“逐浪花”來含蓄地表達詩中蘊含的凄美之情。因此,在楊譯本中,也保留了這份含蓄的真實性,以“Gone with the foam”進行描述,給人一種真實的美感。這里體現(xiàn)的細節(jié)是把人物的特征翻譯出來,抒發(fā)了黛玉極度傷感的情緒。在一些古詩詞中,“傾城”是絕色美女的代稱,楊譯為“the beauty who felled cities”,明確表明了西施的美,真正地體現(xiàn)了原文細節(jié)的真實性。
“意境”是意象與情感或情趣相交融而產生的一種氛圍?!霸娫~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xiàn)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盵5]9意境是與意象緊密相連的,所不同的是,意象是個體,而意境是意象的總和。下面以這首詞為例。
例4:唐多令
粉墮百花洲,
香殘燕子樓。
一團團、逐對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繾綣,
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
韶華竟白頭。
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
憑爾去,忍淹留!
楊譯:? ? ? ?Tangduoling
Pink petals fall in Hundred Flowers Islet.
By Swallow Tower their fragrance slowly fades;
Catkins following in clusters float off like ill- fated maids;
Vain their close attachment and beauty.
The willow too knows what it is to yearn;
In early prime her head turns white,
She laments her life but has no one to whom to turn.
The spring breeze to whom she is wedded no pity will show,
Leaving it to chance whether to stay or go.
在這首詞中,使用的詞語多雙關,明顯有借柳絮隱說人事的用意。黛玉用了墮、殘、空、漂泊、命薄等表達極度哀傷、消極的字句來描摹自己當時的心境,哭訴自己不幸的身世,她把自己比作百花洲上的柳絮,如蒙蒙細雨四處零落,一團團的白絨、互相追趕著結隊成球,而自己正值年輕,卻每天愁容不展,沒有穩(wěn)定的居所,可嘆這一生,無人收留,連春風也無暇顧及我,只能走走停停。整首詞不但寄寓著黛玉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悲切哀嘆,也蘊含著預感到愛情理想行將破滅而發(fā)自內心的悲憤呼聲。因此,在翻譯時,就需要注重原文的用詞特點和意境,可以看出,楊的譯文用詞比較能體現(xiàn)原文的初衷,如“l(fā)ament,yearn,ill-fated,fall,vain”等,都能夠與原文所對應。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楊在此處翻譯的一個特點,這幾句譯文中譯者多次使用以“ f ”開頭的詞語,比如fall,fade,float off,fragrance,following,ill- fated等,這些詞語的意思都表示了與原文相對應的意境,從詩的美學功能來看,這些詞語的使用屬于形美,但是同時又是意境美的一種表現(xiàn),或者說形美和意境美彼此相互契合。[8]在譯文中,連用相同特點的詞語,整齊的語式排列,使譯文上下具有層層遞進的效果,不僅抒發(fā)了作者真實的情感,也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詞中所蘊含的意境之美。
二、結語
本文對楊憲益夫婦翻譯的紅樓夢進行了探討,淺析了楊譯本中的詩詞翻譯。主要集中于詩詞中隱含內容的翻譯,具有深層次文化內涵的詩詞翻譯,如何保持詩詞翻譯的真實性以及如何準確地對詩詞的意境進行翻譯等方面。通過以上分析,對《紅樓夢》中的詩詞翻譯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讀。楊憲益夫婦在翻譯時使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同時也采用了關聯(lián)理論和意譯等翻譯方法,以地道的英文翻譯有效地避免了中西文化差異,讓國外的受眾能夠理解《紅樓夢》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涵,更好地展現(xiàn)中國古典詩詞的內在含義,更好地傳遞中華文化特色。
作者簡介:王月月(1996—),女,漢族,河南商丘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Yang Xianyi & Glady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任生名.楊憲益的文學翻譯思想散記[J].中國翻譯,1993(4).
〔4〕劉士聰.紅樓譯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5〕劉嘉娟.論中國古典詩詞翻譯中意境的傳遞——紅樓夢詩詞英譯解析[J].大家,2010(02):8-9.
〔6〕孟建剛.關聯(lián)性·翻譯標準·翻譯解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8):25-27.
〔7〕吳世儒.試析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紅樓夢》中的幾首詩[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1):85.
〔8〕程永生.意美、音美和形美——許淵沖詩詞翻譯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14,1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