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盛(天津市雙環(huán)邨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天津 300000)
PFP的發(fā)病與嗜神經(jīng)病毒感染有著一定關系,其中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屬于最為常見的一個病因。PFP屬于臨床較為常見、多發(fā)的一種疾病類型,患者發(fā)病后不僅會出現(xiàn)一側面部表情肌不完全或者是完全癱瘓,同時也可能會導致額紋、鼻唇溝變淺或者是消失,大多數(shù)患者均會出現(xiàn)口眼?斜的表現(xiàn)[1]。PFP這一疾病可以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且不存在明顯性別上的差異,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后可能會通過足夠的休息而自愈,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會遺留相關后遺癥,不僅帶來面部上的不良表現(xiàn),同時也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需要給予患者及時、有效治療。從中醫(yī)角度分析后發(fā)現(xiàn)PFP這一疾病主要因為外感風寒所致,外邪侵襲面部經(jīng)絡會導致經(jīng)絡阻滯和經(jīng)脈失去濡養(yǎng),進而導致疾病出現(xiàn),在為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從中醫(yī)的角度開展更加高效和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本次實驗研究對象納入時間起始于2020年6月,截止于2021年6月,選取符合本次實驗研究納入標準的PFP患者94例,研究在為PFP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牽正散加玉屏風散加減聯(lián)合電針灸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總結與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研究對象納入時間起始于2020年6月,截止于2021年6月,選取符合本次實驗研究納入標準的PFP患者94例,根據(jù)患者治療意愿與方式不同對患者分組,其中47例患者作為實驗組,另外47例患者作為對比組。實驗組中男患者例數(shù)為25例,女患者例數(shù)為22例,患者年齡最高、最低的分別為60歲、18歲,平均(48.56±3.26)歲,病程最長、最短的分別為4天、1天,平均(2.13±0.64)天;對比組中男患者例數(shù)為24例,女患者例數(shù)為23例,患者年齡最高、最低的分別為58歲、18歲,平均(49.21±3.14)歲,病程最長、最短的分別為3天、1天,平均(2.02±0.29)天,對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后可知兩組患者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次實驗研究,并由其進行全程監(jiān)督。
納入標準:①符合《針灸學》中PFP的相關診斷標準,起病突然,有受寒史或者是一側面頰、耳內、耳后完骨疼痛;一側面部板滯、麻木、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無法做閉眼、鼓腮、漏齒等動作。②治療配合度、依從性較佳且可以按照要求隨訪的患者。③自愿參與本次試驗研究并簽署科室自制的“試驗研究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中樞性面癱的患者;②因為永久性面神經(jīng)損害遺留或者是腫瘤因素所導致的PFP;③合并存在心臟病、高血壓、精神病、認知障礙以及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患者;④處于哺乳或者是妊娠期的患者;⑤治療依從性、配合度差,無法按照要求隨診或者是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要做好防風操作,通過口罩、眼罩的佩戴來避免吹風情況出現(xiàn),同時也要避免感染,禁止進食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要清淡并以少量多次為基本進餐原則,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熬夜等情況出現(xiàn),在此基礎上兩組患者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2.1 對比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電針灸,其選擇的針刺穴位包括患側的地倉、頰車、攢竹、魚腰、瞳子髎、陽白、承泣、顴髎、風池、翳風、列缺、合谷,頻率設定為50Hz,選擇疏密波治療20分鐘。通電針穴位組合為地倉頰車、攢竹瞳子髎、陽白魚腰、風池翳風、列缺合谷。一周治療5次,連續(xù)治療10次為一個療程。
1.2.2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聯(lián)合運用牽正散加玉屏風散加減+電針灸,其中電針灸所選擇的穴位、頻率設定、治療波選擇、治療時間、通電針穴位組合等均與對比組患者相同。牽正散加玉屏風散加減治療過程中所包括的藥物與具體用藥劑量如下:白附子、僵蠶、全蝎各10g,白芷、羌活各15g,細辛3g,荊芥、防風、黃芪以及白術各20g,每日一劑,用水煎煮之后分為2份分別于早、晚服用,連續(xù)治療20天為一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本次實驗研究中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的觀察與評價指標分別為治療有效率、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指數(shù)、面神經(jīng)功能以及治療前、治療后5天、10天、20天面部癥狀積分。
療效判定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中關于面神經(jīng)炎的療效標準[2]進行,分為痊愈、有效、改善、無效四個維度,其中痊愈標準為:相關臨床癥狀與體征在治療完成后均完全消失,與治療前相比面部肌肉功能恢復正常,左右表情肌在運動時呈現(xiàn)兩側對稱狀態(tài);有效標準為:相關臨床癥狀與體征在治療完成后均基本消失,在平靜狀態(tài)下外觀呈現(xiàn)左右對稱,但是在微笑時會出現(xiàn)輕微口角?斜,患側進行鼓腮、皺眉等活動時狀態(tài)稍差;改善標準為:相關臨床癥狀與體征在治療完成后均有所改善,但是并未達到有效標準;無效標準為:相關臨床癥狀與體征在治療完成后均無明顯變化。
面部殘疾指數(shù)從軀體功能與社會功能兩個角度進行評價[3],軀體功能的評價包括吃東西時含住、移動或者是將食物固定于一側頰內的困難程度,用杯子喝飲料時的困難程度,講話時特殊發(fā)音的困難程度,有一側眼睛流淚過多或發(fā)音的程度以及刷牙、漱口的困難程度等5個問題,根據(jù)答案不同評分在0-5分之間,總分的計算方法為5個問題得分減10分后乘2.5,最高分為37.5分,評分越高表示疾病對軀體功能影響越小。社會功能包括感覺平靜、與周圍人隔絕、對周圍人發(fā)脾氣的時間長短以及夜間多次醒來的頻繁程度和因為面部問題而放棄外出、參加聚會次數(shù),根據(jù)答案不同評分在1-6分之間,總分計算方法為5個問題得分減10分后乘2,最高分為40分,評分越高表示疾病對患者社會功能影響越小。
面神經(jīng)功能借助House-Brackmann十項計分量表[4]進行評價,其中十項評分的內容分別為皺額、鼻前庭活動、眼裂、鼻唇溝、閉眼、鼓腮、示齒口角斜、吹氣力以及聽覺、舌前2/3感覺以及耳后疼痛,正常為1分、輕度異常為2分、中度異常為3分、重度異常為4分,總分最高分為40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恢復越理想。
面部癥狀積分的評價由未參與本次實驗研究的專業(yè)醫(yī)生進行評價,包括額紋深淺、口眼斜、眼裂大小、鼻唇溝變淺、食留殘渣、流淚、味覺與聽覺障礙、鼓腮漏氣和眼輪匝肌反射等評價內容,根據(jù)其癥狀嚴重程度分別評價為0-3分,總分介于0-30分之間,評分越低表示患者面部癥狀恢復更加理想[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收集本次實驗研究中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將其錄入至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中實現(xiàn)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和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和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數(shù)據(jù)結果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1 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7.9%與85.1%,與對比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2.2 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面部殘疾指數(shù)、面神經(jīng)功能后可知,治療前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與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面部殘疾指數(shù)、面神經(jīng)功能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面部殘疾指數(shù)、面神經(jīng)功能比較(±s,分)
組別(n=47)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面部神經(jīng)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16.23±2.14 29.36±1.98 15.21±1.99 27.89±2.14 14.69±3.21 3.51±1.42對比組 16.35±2.09 23.69±2.13 15.31±2.03 22.05±2.04 14.96±3.18 8.26±1.56 t 1.895 4.303 1.397 2.365 1.761 2.228 P 0.087 0.031 0.106 0.041 0.092 0.039
2.3 治療前兩組患者面部癥狀積分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5天、10天、20天實驗組患者面部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面部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面部癥狀積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5天 治療后10天 治療后20天實驗組 47 24.45±2.23 15.23±2.16 11.63±1.87 5.64±1.25對比組 47 24.36±2.17 18.53±2.36 14.69±2.06 10.21±1.32 t 1.886 2.776 2.201 1.179 P 0.131 0.043 0.044 0.026
PFP這一疾病在中醫(yī)上屬于“口僻”、“渦僻”以及“口眼?斜”等相關疾病范疇,其基本發(fā)病機制就是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脈絡空虛以及風邪乘虛而入,在為患者實施治療過程中應該以解經(jīng)通絡、祛風化痰以及調和氣血為基本原則。而在中醫(yī)歷史上治療PFP這一疾病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針刺、艾灸、中藥外用以及內服等,均可以獲得一定治療效果,因此為了患者更好的治療與康復,就應該分析更優(yōu)的臨床治療方案[6]。
在運用中醫(yī)治療PFP過程中針灸獲得一定肯定,其屬于中醫(yī)治療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手段,而電針灸屬于針灸的方式之一,運用其為PFP患者治療可以改善血脈瘀阻情況,達到溫散寒濕、充足氣血以及榮潤靜脈和促進經(jīng)絡通暢的目的,有助于局部血腫消除以及周圍性神經(jīng)損傷修復與再生,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是在醫(yī)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越來越重視聯(lián)合治療,認為單一治療方法的應用并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治療目的,需要通過聯(lián)合方案的應用以達到協(xié)同治療效果,促進治療效果的有效提升[7]。在這樣的情況下為PFP患者治療時就需要在電針灸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法,而中藥內服也是中醫(yī)較為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在為PFP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在電針灸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這一治療方法可以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其中牽正散加玉屏風散加減方劑的應用可促進患者癥狀改善以及病情恢復,與單純電針灸治療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也就是說,對PFP患者采用中藥內服聯(lián)合電針灸是一種效果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而牽正散加玉屏風散加減是一種首選中藥方劑[8]。本次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與對比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較高,P<0.0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外用電針灸與內服中藥聯(lián)合應用可以達到協(xié)同治療作用,實現(xiàn)了標本兼治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PFP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9]?!敖y(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面部殘疾指數(shù)、面神經(jīng)功能后可知,治療前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與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相關癥狀、面神經(jīng)功能是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的,兩組患者之間這些指標均有著很好的可比性,而聯(lián)合應用牽正散加玉屏風散加減+電針灸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相關癥狀、體征與表現(xiàn),獲得更加顯著的臨床療效?!爸委熐皟山M患者面部癥狀積分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5天、10天、20天實驗組患者面部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這一結果表明聯(lián)合電針灸與牽正散加玉屏風散加減的應用可以更有效緩解患者多項面部癥狀,在改善預后、避免患者心理壓力與不良情緒產(chǎn)生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孟維葉[10]的相關實驗研究將60例PFP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給予中藥結合針灸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與治療有效率均與對照組患者存在顯著差異,與本次實驗研究的結果存在一定一致性,雖然上述實驗研究中觀察組所應用的治療方法為中藥結合針灸,其中中藥方可能與本研究不同,但是基本治療原理、機制大體相同,同時電針灸屬于針灸的一種,二者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其實驗研究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在為PFP患者治療過程中,中藥聯(lián)合針灸有顯著效果,也輔助證明了本次實驗研究結論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對于PFP患者來說聯(lián)合運用牽正散加玉屏風散加減+電針灸是一種相對較為理想的臨床治療方案,不僅提高了患者面部神經(jīng)功能,同時也改善了患者面部癥狀積分與面部殘疾指數(shù),獲得相對較為理想和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可以予以進一步臨床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