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慶,李彩虹
(青島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海關是依據(jù)本國(或地區(qū))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行使進出口監(jiān)督管理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素來被稱為國家的大門,它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主權。各國因政治制度、經(jīng)濟狀況不同,海關職責也不完全相同,即使同一國家,各個歷史時期海關職責也有變化。但其基本職責是相同的,即保障貨物物品合法進出境、征收關稅或其他稅費、查緝走私。近代青島被德國強行占領后,清政府被迫于1899年5月23日與德國簽訂《膠州新關試行章程》,并對膠海關的運營管理作出了詳細規(guī)定,至此膠海關成為中國政府設置在外國租界地的第一個海關。根據(jù)德國總督與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在青島達成的協(xié)議,膠海關于1899年7月1日正式對外辦公。
目前學術界對膠海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膠海關的設立、關稅制度及其歷史作用上[1-4]。在近代中國,走私這一社會現(xiàn)象背后隱藏著復雜的政治背景和歷史因素。膠州地區(qū)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一度成為走私比較集中的地區(qū),走私的泛濫必然導致反走私活動的深化。學界關于膠海關走私與緝私活動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5-7],雖對1899—1912年的走私活動有所提及,但其研究對象主體是華商,研究內容以走私活動為主,對膠海關緝私活動鮮有提及。本文擬對膠海關稽查走私活動及其處理措施進行探究,進而通過膠海關對待走私活動的種種表現(xiàn)揭示德帝國主義對膠州人民的殖民統(tǒng)治和經(jīng)濟掠奪。
海關的緝私活動因走私而起,研究海關緝私活動有必要先對走私活動進行分析,通過研究走私主體、走私地點、走私形式、走私貨品等因素,探究海關緝私活動的特點和效能。
膠海關罰款案由清折檔案顯示,1899—1912年被緝拿的走私群體中以華人居多。這里提到的華人包括專門從事貿易活動的華商機構,以及從事個體經(jīng)營的一般華客和開展民船運營的民船船主。數(shù)據(jù)顯示,1899—1912年的全部466起罰款案件中,以華商、華客、民船船主為主體的合計458起,占走私案件的98%以上(見表1)。
表1 1899—1912年膠海關走私主體及其走私案件數(shù)量
膠海關規(guī)定,民船上的走私活動其責任人為民船船主,這里的民船船主和華商在海關體系中指代民間的商貿組織。在共同面對外來勢力威脅時,膠州商人們摒棄了個體間的私利算計并嘗試通過團隊的協(xié)同互動進行走私。在膠海關記錄的緝私案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同華客在同一時間相同地點發(fā)生同種貨物的走私活動。如《膠海關檔案史料選編?清折卷(一)》第163結罰款案由清折記載的第22案、第23案,不同華客在同日于溝塔埠分卡邊界發(fā)生外國棉紗走私案件;再如第169結罰款案由清折第124案和第125案,記錄了不同華客在同一天于女姑分口走私雜貨。
這一時期的走私地點以1906年為界,呈現(xiàn)完全不同的走私路徑。1906年之前的走私地點以內陸關卡邊界通關口岸為主;1906年《會訂青島設關征稅修改辦法》實施后,大規(guī)模的走私活動開始轉移到洋船上。
1.通關口岸
“膠海關設立后,青島地區(qū)諸海口原屬東海關所轄租借地內的塔埠頭、金家口、青島口常關分關及紅石崖、靈山衛(wèi)、大港、女姑口、滄口、登窯、溝塔埠、沙子口、薛家島等常關分卡或代辦處先后歸膠海關管轄?!盵8]101899—1906年膠海關稽查的非法案件中,案發(fā)地點多是關口及關口邊界,且遍布膠海關所轄的各個關口邊界通關口岸。
2.運輸工具
1898年德國強行租借青島港不久,為了向世界展示其繁榮殖民地的信心和炫耀國力,即宣布開放青島港為自由貿易港,允許各國輪船駛入青島港,與其進行貿易往來。1900年各國在青島的航運勢力對比數(shù)據(jù)顯示,這一年各國輪船進出青島港共有404艘次,其中德國輪船294艘次,英國輪船69艘次,日本輪船則僅有17艘次[9]。顯而易見,青島港超過一半的輪船是德國輪船。大批外船的駛入在將數(shù)量巨大的國外物資帶到青島,并通過青島傾銷到中國各地的同時,極大地刺激了青島的輪船貿易,輪船走私相應猖獗起來。1905年中德簽訂《會訂青島設關征稅修改辦法》,其中規(guī)定只對華船進行設卡稽查,“除稽查往來華式船只各卡以外,自毋庸設立關卡。至嗣后應否設立之處,暫行緩議”[10]16。這一修改辦法實施以后,各國駛入膠州的船只和噸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在青島航運業(yè)得到發(fā)展的同時,走私活動也有了新的路徑選擇。為了獲得與洋商同樣平等便利的權益,華商試圖借道洋船實現(xiàn)商品的進出境,紛紛選擇洋船運輸,走私地點由內陸邊界關口轉移到各國洋船上。1906—1911年膠海關稽查的走私案件中80%以上的走私地點為外籍船只,且以德籍船只居多。
從一個地區(qū)走私貨品的屬性大致可以判斷這一時期此地區(qū)的貿易情況。設在德國租借地的膠海關不僅成為德國侵略勢力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的重要窗口,也打開了德國掠奪中國資源、原料及農(nóng)產(chǎn)品的大門。
1.進口走私貨品
根據(jù)《會訂青島設關征稅辦法》,凡是由海路運進青島的貨物,均不征完進口稅餉。若由膠州界內復運赴中國內地,青島海關需要照約征收進口關稅;而由中國通商口岸運進青島的中國土貨,若過界復運往內地,須按條約稅則,在青島完稅納餉[11]。據(jù)此,這一時期膠州地區(qū)的進口貨物由來源地不同可劃分為兩類:一是直接由國外進口的貨物,二是由中國內地運抵租界地的貨物。膠海關處理的進口走私貨物也據(jù)此分為兩大類:中國外進口走私貨物,以軍火和紡織品為多,主要有東洋棉紗、美國粗布、意大利色布、印度棉紗等,其次是燃料、東洋煤油、自來火、土藥及日用雜物等;內地轉口貨物,被海關緝私到的貨品以農(nóng)產(chǎn)品為主,主要有黃豆、棉花、蘋果、生梨等。
2.出口走私貨品
按海關通關稅則規(guī)定,來自內陸的貨物和土產(chǎn)品在裝船前,必須經(jīng)過青島海關查驗,并按稅則繳納出口稅。膠海關管轄范圍內出口貨物以山東省內的土貨為主,其中山東繭綢、山羊皮、山楂、白菜、花生油、牛油、牛骨、草辮、牛皮、黑棗、核桃、黃絲、草帽辮、豬鬃等為主要走私物品。從大量走私的出口貨物種類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由青島口直接出口或轉口出口的貨物涉及農(nóng)產(chǎn)品、畜產(chǎn)品及手工制品等。1906年新的關稅修訂辦法實施后,青島的出口貿易得到迅速發(fā)展,草辮、花生、植物油、蠶絲、豬鬃、棉花等過去向來依賴別處港口出口的商品,青島開始作為這些商品出口的窗口大量輸出[10]106。
這一時期關稅名目眾多,除了進出口正稅,還有子口稅、厘稅、船鈔、復進口稅、出口半稅等等。華商華客為了擺脫層層稅費壓榨,想盡一切辦法將貨物私運內地。膠海關成立之初的走私活動中,以未領準單私運貨物為由遭到海關緝查的罰款案件最多。按海關規(guī)定,“船只除民船停泊平常之處不計外,其余各船先應將艙口單呈驗海關,方準預備卸貨。該船如停泊在劃定無稅之區(qū)地以外者,猶應稟請海關發(fā)放準單,方可卸貨”[12]384。大量私卸私運案件的發(fā)生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膠州地區(qū)乃至山東地區(qū)商人對海關進出口業(yè)務流程的無知。
隨著進出口貿易數(shù)量的遞增,膠州界的走私活動由最初的簡單藏匿和粗暴逃避報關付稅,逐漸演化成技術型避稅走私。客商開始采取私改準單、挪用艙口單、瞞報漏報、低報貨值等形式進行走私。走私形式的變化真實反映了華人華商在不公平課稅制度下的艱難生存困境。
中國近代的海關,是在各國洋員管理之下的機構,外國人把它看作是由洋員統(tǒng)治的“國際性”的組織[13]33。這是中國近代海關一個最大特點,這個特點折射到膠海關的緝私活動上,則表現(xiàn)為緝私措施的肆意行事和執(zhí)法力度輕重不均。
私貨處理完全由膠海關辦理。經(jīng)膠海關沒收充公私貨依照總稅務司的通令,準許貨主照膠海關估價完稅后贖回,不愿贖回的則由膠海關處理拍賣。沒收的違禁品、專營和專賣貨物,膠海關同有關部門聯(lián)系專門處理。查獲沒收的軍火交由政府機關處理,緝獲的黃金、白銀、銅圓及外鈔交存指定銀行;緝獲沒收的食鹽移送鹽務及專賣部門;查獲的鴉片及有關器具由膠海關監(jiān)督焚毀,余灰投入大海[8]223。德國人把持的膠海關對走私貨物處理具有絕對的自由權,這就為德國人任意處理私貨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凡是德國人認為利于發(fā)展殖民地的貨品,德國人會依勢酌情處理;凡是德國人認為違背其建設模范殖民地需要的,則嚴苛對待。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明確的法規(guī)制度也只是膠海關充當規(guī)范治理殖民地門面的條文,或者說只是用以應對清政府的書面文書而已。
膠海關設立后,對緝獲的走私案件處理做了相應規(guī)定。《青島德境以內征稅辦法章程》第30條規(guī)定:“充公入官、罰繳款項、如有不服者,按照1868年5月31日北京立定會訊章程辦理?!?909年11月訂的《膠海關征收子口稅合同草底》之三規(guī)定:“凡有漏稅、走私及違背海關章程等弊各案,除因無領事由青島大憲特派委員與關員會議后,其余均照同治七年會訊章程之意酌情訂辦?!笔聦嵣?,膠海關在案件處理上存在很大的隨意性。據(jù)膠海關第163結罰款案由清折所記載的第18案查有滄口分口東洋棉紗930斤走私案,被處以“罰繳應完正稅5倍,得關平銀32兩5錢5分”[14]。同一清折中第21案,在溝塔埠分卡邊界查處的另一起私運東洋棉紗310斤的案由中,則“罰繳應完正稅10倍,得關平銀21兩7錢”[14]。由此可見,轄區(qū)內不同關口對待同種私貨的處罰比例并不是完全一樣。同樣以走私東洋棉紗為例,膠海關第174結罰款案由清折中第167案“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再即墨縣南里之大道。查有華客紀光傅,將應稅之東洋棉紗960斤未領準單私運內地,被本關查拿。于十二月二十三日罰充入官,變價得關平銀233兩3錢3分”[15]。顯然,這里查拿的私貨被直接沒收。
在海關緝私行為的時效性上,普通貨物的出口走私案件多數(shù)可于當日或者次日結案,也有部分案件會持續(xù)幾日,但一般不會超過10天(這里討論的是普通案件,違禁品的處理和其他復雜案例不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范圍內),粗略的統(tǒng)計其平均時間為4天。而處理進口走私案件的時間則要長得多,普通貨物的結案時間可以平均到18天。任何的歷史事實都要回歸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去考量。膠海關成立初期,正值列強無恥瓜分中國高潮到來之時,清政府軟弱腐敗無能,社會動蕩,暴亂頻仍,在此種情形下海關的緝私工作實難談及時效,但僅就結案時間的長短來看,還是可以判斷出當時的緝私活動是向著有利于出口貿易方向發(fā)展的。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在華實行領事報關制度的同時,一方面縱容包庇外商大肆走私,另一方面又借口中國海關官員貪污腐敗、納賄放私,圖謀奪取中國海關的行政管理主權。英美法三國領事終于趁1854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江海關行政停頓之機,極力阻撓恢復江海關行政,迫使上海道“聘請”洋人“幫辦”江海關稅務,是為外籍稅務司制度之濫觴[13]5-14。外籍稅務司管理下的新制海關制度建立后即迅速推行到各個口岸,使得近代中國海關變成一個由在華列強掌控行政管理權的特殊機構。這種以外國人治外國人的做法,清政府美其名曰“以夷制夷”,實際上,中國的海關緝私主權在逐漸喪失[16]。
“或者是對資本主義世界新事物的引進,或者是增進對資本主義世界新事物的認識,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都有積極意義的一面?!盵17]膠海關是中國政府設置在外國租界地的第一個海關,是近代中國北方重要的沿海海關。雖為中國政府所設的海關,但根據(jù)中德條約規(guī)定,膠海關稅務司官員必須由德國人擔任,其他職員亦優(yōu)先任用德國人,海關辦公用語為德語。膠海關正式辦公以后,就著手按照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面貌和需要對中國海關進行逐步改造,將西方海關先進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海關緝私制度引進中國。
1.稽查走私活動,成立緝私機構
膠海關的主要職能是對進出口船只及其所載貨物、旅客行李進行監(jiān)督管理,并辦理進出口手續(xù)、征收關稅厘金、查緝走私、編制貿易統(tǒng)計等,同時兼辦郵政、測量航道、管理港航設施等業(yè)務。19世紀末,膠海關建立后遂以租界為限設立很多分卡進行緝私活動,以解決進出口活動中的偷稅漏稅問題。在德國租借地邊界設立陸路和海上緝私機構,日夜巡邏[18]。陸路緝私方面,稽查的罰款案件遍布租借地各分口、各分口邊界、各碼頭及驗貨廠。膠海關對海上走私活動的稽查范圍比較開闊,海上稽查活動對抑制走私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除了常規(guī)的港口、碼頭、入???,還在海面巡航各大輪船、沙船、民船的走私活動。
2.抑制走私,推進關稅制度改革
德國同意設立膠海關的主要目的是“處理好免稅區(qū)與受嚴格關稅壁壘封鎖的中國內地之間的貿易往來”[19]。起初,德國帝國主義效仿香港的管理方法試圖以自由港形式發(fā)展青島:膠州海關征稅以租界為限,凡在租界內銷用的物品,概不征稅。由于免稅區(qū)域過于廣泛,雖然也設了很多分卡進行稽查,但始終不能解決偷稅、漏稅等走私問題[20]。為了避免在租界邊界興建一個花費很大的陸運和海上緝私機構以防止大規(guī)模的走私,德國殖民政府和清朝政府決計試行自由區(qū)域的辦法,實行征稅制度改革,對《設關征稅辦法》進行修改,簽訂《會訂青島設關征稅修改辦法》。關稅改革制度實施以后,由于縮小了免稅范圍,簡化了稽查手續(xù),邊界走私活動大大減少,同時縮短了貨物滯留的時間,確保了合法關稅的征收,改善了青島貿易的環(huán)境,激活了青島租借地和腹地的商業(yè)發(fā)展,為膠海關日后的發(fā)展壯大及貿易額、稅收額超越東海關躍居山東首位奠定了基礎。
3.提高海關意識,規(guī)范貿易活動
在膠海關罰款案由清折檔案中記錄了大量因違反海關章程而被海關緝拿的案件。伴隨德國對青島殖民地的開發(fā)和改造,青島的商人開始接觸到海關章程制度之類的資本主義新事物。膠海關對走私案件的管理和查辦,從另一個層面加強了華人華商對海關規(guī)范流程的認知,提高了貿易往來中華人華商的海關意識,對青島地區(qū)的貿易開放和進出口秩序的建立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
中國近代海關制度的核心是外籍稅務司制度,它的形成和確立既反映了清政府的衰弱和無能,又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武力對中國主權的干預和踐踏。查緝走私雖為膠海關的基本職能和任務,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膠海關大權為外國人把持,或受外國人掣肘,實難完成其職能和任務。
1.為帝國主義殖民侵略提供便利
“在這塊德國領地上成立一個政府的基本原則,是要向本國政府盡量地請求批準獨立自治、自由貿易,并隨著這塊殖民地逐漸發(fā)展,由本國政府有步驟地賦予自治政府的全部權力?!盵10]48德國政府在這塊土地上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實施其殖民統(tǒng)治,這一時期的膠海關只是德國政府在中國進行經(jīng)濟侵略的基地,膠海關的緝私活動自然地也帶著強烈的殖民主義和侵略色彩。在全部由德國人管轄的海關體制下,德國商人、德國船只,甚至是德國以外的非華人、非華商都享受著特殊的通關便利,德、英等國家船只進口非法貨物亦無需經(jīng)非法途徑[8]197。即便這些外國商客因走私貨物被海關查辦,也會因為享有豁免權而從輕處理,甚至不了了之。這種極度不公平的緝私制度直接導致大量違禁物品通過外國人在青島口流入中國,同時中國的文物書畫流失國外。
2.為攫取不當利益而模糊執(zhí)法
1905年膠海關首發(fā)6起銅圓走私案件,此案的查處歷時近3個月,其處理結果為“5成發(fā)還原主、5成罰充入官解交山東巡撫,以5成1/10發(fā)回本關充賞”[21]。當時濟南造幣廠成立,每年鑄造的銅幣數(shù)量只要適合市面流通的需要,商人們就能獲得30%的利潤。鑒于海關處罰力度不足以抵消走私帶來的巨額利潤,此后銅圓走私案件大量持續(xù)發(fā)生,走私地點分布在膠海關轄區(qū)的多個分口,包括塔埠頭分口、靈山衛(wèi)分卡邊界、女姑口、沙子口分口、大鮑島小船塢等,客觀上對華商的走私活動起到了包庇縱容作用。隨著銅圓走私案件的激增,膠海關對案件的處罰結果變成“7成5發(fā)還原主,2成5罰充入官,一半解交山東巡撫,一半送交德署”[22]。此種處理結果清晰地暴露了膠海關借此增加自身財富的居心,同時再一次助長了銅圓走私案的發(fā)生。據(jù)膠海關罰款案由清折檔案記載,1905年10月至1907年1月的清折中所涉案件的80%以上都和銅圓走私有關。直到1907年,為徹底整治貨幣秩序,膠海關采取了最嚴厲的打擊銅圓走私措施,將緝拿商品全部“罰充入官,以一半解交山東巡撫,一半送交德署”[22],至此再無銅圓走私案發(fā)。海關緝私如果不能秉公執(zhí)法嚴格執(zhí)行,勢必造成走私泛濫的局面。以此類案由為例,膠海關在緝私事務上的立場因時因勢而定,在走私案件的處罰標準上任意妄為,可見其功能的本質并不是為了履行海關職能、維護國家稅收和正常公正的貿易環(huán)境。
3.為加深掠奪而排擠民族資本
1898年簽訂的《膠澳租界條約》規(guī)定:“德國所租之地租期未完中國不得治理均歸德國管轄以免兩國爭端。”[23]膠海關作為中國的海關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關稅自主權、行政管理權、關稅保管支配權和海關緝私權。主權國家如果喪失海關的管理權,就會成為外國傾銷商品的市場和原料資源的廉價供應地,從而導致民族工業(yè)以至整個經(jīng)濟在強大外國資本的沖擊下衰落。在外籍稅務司管理下,近代膠州地區(qū)的貿易發(fā)展出現(xiàn)大量洋貨進口、大量土貨出口的現(xiàn)象。膠海關的緝私對象以華人華商為主,洋商洋人走私違禁物品尚不予以稽查,其走私普通貨品自然是暢通無阻,這直接導致大量洋貨可以自由流入膠州地區(qū),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的本土市場,中國民族企業(yè)的產(chǎn)品和傳統(tǒng)手工業(yè)品受到排擠,青島本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受到嚴重沖擊。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進一步擴大,資本主義對中國市場的榨取加深,逐步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
從根本上講,近代中國執(zhí)行外籍稅務司制度下的海關緝私體系,加劇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隨著中國海關管理權的喪失,怯懦的清政府既沒有能力遏制走私活動的泛濫,也完全無法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昂jP實質上是維護和代表外國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機關,總稅務司的地位也只有在維護這種利益的基礎上才能得到鞏固”[13]25。
走私與緝私的矛盾關系下隱藏著這個城市集聚日久的社會問題。表面上華人華商走私、膠海關緝私,背后卻交織著各種力量的對比、斗爭和較量,反映了當時社會諸多的矛盾與沖突。帝國主義殖民掠奪、清政府昏聵無能、民眾力量弱小,疲于生計的民眾試圖用走私行為進行抗爭,卻始終無法擺脫外國殖民者和清廷統(tǒng)治者的雙重剝削。
德國人把持的膠海關表面上是清政府設在殖民地的海關監(jiān)管部門,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帝國主義勢力在膠橫行的工具。首先,作為中國海關的膠海關本應設在中國的邊境內,然而德國帝國主義卻堅持設立在租界地內,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完全控制膠海關及膠州,并以此為跳板把侵略觸角延伸到山東內地。其次,封建勢力同意將膠海關設立在租界地后,帝國主義又進一步進行種種阻撓和刁難。“1898年春,殖民當局提出三項先決條件:一、應揀派德國人為海關稅務司;二、所有該口之各項貨物一律歸該稅務司辦理;三、稅則一律宣照通商稅則無異。否則,只能沿德國租界設立緝私處所。”[8]9凡此種種,清政府均遵章照辦,由此,清政府已經(jīng)完全喪失對膠海關的管理權,兩種勢力的博弈中清政府再次處于明顯的劣勢。再次,1906年1月1日,《會訂青島設關征稅辦法修訂辦法》生效后,中國膠海關每年在租界內的稅收需要按20%的份額作為補償金津貼給德國殖民政府[12]355。帝國主義在公開侵占膠州灣并對其進行殖民統(tǒng)治時,通過各種非外交渠道變相敲詐掠奪中國的財政和稅收。爭奪行政職權的博弈失利已經(jīng)演變成經(jīng)濟領域的低頭折節(jié)。
近代中國綜合國力衰敗落后,外交懦弱無能,德國殖民者對膠澳華人更是輕蔑待之,視之為“低劣”“落后”“欠文明”的種族。德國殖民者對膠澳居民實行一系列具有鮮明種族歧視色彩的統(tǒng)治政策[24],不但采取華洋有別的海關緝私制度和司法審判制度,還對膠澳區(qū)域內的西方人和華人實行分治與隔離,即所謂“分而治之”的做法,其目的完全是為了強化德國的殖民統(tǒng)治,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抗[25]。德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膠澳居民在被動地適應德國殖民當局制定的嚴密法規(guī)的同時,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反抗斗爭。膠海關對華船洋船設卡稽查的區(qū)別對待,直接導致華人華商選擇洋船走私這一特殊社會現(xiàn)象就是中國民眾對殖民地種族歧視政策的反抗。起初華人華商多數(shù)以個體形式從事走私活動,力量單薄。隨著膠澳殖民地的開發(fā),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涌入膠州,華商們開始組織起來以群體的力量共同對抗殖民當局的不平等緝私政策。這期間有大量的走私商品流入青島,繁榮了青島的貿易。德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青島仍然是中國人的社會,以中國商人為代表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在同德國人的接觸和交往過程中表現(xiàn)出靈活多樣的適應性和抵抗能力,以各種方式參與了青島的建設和發(fā)展,促進了青島的城市化進程。
洋船洋商代表著殖民者的利益,其不在緝私范圍內。洋船洋商的背后是帝國主義政治勢力,帝國主義侵略者以貿易的形式向中國傾銷商品,企圖以經(jīng)濟輸出影響殖民地的社會生活,進而深化殖民地統(tǒng)治,達到徹底占領的政治目的?!暗聡P稅同盟不能用駐扎軍艦和幾乎不能用開辟一條直達中國的航線來參加;它只有從事設法引導它的臣民與中國發(fā)生貿易關系?!盵26]外籍稅務司制度下海關履行緝私職能中對華人華商的種種歧視,只是當時青島地區(qū)被殖民壓迫的冰山一角,只是帝國主義深化其殖民統(tǒng)治的前奏。侵略者在海關的諸多特權“合法化”以后,他們便開始貪婪地致力于將這種特權放大擴散,逐漸滲透到政治、軍事、文化、教育、民生等各個領域,進而強化其殖民統(tǒng)治。
膠海關的緝私和華人華商的反緝私,是近代膠州地區(qū)人民對外貿易活動的一個縮影。華人華商在反緝私中的社會行為,不僅僅是為了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更代表了中國民眾在對抗外來侵略時的智慧和意志。膠海關為了實現(xiàn)其繁榮殖民地經(jīng)濟并將其建設成為模范殖民地的目的,對華人洋商的走私活動采取不同的執(zhí)法措施,對有利可圖的走私采取縱容包庇的態(tài)度,這些無疑都暴露了其維護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赤裸野心。雖然膠海關的整個緝私機制在實施過程中給青島地區(qū)的經(jīng)濟和貿易帶來了發(fā)展變化,但這只能是德帝國主義實施侵略和殖民計劃的一個附屬結果。對于德帝國主義來說,將山東引到開發(fā)和提升的道路上“這一宏偉的目標”[27]只是為了獲取自己的利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分析膠海關成立初期中國商人走私和德署海關緝私問題,深度透析外籍稅務司管理體制下海關緝私工作的利與弊,有助于辯證客觀地評估這段歷史。在總結帝國主義現(xiàn)代先進海關制度促進殖民地貿易發(fā)展的同時,更要洞察隱藏其背后的文化滲透和政治野心,正如德國漢學家余凱思所述,“膠澳租借地目標明確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本身并不是目的”,“這樣一個商業(yè)中心可以使德國的國民經(jīng)濟并借此使‘德國所有階層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好處’”[28]。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在主權淪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既無力捍衛(wèi)國家海關權、緝私權,又無力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歷史證明,國家政權與走私、緝私三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國家政權強,則緝私強,走私衰;國家政權弱,則走私盛,緝私弱。伴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到來和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建立,我國在國家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面臨的來自國際社會的外部風險也在逐漸加大。在新的形勢下,我國海關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堅決做好緝私工作,加強走私打擊力度,使海關緝私工作成為維護國家權益堅不可摧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