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李文
(1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3;2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開封 475100)
檢驗科在醫(yī)療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靜脈采血是其日常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1],因多種檢測項目均需通過采集靜脈血來完成,所以,檢驗科靜脈采血工作量較大[2]。然而采血操作時常會受醫(yī)護人員操作技術、患者情緒等內外因素影響,易發(fā)生各種護理風險事件,進而降低采血安全性[3]。本研究選取220例患者為對象,旨在進一步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提高檢驗科靜脈采血標本合格率與患者護理滿意度、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檢驗科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間予以靜脈采血操作的患者中隨機選取110例作為對照組,從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間予以靜脈采血操作的患者中隨機選取110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注意事項知情同意,自愿參與;②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③患者依從性高。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者;②合并溝通障礙、認知障礙者;③采血過程中存在嚴重抵抗情緒者。對照組中男、女患者例數比為67∶43,年齡在19~78歲之間,平均(48.56±5.37)歲;觀察組中男、女患者例數比為59∶51,年齡在18~80歲之間,平均(49.16±5.4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護理,主要內容為采血后常規(guī)止血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予以護理風險管理,內容如下:①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從檢驗科中選取8名資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結合相關文獻、既往案例以及相關工作經驗,對檢驗科靜脈采血過程中客觀存在的風險因素、潛在的風險因素以及不良事件等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明確風險因素、風險類型,而后小組成員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提出相應解決方案,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對可能出現的職業(yè)暴露、暈針及暈血等風險事件進行預見性干預,并在制度落實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和改善。②強化風險意識:醫(yī)院和科室可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與風險管理相關知識培訓,培養(yǎng)風險防范意識,進而提高科室醫(yī)護人員的整體風險規(guī)避能力以及突發(fā)事件處理能力,便于提高預見性護理管理的水平,進而有效降低檢驗科靜脈采血風險事件發(fā)生率。③關注重點操作:通過制定和執(zhí)行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方式堵上風險的漏洞。在現有制度與規(guī)范的基礎上對靜脈采血流程進行重新梳理,及時修正其中存在的不適宜與紕漏之處,并配套相應的監(jiān)督執(zhí)行措施。如止血帶綁扎時間不宜超過1 min,在實際工作中,部分醫(yī)護人員在靜脈采血結束時才松開止血帶,這樣可能會造成標本溶血、采集部位淤血等不良事件;修訂后,在靜脈采血流程的質量控制[4]中規(guī)定止血帶宜在采集第一管血標本時松開,使用時間不宜超過1 min,如某些情況止血帶需要在一個部位使用超過1 min,宜松開止血帶,等待2 min后再重新綁扎。
1.3 觀察指標①計算靜脈采血標本合格率。②詳細記錄患者靜脈采血時皮膚過敏、局部血腫、暈針/暈血、漏檢等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③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5]了解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不滿意1~59分,滿意60~89分,非常滿意90~10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率+非常滿意率。
1.4 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靜脈采血標本合格率比較觀察組患者的靜脈采血標本合格率為97.27%,高于對照組的89.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靜脈采血標本合格率比較
2.2 兩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4.55%,低于對照組的1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2.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45%,高于對照組的8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因此,患者的科學素養(yǎng)與維權意識較之前也有較大提高[6]。在新形勢與新變化背景下,醫(yī)療行業(yè)對醫(yī)護人員服務技術與水平等相關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檢驗科作為臨床重要科室之一,其靜脈采血操作水平直接影響到醫(yī)院感染控制、疾病確診等[7]。檢驗科靜脈采血窗口每天接待的患者體質多樣,群體龐大,病況復雜,是醫(yī)療風險事件發(fā)生的高危區(qū)域之一。醫(yī)護人員靜脈穿刺技術較差,反復穿刺幾率高,易引起患者負面情緒,增加醫(yī)患矛盾發(fā)生風險[8]。醫(yī)護人員缺乏扎實的檢驗理論知識,采集血樣標本不合格,會對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造成不利影響,增加臨床誤診率,引發(fā)醫(yī)療事故,不管對患者還是護理人員均存在一定風險[9]。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可在極大程度上降低醫(yī)療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提高護理安全。
護理風險管理主要通過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并在結合既往資料、潛在風險及自身工作經驗基礎上,由小組成員共同商討,制定完善的風險防范措施;通過定期培訓方式,提高檢驗科全體醫(yī)護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在日常工作中嚴格落實風險管理相關制度,提高靜脈采血相關風險規(guī)避能力及突發(fā)事件處理能力,提高采血護理質量和水平。為降低靜脈采血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日常工作中護理人員需強化重點操作,關注服務細節(jié),如在采血前嚴格落實消毒要求,并積極、溫和地與患者溝通,了解其暈針、暈血等病史,進而采取相應措施,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靜脈采血標本合格率為97.27%,護理滿意度為95.45%,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9.09%、85.45% (P<0.05);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4.5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45%(P<0.05)。
綜上所述,加強檢驗科靜脈采血護理風險管理,可顯著提高標本合格率,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對于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有積極意義,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