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世淮,王建偉
(1河南省商城縣人民醫(yī)院 麻醉科,河南 信陽 465350;2河南省腫瘤醫(yī)院 麻醉科,河南 鄭州 450003)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髖部骨折患者數量持續(xù)攀升。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治療髖部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案[1],可有效改善關節(jié)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功能降低,手術麻醉風險增加,因此為其提供良好的麻醉方式對于保證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2-3]。髖關節(jié)置換術可有效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但患者存在較大的應激反應,可導致機體凝血功能異常,釋放的大量炎性因子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大量血小板聚集,血液粘滯性升高,進而引發(fā)并發(fā)癥。全身麻醉所采用的藥物種類較多,劑量較大,導致的并發(fā)癥較多;椎管內麻醉這一新型麻醉方式是以穿刺方式將麻醉藥物注入椎管內,進行神經阻滯從而達到麻醉效果,可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且所使用的麻醉藥物種類和劑量較少[4]。本研究對比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譫妄發(fā)生率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擇期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②臨床資料完整,依從性較高;③能順利完成研究。排除標準:①有心、肺、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②不能正常溝通交流,精神異常者;③長期使用鎮(zhèn)痛藥物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免疫功能受損者;⑥存在麻醉禁忌證者。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 (70.34±5.28)歲;研究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71.56±5.1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前6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建立靜脈通道,同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等。對照組患者予以全身麻醉,將1.0~1.5 mg/kg的丙泊酚、0.6~0.8μg/kg的舒芬太尼、0.18~0.20 mg/kg的阿曲庫銨注射入靜脈進行全麻誘導,誘導成功后予以氣管插管通氣,在此過程中注意維持麻醉并根據手術應激反應進行用藥劑量調整。研究組患者予以腰硬聯合麻醉,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呈屈膝弓背狀,在腰椎L2~L3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在蛛網膜下腔注射入0.8%的羅哌卡因,再通過導管注射入1%的利多卡因和0.8%的羅哌卡因混合液4~6 mL/次,10~15 min后,測試麻醉平面并將麻醉平面維持在T10以下,予以面罩吸氧,氧流量設置為5 L/min。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麻醉操作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以及疼痛程度。髖關節(jié)功能采用Harris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70分以下為較差,70分及以上表示髖關節(jié)功能不同程度恢復,分數越高表示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評估,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③觀察兩組術后1 d、2 d、3 d的譫妄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研究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但麻醉操作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麻醉操作時間(min)住院時間(d)研究組 40 111.37±12.64 128.28±16.08 10.49±1.56 5.26±1.34對照組 40 120.34±13.75 156.74±20.39 7.13±1.25 8.19±1.67 t 3.037 6.932 10.630 8.655 P<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的髖關節(jié)功能以及疼痛程度比較研究組的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以及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以及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Harris評分 VAS評分研究組 40 90.38±5.12 3.27±1.15對照組 40 78.59±5.31 5.17±2.06 t 10.109 5.093 P<0.05 <0.05
2.3 兩組的術后譫妄發(fā)生率比較研究組的術后譫妄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譫妄發(fā)生率比較[n(%)]
老年患者常因股骨頭壞死、股骨脛骨骨折致使下肢活動障礙,給老年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加之老年患者的各項機體功能減弱,手術耐受力較差,在圍手術期發(fā)生的應激反應可引起循環(huán)的劇烈波動并誘發(fā)機體無菌性炎性反應,進而增加圍手術期腦損害的風險[5-6]。高齡是術后譫妄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7-8]。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有較高的譫妄發(fā)生率,麻醉這一因素會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誘發(fā)術后譫妄,進而改變患者術后早期認知水平。
本研究中,對于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對照組予以全身麻醉,研究組予以腰硬聯合麻醉,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麻醉操作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髖關節(jié)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術后譫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譫妄是一種急性暫時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臨床主要表現為意識水平下降、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集中注意力、精神活動力降低、睡眠覺醒周期紊亂。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術后譫妄發(fā)生率為4%~53.3%,并且在術后3天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9]。術后譫妄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醫(yī)療費用,給患者家庭帶來經濟負擔,還與患者術后死亡率呈正相關。該疾病的發(fā)生,在臨床上通常被認為與手術刺激相關。該病具有反復波動和急性發(fā)作的特點,容易引發(fā)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與全身麻醉相比,腰硬聯合麻醉能縮短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疼痛程度,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降低術后譫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