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特羊
在《愛的接力棒》做書過程中,我經(jīng)歷了很大的迷惑,而這種迷惑既是一開始想從事編輯工作的初衷,也成了求而不得、愈陷愈深的魔咒。
在成為編輯的第四個年頭,周圍不乏一些退出出版圈的朋友,大家離開的原因幾乎都有提到“找不到做書的意義”。
暢銷、爆款、流量、名氣……每一個詞都讓編輯心生顫抖。殘酷的現(xiàn)實下,一本成功(能賺錢)的書,總要具備這些“特質(zhì)”。越來越多的編輯意識到,一本沒有任何流量轉(zhuǎn)化能力的書,會被妥妥地埋進“賠錢貨”的冰冷庫房,等待編輯年底親眼見證。而當一個編輯循著那些“特質(zhì)”去找所謂的暢銷書時,比做不暢銷書更痛苦的時刻就來臨了。不是內(nèi)心認可和選擇的書,做出來也會差口氣,仿佛把兩個不愛的人拴在一起,互相都別扭。
就這樣不斷地與自己妥協(xié)、與市場妥協(xié),出版社對選題的把控也變得越來越嚴格?!稅鄣慕恿Π簟纺軌蝽樌霭妫俏易顬閼c幸的一件事。
2018 年12 月,剛來出版社一年多的我,開始尋找自己的選題方向。
憑借過往的閱讀喜好,我找的選題都比較偏向“治愈系”——吉本芭娜娜、山本文緒、角田光代、三浦紫苑、青山七惠等作家的作品。比起宏大和沉重的故事,作品中對日常生活的細膩描述更能打動我。
對喜愛“治愈系”作品的人來說,無論是文字還是影視畫面,總帶給人一種撇去浮躁的神奇魔力,讓人一頭扎進一個簡單干凈的故事里,化解自己心中那千絲萬縷的焦慮。它們證明了,溫情的力量始終感動人心,當外部分崩離析,只有溫情可以使萬物回春。但治愈系的背后,往往是極殘酷和現(xiàn)實的故事——校園霸凌、性別歧視、青少年犯罪、絕癥魔咒,等等。它們被稱“治愈”,是因其表達的方式不暴烈,而是以一種溫柔的語氣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卻總能在過程中給人以希望。
我看過許多這樣的圖書和影視劇,它們給予我溫柔的力量,于是我本能地希望能夠有機會引進這樣的書,讓更多人感受到被治愈的魅力。
尋找選題時,無意中看到一本可愛的綠色小書,看到故事簡介時我就被吸引?。阂粋€17 歲的女高中生優(yōu)子有三個父親和兩個母親,家庭形態(tài)在17 年間變化了7次,連名字都換過4 個。
看似身在一個十分破碎的原生家庭,父母們?yōu)樽非蠡橐鲎杂啥x擇離開甚至突然消失,但他們也都為優(yōu)子付出過最珍貴的感情,最終女孩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被溫柔養(yǎng)育成人。這樣的情節(jié)讓我馬上想到于同年上映的《小偷家族》,那也是一個“重組家庭”的故事。當時電影特別火,圖書版權(quán)很快就被售出,我也申報過這本書的選題,雖然希望不大,還是陪跑了一次。這樣的故事在國內(nèi)并不少見,《家有兒女》算是重組家庭幸福生活的鼻祖了,因此我并不覺得小說中的故事很“扯”,每個家庭內(nèi)部都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洞,只是外人不知道罷了。
《愛的接力棒》呈現(xiàn)的是一種稀缺的溫柔品質(zhì):人的自我意識從被動到覺醒,離不開與每個愛自己的人相遇帶來的溫柔養(yǎng)護。綜合在頭腦里閃過的各種“火花”,我決定申報選題。雖然瀨尾的作品還從未引進過國內(nèi),但我總覺得,做這本書不會后悔。
簽下選題不到兩個月,某天突然收到版代的郵件,說這本書獲得2019 年“日本書店大獎”第一名,感動了500 多家書店的600 多名店員!激動又震驚的心情無以言表,畢竟同期參與競爭的可是伊坂幸太郎和森見登美彥等“大神”級別的作者??!20 天后,日本將年號換作“令和”?!稅鄣慕恿Π簟纷鳛槿毡拘屡f時代更替的見證者,從另一種意義上寄托著人們對社會的期許。在整個日本平成時代,各種社會問題愈演愈烈,而與青少年有關(guān)的校園霸凌、虐待子女、教師失德、青少年犯罪與自殺的問題尤其突出。此外,日本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婚姻結(jié)構(gòu)和家庭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新變化,單親、丁克、離婚和重組家庭的比例逐年上升。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就算有血緣關(guān)系也無法建立正常的家人關(guān)系,不成熟的父母承擔不了基本的家庭責任,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
《愛的接力棒》中頻繁結(jié)婚、離婚的幾任父母,對婚姻和子女不夠負責任,但小說沒有往慘劇方向去寫,而是給這個故事加上了一層“理想化”的可能性——假若婚姻和家庭變成了“接力”,如果每一段關(guān)系中都能坦誠地付出愛,也許就能減少一些更深的傷害。
做書過程中,我常常覺得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跟主人公比較像,都不是很愿意將困難和煩惱說給別人聽。這樣的性格也導致自我懷疑的時候非常多,尤其是在我寫文案和營銷的時候。
治愈系的受眾廣,但文案的把握與營銷點的挖掘也是真的難,經(jīng)常是自己寫完感覺良好,別人一看不是“沒感覺”就是“太平了”,于是上網(wǎng)去扒各種圖書文案,學習別人的寫作手法,然而總結(jié)下來就是:“感覺”這種東西不是學來的,文案是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的心靈語言,你必須從各個角度不停地寫,堅定地說服自己,然后才能感動別人。
此外,治愈系文學的類別很大,如何策劃獨特又有生命力的治愈系圖書選題?如何解決日本文學跟國內(nèi)讀者的接受度不一致的問題?怎樣能讓越來越看重錢和流量的視頻號推動該書銷售?……
問題層出不窮,想多了就會自己把自己繞進去。這時候我會想起小說主人公優(yōu)子。優(yōu)子雖然有著“破碎”的家庭,卻表現(xiàn)出成年人有時都難有的平靜與自信。當老師關(guān)切地詢問她有沒有什么苦惱時,優(yōu)子覺得比起自己的家庭,這個問題更讓她苦惱。當班級同學公開質(zhì)疑她跟年輕繼父之間的關(guān)系時,優(yōu)子的回答也十分有底氣:“我現(xiàn)在的爸爸,雖然外面都說我們年齡差距不大,但他好歹也已經(jīng)37 歲了。而且他是個性格古怪的人,我們是不可能發(fā)展成戀愛關(guān)系的。他是個好人,每天悉心照顧我這個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女兒……事實就是這樣?!?/p>
像優(yōu)子一樣勇于接受過去的不完美,主動選擇自己的未來和事業(yè),不輕易受到周圍聲音的影響,堅定守護自己珍視的東西,這是我在看書的時候感悟最深的。
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人是需要愛和被愛的,有了這些愛,人的根就更扎實,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不會被焦慮所吞噬。
該書從選題到營銷期間,我一直得到周圍領(lǐng)導、同事和朋友們的支持。為琢磨營銷策略睡不好覺,覺得特別無奈和喪氣,但第二天醒來看到朋友下單支持并鼓勵我好好做的時候,還有收到豆友的評價、曬照,陌生人的共鳴等很多瞬間,我就會重新煥發(fā)力量。瀨尾麻衣子說,比起寫陰暗悲傷的故事,她更喜歡寫能讓讀者開心起來的作品。她特別想告訴正值特殊年齡段的青少年,青春是多么精彩,千萬不可放棄。這話對于哪個人生階段的人來說都很適用。
這本書曾伴我走過許多難熬的時刻,讓我明白:曾丟失的東西,也許再也無法彌補。但總會有一個人,陪你走出孤島。那個人可能是別人,但首先得是你自己。
期待這份真摯的祝??梢詡鬟f給每一位收到該書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