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要:服飾作為記載時代精神風貌的重要載體,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研究對象,每一個時代的治亂興衰總會在人們的流行服飾上有所體現(xiàn)。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輝煌奪目的一頁。唐代女子服飾經(jīng)過長期的演變和發(fā)展,成為中國服裝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代表,鮮明地體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風貌。本文首先對唐代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其次剖析唐代女子社會性的體現(xiàn)——以《虢國夫人游春圖》為例,對其進行歸納;從一系列的服飾特點可以窺見唐代的社會特征和審美傾向。
關鍵詞:唐代;女著男裝;服飾;社會性
一、唐代社會特點簡介
1.1唐代歷史背景
一件作品的時代背景與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讀懂作品本身,更可以帶領我們走進作品本身的時代。《虢國夫人游春圖》創(chuàng)作于唐代,描繪天寶年間貴族女子騎馬出行的盛景。作者張萱是唐代著名仕女畫家,本作品流傳有序,被收入很多著錄當中,如宋代《宣和畫譜》、清代《石渠寶笈》等等記錄宮廷的典籍。同時還有如《麗人行》等詩歌文獻與畫中故事相對應,可以說是最真實的盛唐人文藝術寫照。正如畫中描繪的是唐朝盛極而衰的時代。衣冠服飾是社會時尚和變革的紅綠燈,也是人類在文明社會中身份、地位的象征。唐代女性服飾多樣性的風格,與唐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密不可分。
1.2唐代女子服飾特點
沈從文先生在美國紐約圣若望大學的演講《從新文學轉到歷史文物》中,曾提到了認識唐代女服的一個關鍵:“更多史前和中國古代的壁畫出土,使我們不甚費力的就能分辨出初唐(武則天時代)、盛唐(楊貴妃時代)與晚唐(崔鶯鶯時代)婦女服飾基本上的不同?!碧嵘驈奈倪@個觀點,主要是想說明古人穿衣也很少“從一而終”,也講究潮流與時尚。唐代女子服飾在發(fā)展變化中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初唐以窄袖短襦、長裙為主,簡約樸素;盛唐時期,衣裙?jié)u寬,風格自由開放,顏色艷麗;中晚唐女子服飾的樣式日趨寬大,重新回歸到中原女服寬衣博帶傳統(tǒng)之中,而這一切也與唐代的興衰不無關系。
二、唐代女子服飾社會性的體現(xiàn)——以《虢國夫人游春圖》為例
2.1《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
在唐代,繪畫是一種備受統(tǒng)治階層青睞反映社會功能的方式,于是統(tǒng)治階級紛紛開始招募優(yōu)秀畫家、搜集名畫,這一重要舉措成為畫壇發(fā)展的直接推動力。享樂主義也大量存在于王公貴族之中并呈現(xiàn)出增長態(tài)勢。于是,初唐時期表彰獎勵良將、功臣、戰(zhàn)馬常用的完全政治性創(chuàng)作“存乎借鑒”性質的人物畫表達方式,已不再適用。這使得盛唐時期新的藝術審美浮出水面。該畫表現(xiàn)的是天寶年間煊赫一時的虢國夫人在眾仆的引導和護衛(wèi)下與友人騎馬踏春的情景,畫中情節(jié)簡單,構圖、設色、線條以及一系列細節(jié)共同描繪了她們的雍容華貴以及慵懶,沒有背景,充滿著閑適的氣氛。
2.2女著男裝現(xiàn)象盛行
《唐書·輿服志》中記載:“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nèi)外斯一貫矣?!痹S多文藝作品紛紛記錄下這一獨特的服飾文化現(xiàn)象。唐代詩人薛逢的《宮詞》中這樣寫道:“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其中的“袍袴宮人”指的就是著男裝的宮廷仕女。唐代社會開放,對女性十分包容,在初唐和盛唐時期,女性的休閑娛樂活動也空前繁盛,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大大提升,女子可穿“丈夫服裝”出門等,不僅代表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同時也展現(xiàn)了盛世人民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向往。唐代女著男裝的著裝方式為穿著男子的袍或衫以及半袖短衣,腰系革帶,下身著小口褲,鞋為黑、紅皮靴或錦履。袍衫的穿著也包括圓領袍衫和胡服中的翻領袍衫。在《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畫中皆有穿著方式為頭戴幞頭,身著圓領窄袖袍衫,腳穿烏皮六合靴的女子;從永泰公主墓壁畫中頭戴幞頭、身穿翻領袍的仕女和唐太宗韋貴妃墓壁畫仕女身上也可以直觀地看出這種穿著風尚。
三、唐代女子服飾社會性產(chǎn)生的原因
3.1內(nèi)在的社會因素
唐自建立以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迅速昌盛。人們自我認同心理加強使得唐朝人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這一社會大背景下唐代婦女以更為大膽的方式去追求美和表現(xiàn)美。外來宗教紛紛傳入中國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了傳統(tǒng)枷鎖的桎梏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帶來了思想和信仰的由發(fā)展使唐代的婦女能夠生活在寬松、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中。
3.2異域文化的影響
唐朝開國后國力逐漸強盛,首都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國內(nèi)外各民族和外國使者的云集之地。這些都為唐代服飾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四通八達的陸路、水路交通網(wǎng)絡不僅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也促使四方各地的文化交流更加的暢通無阻,從而使唐代的許多服飾習俗受到異域文化的影響。大量的胡商、胡姬、胡僧、胡醫(yī)、胡奴等滯留不歸,客死中國,異國胡人的血統(tǒng)融入到了漢族的血統(tǒng)中。
四、結論
唐代作為我國封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不僅譜寫出藝術史上恢宏壯麗的詩篇,還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藝術寶庫。服飾文化不僅體現(xiàn)了濃厚的異域風情,還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唐代女子服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人的審美傾向,這種變化與唐代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唐代社會變化的縮影,同時體現(xiàn)了人們敢于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大膽創(chuàng)新、追求自由與美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劉煦.唐書·輿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沈從文.中國歷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唐鈺琪.唐代傳統(tǒng)仕女畫探討[J].長江叢刊,2018,(8):18-19.
[4]劉若琪.虢國夫人游春圖與盛唐人文藝術[J].魅力中國,2020,(51):125.
[5]任玉姣.唐代宮廷女性服飾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學,2013.01.
[6]陸晨晨.唐代女性常服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2018.06.
[7]趙彬宇.陜西唐墓壁畫中“女侍男裝”形象成因考略[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6.06.
[8]柯麗麗.唐代女性的身體審美及其和服裝的關系[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