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四月清明,最宜耕種。耕種畫面中總少不了一個主角:牛。牛肉成為餐桌上的美食是近代才有的事,在古代農(nóng)耕社會,牛是重要的農(nóng)耕工具,偷牛、殺牛、吃牛肉都是重罪。古人把牛當(dāng)作重要的家庭伙伴,不僅舍不得吃,還要悉心照料它。牛也是中國古畫中的常見主角,讓我們來看一看古畫中的牛們。
韓滉的“五?!?/p>
最有名的牛畫要數(shù)唐代韓滉的《五牛圖》了。《五牛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不允許出國(境)展出的頂級國寶。
韓滉(公元723-787年)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德宗時期任宰相。他博學(xué)多才,工作之余時常彈琴、繪畫、寫書法,并在這些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韓滉雖然官高位顯,卻特別喜歡畫田家風(fēng)俗,尤其擅長畫牛、馬、羊、驢等牲畜?!短瞥嬩洝分姓f他“能圖田家風(fēng)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缎彤嬜V》記載,韓滉有作品36件,其中表現(xiàn)農(nóng)村生活與生產(chǎn)的就有24件,但至今傳世的卻只剩下這幅《五牛圖》。
這幅《五牛圖》沒有背景,五頭牛在窄長的麻紙畫本上一字排開,神態(tài)各異。右邊第一頭牛全身赭黃色,身形健碩,牛角彎曲,尾巴松弛,低頭伸脖,似在就著地上的一叢荊棘蹭癢癢,怡然自得;第二頭牛是一頭大花牛,黑白兩色,暈染有致,尾巴聳卷,頭顱高昂,四蹄有力,似要奔走向前;第三頭牛是唯一一頭正面朝向觀眾的牛,端端正正地站立于畫面中央,頭抬起,嘴微張,背聳起,蹄著地,看得出健壯有力,又溫和忠實;第四頭牛全身亮黃,身姿向前,頭卻朝后,還半伸著舌頭,仿佛看到了什么好玩的東西,神態(tài)調(diào)皮;第五頭也是赭黃色,這是唯一一頭穿著鼻環(huán)、頭套韁繩的牛,神態(tài)頗為莊重,慢慢向著前方走去。
這五頭牛每一頭皆可獨立成圖,相互間又可呼應(yīng),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五頭牛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一頭牛的眼睛都目光炯炯、深邃傳神,那彎彎的眼線、清晰可數(shù)的睫毛,刻畫得細致傳神。它們專注地看著畫外的你,仿佛想要對你說什么,欲言又止,意味無窮。你看著這五頭牛,感覺它們有生命、有情感,還有各自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頭牛。因此,元代大畫家趙孟頫在為此畫所作的題跋中,稱之“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五牛圖》從唐代流傳到今天,有很多人為它題跋“點贊”,乾隆一人就“點贊”過好幾回。他們通常的做法是在紙上寫下心得體會,也就是“題跋”,然后裱在畫的后面。因此,《五牛圖》的后面有著長長的拖尾,十幾位生活在不同朝代的名家名流留下了他們的觀后感。
不同的人對《五牛圖》的理解也不同。趙孟頫認為《五牛圖》中暗含著南朝陶弘景的典故。陶弘景是位隱士,皇帝賞識他,多次召他出山。陶弘景不為所動,畫了幅畫送給皇帝,畫上有兩頭牛,一頭在水邊的草地上自在散步,另一頭套著金籠頭,被人驅(qū)趕著。皇帝一看就懂了,陶弘景寧愿像野牛般無拘無束,也不想犧牲自由換取富貴?!段迮D》中右邊的四頭牛自在閑適,象征隱士;最左邊的那頭穿著鼻環(huán)、套著韁繩的牛代表有權(quán)勢卻無自由的官員。
乾隆皇帝不同意趙孟頫的意見,他也寫了《五牛圖》觀后感,不是寫在圖后面的拖尾上,而是直接題在了畫上:“一牛絡(luò)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像間。舐龁詎惟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薄绑慢喸n惟夸曲肖”意思是不要只夸贊畫家對牛的神態(tài)畫得惟妙惟肖,還需了解畫家作畫的深意;“要因問喘識民艱”的意思是應(yīng)該效法古代先賢丙吉多關(guān)心民生疾苦。漢朝宰相丙吉外出,看到路旁的牛喘氣異常,特地下車細細詢問,擔(dān)心季節(jié)失調(diào),會有瘟疫禍害百姓。乾隆的意思是,什么五頭牛象征兩種生活方式,趙孟頫你想多了吧!這幅畫表達的是對百姓疾苦的關(guān)心。
還有人認為,這幅《五牛圖》將人的情感帶入筆端,已不再是單純的動物畫,可能蘊含著韓滉畫五牛以喻自家兄弟五人,以任重而溫順的牛的品性來表達內(nèi)心為國為君的情感。
據(jù)史書記載,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nóng)業(yè)發(fā)展,這幅圖可能也含有鼓勵農(nóng)耕的意義吧。
民間傳說,有一次,韓滉與友人談?wù)摾L畫之事,友人問道:“近來論畫者談及驢、牛和馬,皆認為是常見之畜,最難狀貌圖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見?”韓滉稍假思索回答說:“此話有一定道理,因牛馬都是人們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見,畫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誤筆,人們就能發(fā)現(xiàn),所以一般畫家都不涉及此類題材?!闭f到這里,他停頓一下繼續(xù)說,“不過,我以為自古迄今,農(nóng)事為天下之本,而耕牛則為農(nóng)家之寶。只要畫家能夠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畫出特色的。”友人聽了非常佩服他的獨到見解。
一個春光和煦的好日子里,韓滉帶領(lǐng)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吃草,牧童在旁嬉耍。遠處又見一頭耕牛昂首奔跑,幾頭耕牛張嘴哞叫。開闊的田野里,幾位農(nóng)夫正在田間用牛耕地翻土。
韓滉看得出神,連忙命隨從取出畫夾,他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后來經(jīng)過反復(fù)修改,終于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韓滉對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非常滿意,取名為《五牛圖》。
戴嵩的“斗?!?/p>
韓滉有一位弟子,叫戴嵩,他畫的牛也是天下聞名?!缎彤嬜V》說他“世之所傳畫牛者,嵩為獨步”?!短瞥嬩洝分姓f:“戴嵩嘗畫山澤水牛之狀,窮其野性筋骨之妙,故居妙品?!睋?jù)說,他畫一頭牛喝水,水中就能看到牛的影子;畫牧童牽牛,牛的瞳仁中就有牧童的影子。
他有一幅著名的《斗牛圖》,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斗牛圖》畫的是兩牛相斗的場面,風(fēng)趣新穎。兩頭牛都是用水墨畫成,身體部分墨色淡一些,蹄、角、眼睛、鬃毛部分皆著以濃墨,傳神生動地畫出了斗牛的肌肉張力、昂揚精神,逃者喘息逃避、憨態(tài)可掬,擊者蠻不可擋、氣勢逼人。
蘇東坡在他的散文《書戴嵩畫?!分兄v了一個故事?!笆裰杏卸盘幨?,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幨啃Χ恢?。古語有云:‘耕當(dāng)問奴,織當(dāng)問婢。’不可改也。”
蜀中有一位杜處士,喜好書畫,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數(shù)百件。其中有戴嵩畫的《斗牛圖》一幅,他特別喜愛,于是用錦緞作畫套,又用玉裝飾卷軸,并經(jīng)常隨身攜帶。有一天,他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道:“這畫上畫的是角斗的牛嗎?牛在互相爭斗時,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互相爭斗,錯了?!倍盘幨柯牶笮α?,認為牧童的話是對的。古人說:“種田要問耕種的農(nóng)民,織布要問織絹的婢女。”這個道理是不變的。
(小漠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