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芹,羅光濤,石亞軍
1.巴中市中心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四川 巴中 636000;2.巴中市中心醫(yī)院感染科,四川 巴中 636000
甲狀腺功能亢進病癥簡稱甲亢,為高發(fā)性內(nèi)分泌疾病,此病發(fā)病機制復(fù)雜[1],以高代謝癥群、眼征、甲狀腺肢端病及皮損等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患病后將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性損害,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將加重患者的臨床癥狀,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2]。手術(shù)療法、放射碘治療及抗甲狀腺藥物為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其中前兩者治療方式被臨床歸屬為破壞性治療,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咪唑類及硫脲類藥物為治療該病的常見藥物代表,此類藥物不會引起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退情況,但容易損害患者肝功能。近年來,臨床多以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治療該病,但對于這兩者藥物治療該病的療效存在一定的爭議[3]。為此,該次研究中對該院2020年3月—2021年5月收治的50例甲亢患者分別采用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治療后的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50例甲亢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5例。納入標準:符合甲狀腺功能亢進診斷標準[4];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甲狀腺疾病者,例如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減退以及甲狀腺癌等[5];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過敏、禁忌證或不耐受者;合并器質(zhì)性功能障礙、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免疫性痛疾病者;近3個月內(nèi)接受過系統(tǒng)治療者[6];存在既往病毒性肝炎病史及肝脾腫大者[7];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意識、認知、語言及精神障礙者。兩組臨床資料已得到該院倫理委員會獲準,且患者及家屬對該次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研究同意書》。對照組中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齡(51.37±5.27)歲,平均病程(1.86±0.32)年。研究組中男6例、女19例;平均年齡(51.89±5.33)歲,平均病程(1.89±0.3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丙硫氧嘧啶(國藥準字H20013331),以300 mg/d的初始劑量口服此藥,后期可依據(jù)患者病情控制程度將藥物劑量控制在150~400 mg/d,此為最適宜劑量,最大劑量不得超過600 mg/d,3次/d。
研究組:甲巰咪唑(國藥準字H11020885),以30 mg/d的初始劑量口服此藥,后期可依據(jù)患者病情將藥劑量控制在15~40 mg/d,此為最適宜劑量,最大劑量不得超過60 mg/d,3次/d,待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后,逐次減少用藥劑量,并將用藥劑量保持在5~15 mg/d。
兩組患者共接受3個月治療。需注意的是,為減少甲狀腺肢端病、皮損,應(yīng)評估患者病情及實況后,把控好藥物追加量及維持劑量。
觀察療效、甲狀腺功能、肝功能、不良反應(yīng)。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明顯好轉(zhuǎn)且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恢復(fù)正常;有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均好轉(zhuǎn);無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未好轉(zhuǎn)。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后對其甲狀腺功能及肝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其中前者指標包括促甲狀腺激素、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后者指標包括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堿性磷酸酶、總膽紅素。統(tǒng)計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包括皮膚反應(yīng)、肝損傷、白細胞減少。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療效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治療前兩組促甲狀腺激素水平較低,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水平較高,且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促甲狀腺激素水平高于對照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yroid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yroid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項目時間對照組(n=25)研究組(n=25)t值 P值促甲狀腺激素(mU/L)三碘甲狀腺原氨酸(nmol/L)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pmol/L)游離甲狀腺素(p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0.20±0.05 1.80±0.26 3.68±0.21 3.21±0.05 13.93±3.99 10.44±1.83 24.49±1.35 16.99±1.40 0.21±0.03 4.36±1.92 3.67±0.25 3.01±0.20 13.91±3.31 9.13±1.10 24.54±1.26 15.05±1.23 0.857 6.606 0.153 4.850 0.019 3.067 0.135 5.205 0.395<0.001 0.878<0.001 0.984 0.003 0.892<0.001
治療前兩組各項肝功能指標水平均較高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堿性磷酸酶、總膽紅素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項目時間對照組(n=25)研究組(n=25)t值 P值谷丙轉(zhuǎn)氨酶(U/L)谷草轉(zhuǎn)氨酶(U/L)堿性磷酸酶(U/L)總膽紅素(μ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6.98±2.74 40.85±2.42 40.15±3.98 37.61±3.28 118.88±3.20 114.66±2.80 13.37±3.65 12.39±3.77 46.33±4.35 35.39±2.18 40.35±5.21 32.38±3.19 118.36±3.83 110.56±2.84 13.22±8.34 10.46±2.35 0.632 8.381 0.152 5.715 0.520 5.140 0.183 2.172 0.530<0.001 0.879<0.001 0.604<0.001 0.855 0.034
研究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oxic and sid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臨床中常用的甲狀腺藥物雖然具有可逆性及無永久性甲減發(fā)生的優(yōu)勢[8],但存在治療周期較長的缺點,且具有容易引起關(guān)節(jié)疼痛及肝損傷等不良并發(fā)癥的情況,致使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9]。
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療效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0%(P<0.05);治療后研究組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升高于對照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堿性磷酸酶、總膽紅素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馮淼[10]在其文獻中42例觀察組患者接受甲疏咪唑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2%與該次研究一致,進一步證實了甲巰咪唑治療甲亢時價值。丙硫氧嘧啶、甲巰咪唑在治療甲亢時的作用機制近乎相似[11],即均為以抑制甲狀腺過氧化氫活性的方式來避免聚集離子碘被大量轉(zhuǎn)化為活性碘,預(yù)防因絡(luò)氨酸碘化現(xiàn)象而對碘化絡(luò)氨酸縮合反應(yīng)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并最終對甲狀腺素與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的合成反應(yīng)進行阻礙,使之改善甲亢患者甲狀腺功能及肝功能[12-14]。同時,甲巰咪唑在抑制B淋巴細胞合成或分泌抗體方面也具有顯著價值,該作用機制下利于降低血清中甲狀腺刺激性抗體濃度,有效預(yù)防免疫功能紊亂,避免此癥狀誘發(fā)甲亢病情加重[15]。此外,甲巰咪唑還具有極高的藥物吸收率,具有見效快、作用持續(xù)時間長的優(yōu)勢[16]。該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概率為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00%(P<0.05),丙硫氧嘧啶、甲巰咪唑均為臨床中治療甲亢的常見藥物,但是甲巰咪唑的治療不良反應(yīng)更輕,原因在于此藥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口服后可與機體內(nèi)B淋巴細胞合成抗體進行干擾,使之降低血液循環(huán)中的甲狀腺抗體濃度,且可提高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質(zhì)過氧化物活性,避免發(fā)生自由基大量聚集的情況,使之減輕肝功損害效果,獲得更高的治療安全性[17]。臨床發(fā)現(xiàn),甲巰咪唑治療甲亢病癥雖然效果好,但是長期用藥下容易誘發(fā)臨床型甲狀腺功能減退情況[18],因此用藥期間應(yīng)加強對患者的病情觀察,若發(fā)現(xiàn)其甲狀腺功能恢復(fù)正常狀態(tài)時,應(yīng)及時減量藥物,必要時可予以患者左旋甲狀腺素,以最大程度保障治療安全。
綜上所述,對比丙硫氧嘧啶,甲巰咪唑治療甲亢療效更高,更利于改善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及肝功能,減輕藥效治療不良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