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秋 劉曉玲 黃穎 鄭燕 黃勝海 周挺業(yè) 林冰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發(fā)病機制是由于脈絡膜循環(huán)異常和靜水壓升高引起的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破壞,導致黃斑中心區(qū)漿液性視網(wǎng)膜脫離(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SRD)[1]。CSC的治療方法尚無共識,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觀察,利尿劑,激光治療和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PDT)。目前,臨床上一般使用維替泊芬作為光敏劑,使用維替泊芬后,機體對于紫外線的敏感性增強,有發(fā)生光敏反應的風險。因此,在經(jīng)PDT治療后的48 h內(nèi),應囑咐患者做好避光防護措施,避免皮膚、眼睛長時間暴露于陽光下。為了提高患者的防護舒適度和安全性,作者設計遮光保護衣,用于PDT治療后患者的避光使用,可減少光敏反應的發(fā)生,方便患者行走,降低跌倒風險,提高患者舒適度。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行PDT治療的CSC患者100例,均行視力、眼壓、眼底檢查、眼底彩照、熒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xiàn)FA)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檢查確診。所有CSC患者均為首次接受PDT治療,無其他特殊基礎性疾病和眼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CSC患者經(jīng)PDT治療后由醫(yī)師叮囑其注意事項,并在此基礎上給予遮光保護衣進行防護;對照組CSC患者經(jīng)PDT治療后由醫(yī)師叮囑其注意事項,由其自帶衣物、墨鏡等進行防護。
1.2 遮光保護衣的制作與穿戴方法 遮光保護衣設計見專利“一次性遮光保護衣”,專利號為CN209378323U。遮光保護衣是采用穿戴于使用者腹部以上的上衣罩套和頭頸套、長袖套及手套,配合頭頸套上的可拆卸黑鏡片的連體式上衣,整體采用PVC彈性材料制成,為一次性材料,因此,不會在各連接處造成曝光現(xiàn)象發(fā)生,達到全面防護的效果。上衣罩套1的背部設有方便使用者套上的大開口結構11及方便固定的魔術貼。長袖套2的肘部設有方便穿戴使用者手臂活動的小開口結構12及魔術貼。上衣罩套1、頭頸套4、長袖套2及手套3均為一體式結構。上衣采用環(huán)氧乙烷消毒滅菌方式處理后集中于包布中,一人一用,避免交叉使用。見圖1。
圖1 遮光保護衣
1.3 評價指標 統(tǒng)計兩組患者出現(xiàn)皮膚(紅腫、疼痛、丘疹)、結膜和視網(wǎng)膜光損傷的發(fā)生率;根據(jù)調(diào)查問卷結果,分析醫(yī)患雙方治療及遮光保護衣使用的滿意度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和GraphPad Prism5.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用one-way ANOVA,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2.2 CSC患者經(jīng)PDT治療前后視力和眼壓情況 兩組CSC患者的視力在PDT術后均明顯的提高(P<0.05),PDT治療前后眼壓無明顯變化。見表2。
表2 兩組CSC患者PDT治療前后視力和眼壓情況(±s)
表2 兩組CSC患者PDT治療前后視力和眼壓情況(±s)
注:與術前比較,*P<0.05
?
2.3 兩組CSC患者光敏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無光敏反應的發(fā)生。對照組有2例出現(xiàn)輕微的皮膚光損傷,表現(xiàn)為皮膚丘疹,光敏反應發(fā)生率為4.00%。兩組間光敏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41,P=0.153)。
2.4 患者對遮光保護衣滿意度評價 使用遮光保護衣的50位患者進行調(diào)查問卷表評價,對遮光保護衣表示滿意44例,一般5例,不滿意1例。
已有大量臨床研究證實PDT對于消除慢性或反復性CSC視網(wǎng)膜下積液的有效性,目前PDT已成為臨床治療慢性CSC的一線方法。HO等[2]對33例CSC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PDT治療后,患者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視網(wǎng)膜中央厚度明顯改善。
維替泊芬注射劑是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光敏劑之一,可用于治療CSC,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病理性近視誘發(fā)的脈絡膜新生血管等。維替泊芬進入機體血管內(nèi),可增強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當暴露于紫外線下時,可能引起較強的光敏反應,光敏反應損傷常見于皮膚、結膜、眼底等[3-4]。因此,在患者接受PDT治療后需做好48 h的避光防護措施。在預約PDT治療時,應告知患者需家屬陪同,并戴口罩、帽子、墨鏡、手套、長袖外套等用于治療后的避光使用。但在臨床實踐中,傳統(tǒng)方法存在著一些弊端:①部分患者家屬不在身邊,攜帶以上避光物品或在治療后辦理手續(xù)遇到困難;②傳統(tǒng)避光物件較為繁雜,偶爾會出現(xiàn)遺漏情況,使避光措施難以完善;③患者及家屬準備的避光物品的連接處會出現(xiàn)皮膚的暴露,難以完全覆蓋裸露的皮膚,此處易發(fā)生光敏反應損害;④部分患者為達到有效避光目的,衣物過于累贅,對其活動造成不便,有意外跌倒風險,患者舒服度較低;⑤一些患者對于自己準備的避光物品不夠放心,心理安全度較低;⑥醫(yī)護人員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患者進行術后注意事項囑咐[5]。
遮光保護衣使用避光PVC彈性及透氣材料制作,可以更好地提高避光效果,有效預防光敏反應;通過將傳統(tǒng)的帽子、墨鏡、手套、口罩等多種用物結合在一起,省去治療前準備多種用物,最大限度方便患者,接受度較高;患者在治療后可省去呆在暗室中的不便,可穿戴此避光保護衣離開,患者可不需家屬陪同,獨立接受治療。同時,也為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帶來較大便利。本資料結果顯示,應用PDT治療CSC患者可顯著改善其視力;在術后對CSC患者應用遮光保護衣,可更好的對患者實現(xiàn)避光保護,且患者對于遮光保護衣滿意度高。
遮光保護衣的設計秉承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既可以保證醫(yī)療質(zhì)量,又能降低患者醫(yī)療成本,使得醫(yī)療服務更加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