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王愛國 田勤儉 葛偉鵬 賈 偉 姚赟勝 袁道陽
1)甘肅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蘭州 730000 2)中國地震災害防御中心, 北京 100029 3)海南省地震局, 海口 570203 4)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 蘭州 730000
活動斷裂在遙感圖像上最顯著的表現(xiàn)特征為斷裂線性, 如何識別和提取斷裂線性是活動斷裂研究的重要內容(張景發(fā)等, 2016; 張波等, 2018)。飛速發(fā)展的衛(wèi)星遙感技術為人們提供了多種類、 時相、 分辨率的遙感圖像, 例如航片、 光學遙感圖像、 Landsat系列圖像和DEM等, 現(xiàn)今的斷裂線性識別工作也向多源化快速發(fā)展(馬丹等, 2014; 張波等, 2018)。人們通常使用Landsat系列圖像和中分辨率DEM識別宏觀的斷裂線性, 使用航片、 光學遙感圖像和高分辨率DEM等識別精細的斷裂線性(任治坤等, 2005; Zielkeetal., 2010; 何宏林, 2011; 張景發(fā)等, 2016; 邵延秀等, 2017; 鄒小波等, 2017)。
基于目視解譯的斷裂線性識別中, 最常用的數據源為高分辨率的光學遙感圖像(例如Google Earth集成的多源數據)和DEM(機載LiDAR、 無人機攝影測量等), 這些圖像的分辨率較高, 對斷裂細節(jié)的顯示能力突出, 故已成為活動斷裂研究的常用數據(Kondoetal., 2008; Linetal., 2013; 任治坤等, 2014; 邵延秀等, 2017)。一般情況下, 斷裂線性識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與圖像分辨率同步提高。然而, 光學遙感圖像受天氣、 植被覆蓋、 人類改造等因素影響較大, 而大范圍的高分辨率DEM的獲取(攝影測量和LiDAR)時間和經濟成本較高。
對于中分辨率(分辨率為10~100m)DEM(Aster GDEM、 SRTM1、 SRTM3等), 前人一般用其自動提取構造線性, 顯示區(qū)域的整體構造特征, 很少用來目視解譯活動斷裂(Radaidehetal., 2016; Dasetal., 2018)。近年來, 美國Alaska衛(wèi)星設施網站(1)https: ∥search.asf.alaska.edu/。向公眾共享了分辨率為12.5m的ALOS-PALSAR DEM數據, 該數據由日本ALOS衛(wèi)星的相控陣型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任務傳感器(Phased Array Type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Mission, PALSAR)獲取的SAR圖像生成, 數據時相為2006—2011年, 是目前分辨率最高、 分布最廣的免費DEM。ALOS-PALSAR DEM兼顧高分辨率、 直觀精細地形、 受地表覆蓋影響小等多重特點, 已被應用于地形分析等領域(沈強等, 2013; Nitheshnirmaletal., 2019), 但尚未見到系統(tǒng)使用ALOS-PALSAR DEM開展斷裂線性目視解譯工作的報道。
位于東昆侖斷裂和西秦嶺北緣斷裂之間的西秦嶺造山帶(圖 1)發(fā)育了不同走向、 不同性質且相互交切連接的復雜活動斷裂系統(tǒng), 因地形地貌復雜、 滑坡泥石流嚴重、 人口稠密、 植被發(fā)育等因素, 斷錯地貌受到嚴重改造, 活動斷裂行跡不明(張波, 2020)。已有的基于光學遙感圖像的斷裂線性解譯尚未獲得2組斷裂完整的展布圖像, 多個斷裂段展布圖像的繪制依靠零星和局部斷層線性的簡單連通。不完整的斷裂幾何展布既阻礙了對斷裂幾何學、 運動學和區(qū)域地球動力學研究的深入開展, 又阻礙了對西秦嶺地區(qū)重大地震災害的防御工作。
本文基于ALOS-PALSAR DEM目視解譯西秦嶺的斷裂線性, 通過解譯新發(fā)現(xiàn)了大量尚未報道的線性, 這些線性是進一步完善區(qū)域活動斷裂圖像的重要線索, 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減災意義。
圖 1 區(qū)域地形地貌、 活動斷裂和歷史地震分布Fig. 1 Regional topography and distribution of active fault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s.F1東昆侖斷裂; F2阿萬倉斷裂; F3龍日壩斷裂; F4岷江斷裂; F5虎牙斷裂; F6塔藏斷裂; F7白龍江斷裂; F8光蓋山-迭山斷裂; F9臨潭-宕昌斷裂; F10西秦嶺北緣斷裂; F11龍門山斷裂; F12哈南-稻畦子斷裂; F13武都-康縣斷裂; F14兩當-江洛斷裂; F15禮縣-羅家堡斷裂; F16貴德斷裂; F17臨洮斷裂; F18馬銜山斷裂; F19通渭斷裂; F20清水斷裂; F21會寧-義崗斷裂; F22六盤山斷裂。斷裂展布、 斷裂性質和地震信息來自文獻(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鄧起東等, 2007; 賈偉等, 2012; Sun et al., 2015; 楊曉平等, 2015; 李新男, 2017; 任俊杰等, 2017; 王愛國等, 2018; 張波等, 2018, 2020, 2021; 袁道陽等, 2019; Li et al., 2020)
西秦嶺位于EW向的秦嶺造山帶和SN向的南北構造帶的構造節(jié)點, 也位于青藏高原、 鄂爾多斯塊體、 四川盆地(華南塊體)的構造交接轉換區(qū), 是研究大陸內部構造變形的天然實驗室(張國偉等, 2004; 張波, 2020)。晚新生代以來, 受青藏高原向NE擴展、 向E擠出和順時針旋轉的影響, 西秦嶺發(fā)生了深刻復雜的構造變形, 形成了NW向和NE向2組活動斷裂系, NW向斷裂系主要包括塔藏斷裂、 白龍江斷裂、 光蓋山-迭山斷裂、 臨潭-宕昌斷裂, NE向斷裂主要包括哈南-稻畦子斷裂、 武都-康縣斷裂、 兩當-江洛斷裂和禮縣-羅家堡斷裂(鄭文俊等, 2013, 2016; 張波, 2020; Zhangetal., 2021)。由于其多重構造屬性, 西秦嶺的構造變形主要受控于其邊界的東昆侖斷裂、 西秦嶺北緣斷裂和龍門山斷裂, 特別是在東昆侖斷裂和西秦嶺北緣斷裂2條大型左旋走滑斷裂的走滑速率差異的影響下, 西秦嶺“V”形斷裂系調節(jié)了東昆侖斷裂和西秦嶺北緣斷裂的差異構造變形(袁道陽等, 2004; Zhengetal., 2016; 張波, 2020; Zhangetal., 2021)。
西秦嶺“V”形斷裂系具有復雜的運動學特征。NW向斷裂系(塔藏斷裂、 白龍江斷裂、 光蓋山-迭山斷裂和臨潭-宕昌斷裂)主要以左旋走滑為主、 兼具傾滑(俞晶星等, 2012; 劉興旺等, 2015; 張波等, 2018, 2021; 李光濤等, 2019; 張波, 2020; Zhangetal., 2021)。NE向斷裂系的武都-康縣斷裂、 兩當-江洛斷裂以左旋走滑為主、 兼具傾滑(賈偉等, 2012, 2018; Zhengetal., 2016), 而禮縣-羅家堡斷裂、 哈南-稻畦子斷裂的走滑旋性存在爭議(韓竹軍等, 2001; 侯康明等, 2005; 楊曉平等, 2015; 王金爍, 2017; 王愛國等, 2018)。值得注意的是, 正是走滑旋性存在爭議的2條斷裂上發(fā)生過1654年天水南和1879年武都南2次8級地震(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韓竹軍等, 2001; 侯康明等, 2005; 楊曉平等, 2015; 王愛國等, 2018)。
前人主要通過遙感解譯、 野外調查、 局部段活斷層填圖等手段, 詳細研究了西秦嶺“V”形斷裂系的斷錯地質地貌和遙感表現(xiàn), 斷錯地貌主要包括斷層陡坎、 水系和山脊的左旋或右旋、 斷層崖、 線性溝谷、 斷層三角面、 斷層埡口、 跌水和鞍部等(韓竹軍等, 2001; 賈偉等, 2012, 2018; 俞晶星等, 2012; 劉興旺等, 2015; 楊曉平等, 2015; Zhengetal., 2016; 王金爍, 2017; 張波等, 2018, 2021; 李光濤等, 2019; 張波, 2020; Zhangetal., 2021)。上述典型斷錯地貌與NW、 NE 2組斷裂系的運動學特征相匹配, 斷錯地貌的ALOS-PALSAR DEM表現(xiàn)是構建斷裂解譯標志的基礎。
獲取ALOS-PALSAR DEM數據后, 利用ArcGIS 10.4軟件的數據鑲嵌和空間分析工具生成覆蓋西秦嶺的無縫DEM和山體陰影圖。圖 2 顯示, 與SRTM1 DEM和SRTM3 DEM的山體陰影圖相比, ALOS-PALSAR DEM山體陰影圖的圖像紋理更清晰, 對地形地貌的刻畫更精細, 說明ALOS-PALSAR DEM兼具高分辨率和三維屬性。
圖 2 基于3種中分辨率DEM生成的山體陰影圖對比Fig. 2 Comparison of hillshade maps generated from three kinds of medium-resolution DEMs.
生成山體陰影圖時, 為了更好地突出斷裂線性, 需要合理設置入射方向和入射角。Radaideh等(2016)發(fā)現(xiàn), 當入射方向與構造線性斜交或正交時, 山體陰影圖上的斷裂線性較清楚; 當入射方向與構造線性近平行時, 斷裂線性的顯示會被抑制。圖 3 顯示, 若保持入射角為45°, 當入射方向為315°、 0°、 45°、 90°時(與斷裂線性所在山坡坡向相同), 斷裂線性(走向約為120°)清晰; 當入射方向為180°和225°時(與斷裂線性所在山坡坡向相反), 斷裂線性減弱; 當入射方向為135°和270°時, 斷裂線性最弱。入射方向與斷裂線性清晰度總體符合Radaideh等(2016)的認識。從圖 3 還發(fā)現(xiàn), 入射方向和斷層線性所在山坡的坡向也相關, 當入射方向與山坡坡向一致(坡面背著入射光)時, 斷裂線性突出; 當入射方向與坡向相反(坡面迎著入射光)時, 斷裂線性相對較弱。因此, 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qū), 為了更好地突出線性, 入射方向應與線性所在山坡的坡向一致, 且與斷裂線性斜交或正交。
圖 3 入射方向與斷裂線性的關系Fig.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ght azimuths and fault lineaments.
入射角會影響圖像的整體亮暗程度。當入射角為15°時, 圖像整體較暗, 對斷裂線性顯示較差; 當入射角為75°時, 圖像整體較亮, 斷裂線性顯示能力優(yōu)于15°; 當入射角為45°時, 斷裂線性顯示度優(yōu)于75°和15°(圖 4)。因此, 應將入射角設置為一個中等值(如45°), 使得圖像整體亮度適中, 更有利于突出斷裂線性的亮暗差異。
圖 4 入射角與斷裂線性的關系Fig.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ght dip and fault lineaments.
由于西秦嶺“V”形斷裂系的范圍較大, 為了防止解譯時遺漏部分區(qū)域或受已知斷裂(已有觀點)的過度影響, 本文利用ArcGIS 10.4軟件的創(chuàng)建漁網工具(Create Fishnet)將研究區(qū)劃分為多個虛擬網格, 以網格為單元進行解譯, 并以網格掃描式的解譯方法完成西秦嶺的線性解譯。
生成山體陰影圖時, 在一定方向的入射光下, 地形坡面面向入射光顯示亮色調, 背向入射光顯示暗色調(圖5a—c)。隨著入射光和地形面的夾角發(fā)生變化, 亮、 暗色調的程度也會發(fā)生變化。當地形坡面因構造擾動形成地形突變帶時, 入射光照射地形突變帶將形成異常亮色調或暗色調(圖5b—c)。當地形坡面上發(fā)育順坡的連續(xù)沖溝和山脊時, 入射光斜照坡面將形成亮、 暗色調交替的形態(tài)(圖5d); 而當該坡面受構造擾動形成地形突變帶時, 入射光照射將形成斷斷續(xù)續(xù)的亮、 暗色調(圖5e)。圖 5 簡單展示了與線性斷裂相關的線性異常亮、 暗色調的理想模型, 實際情況遠比理想模型復雜, 坡面形態(tài)、 入射光方位和入射角、 地形突變帶的形態(tài)和規(guī)模等因素都會對線性色調的亮暗程度、 線性形態(tài)和線性寬窄造成影響。
圖 5 山體陰影圖上異常亮、 暗色調的原理Fig. 5 The principle of unusually bright and dark tones on the hillshade map.a 均一亮色; b 異常亮色; c 異常暗色; d 亮、 暗交替; e 斷續(xù)亮色
基于西秦嶺“V”形斷裂系的典型斷錯地貌(1.2節(jié))和山體陰影圖上的線性異常色調原理(2.2節(jié), 圖 5), 分析得到西秦嶺地區(qū)斷裂線性的DEM解譯標志為: 1)線性: 斷層斷錯地表時的典型表現(xiàn); 2)線性亮色(圖6a, b): 當線性斷層標志(如斷層陡坎、 斷層崖等)面向入射光(入射方位角315°)時, 形成異常亮的線性特征; 3)線性暗色(圖6a, b, d): 當線性斷層標志(如斷層陡坎、 斷層崖等)背向入射光時, 形成異常暗的線性特征; 4)亮暗分界(圖7b): 當斷層崖、 斷層控制的線性溝谷和坡中槽谷等斷層地貌與入射光斜交或正交時, 槽谷(溝谷)兩坡或斷層崖崖面(上升盤)和下降盤表現(xiàn)為一側亮、 一側暗, 形成亮暗分界; 5)亮暗交替(圖6e, 7c, 7d): 對于水系和山脊同步水平位錯、 連續(xù)坡中槽谷和鞍部等斷錯地貌類型, 當入射光與斷裂呈小角度或近平行時, 迎向入射光的一側顯示為亮色調, 背向入射光的一側顯示為暗色調, 連續(xù)斷錯地貌形成亮暗交替; 6)斷續(xù)亮暗(圖6c, 7a): 對于5)中的斷錯地貌類型, 當入射光與斷裂大角度斜交或正交時, 山脊和水系同步水平位錯的局部地形、 連續(xù)鞍部的反坡向地形等, 形成斷續(xù)的亮、 暗色調; 7)紋理邊界(圖6f): 對于由斷層控制的盆山邊界和其他宏觀垂向地貌(斷層崖、 斷層三角面等), 地形高差導致斷裂兩盤的差異侵蝕, 形成不同的侵蝕切割程度和地表粗糙度等形態(tài)差異, 表現(xiàn)為紋理差異。上述解譯標志總體上反映與斷裂線性相伴生的異常地形地貌的形態(tài)和色調表現(xiàn), 通常上述解譯標志并不是單一出現(xiàn)的, 而是多種解譯標志共同出現(xiàn)。
圖 6 西秦嶺“V”形斷裂系的DEM解譯標志Fig. 6 DEM interpretation markers of the V-shaped fault system in West Qinling.a 白龍江斷裂多兒溝一帶的線性亮、 暗色條帶; b 哈南-稻畦子斷裂漢王鎮(zhèn)以南的線性亮、 暗色條帶; c 臨潭-宕昌斷裂西段南支科才鄉(xiāng)一帶的斷續(xù)亮暗特征; d 哈南-稻畦子斷裂岳家山一帶的線性暗色條帶; e 臨潭-宕昌斷裂小林溝—崖灣里一帶的亮、 暗色調交替; f 兩當-江洛斷裂立斗村一帶的紋理差異邊界。紅色箭頭指示線性亮色, 綠色箭頭指示線性暗色, 紅色虛線代表斷層位置
圖 7 西秦嶺“V”形斷裂系的DEM解譯標志Fig. 7 DEM interpretation markers of the V-shaped fault system in West Qinling.a 白龍江斷裂迭部縣城南一帶的斷續(xù)亮色條帶; b 白龍江斷裂金錢溝一帶的線性亮暗邊界; c 臨潭-宕昌斷裂東段分支——禾馱斷裂在申都鄉(xiāng)一帶的沖溝和山脊同步左旋偏轉; d 臨潭-宕昌斷裂與光蓋山-迭山斷裂之間在草灘溝一帶的沖溝和山脊 同步左旋。紅色箭頭指示線性, 綠色實線代表沖溝, 紅色虛線代表斷層線性
圖 8 基于ALOS-PALSAR DEM解譯的斷裂線性分布圖Fig. 8 Fault lineaments based on ALOS-PALSAR DEM interpretation.
本研究基于西秦嶺地區(qū)斷裂線性的DEM解譯標志, 通過網格化目視解譯ALOS-PALSAR DEM的山體陰影圖, 得到西秦嶺“V”形斷裂系的斷裂線性分布圖(圖 8)。對比已知活動斷裂分布圖(圖 1)和斷裂線性分布圖(圖 8), 得到3方面的研究結果。
除了已知的活動斷裂, 新發(fā)現(xiàn)多條斷裂線性帶, 主要包括: 1)位于臨潭-宕昌斷裂和光蓋山-迭山斷裂之間的斷裂線性帶, 該斷裂線性可在草灘溝一帶清晰識別, 山脊和沖溝發(fā)生同步左旋(圖 7d, 8); 2)位于禮縣-羅家堡斷裂和兩當-江洛斷裂之間的復雜線性帶(區(qū))(圖 8, 10a—e), 此斷裂線性帶以NEE為總體優(yōu)勢方向, 該方向的斷裂線性規(guī)模最大、 形跡最連續(xù), 其他方向(走向SN、 NW等)的斷裂線性大多較短且分布離散, 走向NEE的斷裂線性帶與禮縣-羅家堡斷裂和兩當-江洛斷裂一致; 3)武都-康縣斷裂和哈南-稻畦子斷裂以南的弧形密集斷裂線性帶(圖 8, 10g—h), 此斷裂線性帶的走向由NE逐漸轉向EW, 包括多達8條近平行分支, 總寬10~15km。
斷裂線性分布圖(圖 8)不僅可準確顯示已知斷裂(圖 1)的總體特征, 同時完善了已知斷裂的幾何展布, 典型實例有: 1)臨潭-宕昌斷裂的西、 東段, 西段呈向W張開的形態(tài), 東段呈向SE帚狀散開的形態(tài), 斷裂線性圖(圖 8)更詳細地展現(xiàn)了臨潭-宕昌斷裂西、 東段的幾何展布(圖9a, 9b, 9d—h); 2)光蓋山-迭山斷裂西段的局部段可見明顯的斷裂線性(圖9c); 3)兩當-江洛斷裂東段可見清晰的斷裂線性(圖10f)。
圖 9 西秦嶺NW向斷裂系的斷裂線性Fig. 9 Fault lineament of NW-trending fault system in West Qinling Mountains.
圖 10 西秦嶺NE向斷裂系內新發(fā)現(xiàn)的斷裂線性Fig. 10 Fault lineament of the newly-discovered NE-trending fault system in West Qinling Mountains.
雖然斷裂線性分布圖(圖 8)比已知活動斷裂分布圖(圖 1)更復雜, 但斷裂線性的整體分布形態(tài)仍呈“V”形, 已知活動斷裂大多與DEM斷裂線性重合, 說明DEM斷裂線性與西秦嶺“V”形斷裂系具有密切關聯(lián), DEM斷裂線性的構造屬性明顯。
斷裂線性分布圖(圖 8)更清楚地表現(xiàn)了NW、 NE 2組斷裂之間的交接轉換特征, 交接轉換主要包括弧形過渡和相互截切。臨潭-宕昌斷裂在東段截切了禮縣-羅家堡斷裂, 臨潭-宕昌斷裂、 光蓋山-迭山斷裂與兩當-江洛斷裂均為弧形過渡, 白龍江斷裂、 武都-康縣斷裂、 哈南-稻畦子斷裂三者相互截切, 塔藏斷裂和哈南-稻畦子斷裂為弧形過渡。NE向的禮縣-羅家堡斷裂和兩當-江洛斷裂可能被新發(fā)現(xiàn)的NEE向斷裂線性帶斜接相連。
綜上所述, 本文得到西秦嶺呈“V”形的斷裂線性圖并開展相關分析, 新發(fā)現(xiàn)多條斷裂線性帶, 完善了已知活動斷裂的幾何展布情況, 認為NW、 NE 2組斷裂以弧形過渡和相互截切的方式發(fā)生交接轉換。
圖 11 禮縣-羅家堡斷裂祁山鎮(zhèn)一帶的隱約斷裂線性Fig. 11 The faint fault lineament in the Qishan town area of the Lixian-Luojiapu Fault.a 祁山鎮(zhèn)一帶的Google Earth圖像; b 祁山鎮(zhèn)一帶的ALOS-PALSAR DEM圖像
經ALOS-PALSAR DEM目視解譯, 本文獲得了西秦嶺呈“V”形的斷裂線性分布圖, 斷裂線性明顯多于已知活動斷裂(圖 1, 8)。除了完善已知活動斷裂的幾何展布以外, 還發(fā)現(xiàn)多條前人未報道的斷裂線性帶, 明確了NW、 NE 2組斷裂的交接轉換方式包括弧形過渡和相互截切。以上結果為深入研究西秦嶺“V”形活動斷裂系的定量活動特征奠定了基礎, 對完善區(qū)域活動斷裂圖像、 建立區(qū)域構造模型、 分析區(qū)域地震危險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是系統(tǒng)使用中分辨率DEM開展斷裂線性識別的嘗試工作, 以ALOS-PALSAR DEM為代表的中分辨率DEM是活動斷裂解譯的重要基礎數據, 應該受到重視, 尤其對于青藏高原周緣的構造和地形地貌復雜、 侵蝕強烈的地區(qū), 其光學遙感圖像可能受地表覆蓋(植被、 建筑、 水體等地物光譜混合, 圖像顏色雜亂)、 地形陰坡(陰影)、 天氣(云干擾)等影響較大。而DEM受上述因素影響較小, 且具備地形突出等特點, 在斷裂線性解譯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
在禮縣-羅家堡斷裂沿線的祁山鄉(xiāng)一帶, 密集黃土梯田使斷裂線性無法在Google Earth圖像中顯現(xiàn), 而ALOS-PALSAR DEM則略有顯示(圖 8, 11)。在兩當-江洛斷裂沿線的馬泉溝—峽街村一帶(圖 8, 12), Google Earth圖像(圖12a)顯示北部為淺紅色植被區(qū), 南部為綠色和灰白色植被區(qū)和耕作區(qū), 南、 北色差明顯, 但無法準確定位斷裂線性, 而通過ALOS-PALSAR DEM圖像(圖12b)可以清晰準確地識別斷裂線性陡坎(地形轉折)。白龍江斷裂的少下村一帶(圖 8, 13)植被覆蓋密集, 從Google Earth圖像(圖13a)中無法準確識別斷裂線性, 而ALOS-PALSAR DEM則顯示3條清晰的斷裂線性, 并可見斷層陡坎、 沖溝和坡洪積扇左旋等現(xiàn)象。以上3個實例反映ALOS-PALSAR DEM在一些情況下(人為改造、 地物光譜復雜、 植被密集等)可顯示在光學圖像中無法顯示的斷裂線性。 可見在斷裂遙感解譯中, 中分辨率DEM是光學遙感圖像的有效補充。
雖然ALOS-PALSAR DEM對斷裂線性的顯示能力突出, 但受分辨率的限制, 其對精細地貌的顯示能力不足。另外, 地層邊界也可能形成線性, 對斷裂線性的解譯工作造成干擾。西秦嶺地區(qū)的此類干擾在光蓋山-迭山斷裂西段、 哈南-稻畦子斷裂和武都-康縣斷裂以南的弧形密集斷裂線性帶處較為典型。對于此類干擾, 需要查閱地質背景資料, 并結合野外考察來鑒別。
本文基于ALOS-PALSAR DEM系統(tǒng)解譯西秦嶺“V”形斷裂系, 得到以下2點認識: 1)西秦嶺的斷裂線性分布呈“V”形, 新發(fā)現(xiàn)多條斷裂線性帶, 完善了已知活動斷裂的幾何展布; 2)斷裂遙感解譯中, ALOS-PALSAR DEM具有突出的斷裂線性顯示能力, 是高分辨率光學遙感圖像的有效補充。
致謝文中使用的ALOS-PALSAR DEM數據來源于阿拉斯加衛(wèi)星設施網站(2)https: ∥search.asf.alaska.edu/; 審稿專家為本文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