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希,雷 忻,王秀康,邢英英
(1.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延安市生態(tài)恢復重點實驗室,陜西延安 716000)
隨著農(nóng)業(yè)科技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溫室蔬菜大面積種植,已成為北方地區(qū)蔬菜的主要來源。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緊缺,地下水過度開采以及不合理的施肥造成水肥流失嚴重,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嚴重制約了作物產(chǎn)量的提高和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膜下滴灌技術不僅精量的控制水分,還能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棵間蒸發(fā)和深層滲漏[1]。目前溫室蔬菜的灌溉方式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地面灌溉逐步過渡到膜下滴灌。膜下滴灌施肥在減少水肥損失的同時,促進作物生長和提高作物產(chǎn)量,減少氮淋失,最終提高作物水肥利用效率[2-5]。而陜北當?shù)氐氖┓手饕詡鹘y(tǒng)施肥為主,這種施肥方式普遍存在施肥量偏大且施肥分布不均勻的問題,極易造成肥料的大量淋失和地下水的污染[6]。因此,在適宜的灌水條件下,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是解決該地區(qū)高產(chǎn)和土壤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國外學者[7-9]研究表明,滴灌施肥較傳統(tǒng)的灌水施肥方式增加番茄產(chǎn)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硝酸鹽下滲。賀會強等[10]和王秀康等[11]試驗表明增加施肥量可以顯著提高番茄株高、葉面積和產(chǎn)量,但過高的施肥量反而不利于其生長和產(chǎn)量的提高。邢英英等[1,12]研究發(fā)現(xiàn),滴灌施肥較常規(guī)溝灌施肥增加番茄產(chǎn)量46.9%、干物質量54.0%、總氮吸收量82.4%、肥料偏生產(chǎn)力47.0%,氮磷鉀素吸收量是常規(guī)施肥的1.36~2.41倍,滴灌施肥降低了氮磷鉀素利用效率,而提高了氮磷鉀素吸收效率,并受施肥量影響顯著。李建明等[13]研究西瓜滴灌水肥制度得出,當灌水量為0.73ETc(蒸騰需水量),施肥量為1.03 Fy(目標產(chǎn)量)時,西瓜綜合指標值最高,而在水資源相對虧缺的地區(qū),應適當降低施肥量來提高西瓜綜合評價值。同樣有研究指出[14],降低施氮量對番茄產(chǎn)量影響較小,但降低了植株的營養(yǎng)生長,提高了果實干物質的含量和改善果實品質。韓雪等[15]研究表明,水肥一體化條件下,施氮量為300 kg·hm-2時,植株呈矮壯化生長,有較高的葉片SPAD值,產(chǎn)量與施氮量600 kg·hm-2處理無顯著差異,氮素利用效率(NUE)和肥料偏生產(chǎn)力(PFP)是600 kg·hm-2處理的1.82和1.74倍。侯翔皓等[16]也得出施肥量極顯著影響氮磷鉀素利用效率。關于膜下滴灌施肥對番茄的影響已有不少的研究,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或施氮量或水氮組合或水氮磷鉀組合對番茄產(chǎn)量、品質、養(yǎng)分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影響,但是關于定量比較滴灌施肥和常規(guī)施肥方式下施肥量對番茄生長及養(yǎng)分吸收利用的影響并提出適宜當?shù)赜行У氖┓誓J降膱蟮篮苌佟1狙芯客ㄟ^對比2種施肥方式下溫室番茄生長生理、養(yǎng)分殘留及利用對施肥量的響應規(guī)律,以期為當?shù)販厥曳压?jié)肥增產(chǎn)增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撐。
試驗于2018—2019年4月—9月在陜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試驗基地日光溫室內(nèi)進行。該地位于東經(jīng)36°38′,北緯109°26′,海拔953 m,年均氣溫9.2℃,降雨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477 mm。供試土壤為黃壤土,萎蔫含水率為8.5%,耕作層土壤平均容重1.27 g·cm-3。試驗區(qū)0~6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為11.5%,硝態(tài)氮含量為12.9±1.6 mg·kg-1,速效磷含量為38.2±5.2 mg·kg-1,銨態(tài)氮含量為6.9±0.7 mg·kg-1,pH值為8.3。
試驗溫室長28 m,跨度8.0 m,脊高3.6 m,拱間距為1 m。覆蓋材料為透明PVC膜。供試番茄品種為寧夏巨豐種苗有限公司研發(fā)培育的巨豐美粉869,常規(guī)施肥所用肥料為尿素(N≥46%)、過磷酸鈣(P2O5≥12%)和硫酸鉀(K2O≥52%)。滴灌施肥所用肥料為尿素(N≥46%)、磷酸二銨(N≥16%、P2O5≥44%)和硫酸鉀(K2O≥60%)。地膜厚度為0.006 mm,寬度為100 cm。滴灌管沿壟中線置于膜下,滴頭為內(nèi)鑲式圓柱滴頭,內(nèi)徑8 mm,滴頭間距30 cm,滴頭流量2 L·h-1。
試驗在適宜灌水(80%ET)條件下,設施肥方式和施肥量2個因素,施肥方式有滴灌施肥和常規(guī)施肥2種方式,以D和C表示;施肥量分高、中、低3個水平,分別為F1(N 240-P2O5120-K2O 150 kg·hm-2),F(xiàn)2(N 180-P2O590-K2O 112.5 kg·hm-2),F(xiàn)3(N 120-P2O560-K2O 75 kg·hm-2),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共18個小區(qū),小區(qū)間采用60 cm隔水板做防滲隔離,小區(qū)面積為8.75 m2(長7.0 m,寬1.25 m),小區(qū)采用溝壟覆膜種植模式,一管2行布置,壟寬0.8 m、株距50 cm、行距50 cm,每小區(qū)定植2行共28株。
2018年4月2日定植,2018年9月22日收獲。2019年4月8日定植,2019年9月27日收獲。定植和緩苗時灌水40 mm,處理開始后每8 d灌1次水,灌水定額根據(jù)蒸發(fā)蒸騰量計算得出。在6—9月氣溫較高時,每隔6~7 d灌水1次。滴灌施肥N、P2O5和K2O肥分5次施入,施肥時間分別為:定植后15 d、定植后30 d、第一果膨大期、第二果膨大期和第三果膨大期,施肥比例為1∶1∶2∶2∶2。常規(guī)施肥磷肥全部基施,氮肥和鉀肥基施,第一果膨大期和第二果膨大期施肥比例為1∶1∶1。
植株干物質量:收獲期將根、莖、葉、果分開,稱鮮重后放入烘箱,在105℃殺青30 min,然后于75℃烘干至恒質量。
葉綠素含量:用浸提法測定,取0.1 g番茄葉片,加入10 mL 96%乙醇避光過夜浸提,葉片組織變白后定容至25 mL,過濾后靜置,分別在波長665、649和470 nm比色測量。
產(chǎn)量:每個處理取3次重復,每個重復標記10株,每次收獲時將各計產(chǎn)小區(qū)分別計數(shù)和稱重,計算產(chǎn)量。
肥料偏生產(chǎn)力(PFP)(kg·kg-1)=產(chǎn)量/施肥量總和
各器官N(P、K)的吸收量(kg·hm-2)=各器官全N(P、K)含量×干物質量×種植密度
N(P、K)的利用效率(NUE)(kg·kg-1)=產(chǎn)量/植株總N(P、K)吸收量
N(P、K)的吸收效率(UPE)(kg·kg-1)=植株總N(P、K)吸收量/N(P、K)養(yǎng)分投入
土壤硝態(tài)氮、速效磷和有效鉀含量:收獲后取根下10、20、30、40、60 cm 5個測點。將土樣帶回室內(nèi)風干磨細,過5 mm篩,然后用2 mol·L-1KCl溶液浸提(干土5 g,土液比1∶10),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土壤中硝態(tài)氮(NO-3-N)的含量。用0.5 mol·L-1NaHCO3溶液和無磷活性炭浸提(干土2.5 g,土液比1∶20),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用1 mol·L-1中性NH4OAc(pH 7)溶液(干土5 g,土液比1∶10)浸提,用火焰光度計測定土壤中速效鉀的含量。
用Microsoft Excel 2017進行數(shù)據(jù)計算;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用SigmaPlot 14.0作圖。
圖1表明,在2個試驗年生長季中,隨著生育期的延長,番茄植株干物質量逐漸增大,呈慢-快-慢的增長趨勢。在第一果膨大期(定植后55~60 d)之前,2種施肥方式番茄干物質量增長緩慢,且2018年和2019年C處理平均干物質量較D處理增大5.26%和11.95%;之后番茄干物質量迅速增大,D處理下,第二果(定植后70 d)和第三果膨大期(定植后85 d)較第一果膨大期分別增大81.81%和261.31%(見圖1A),92.49%和270.16%(見圖1G);C處理下,第二果和第三果膨大期較第一果膨大期分別增大67.04%和188.24%(見圖1B),60.31%和179.34%(見圖1H)??偢晌镔|量從第三果膨大期開始D處理逐漸高于C處理。2年滴灌施肥處理番茄干物質量較常規(guī)施肥處理平均增加17.54%和21.7%。隨著施肥量的增加,總干物質量不斷增加(2019年滴灌施肥處理除外),F(xiàn)1和F2水平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顯著高于F3水平(p<0.05)。
圖1 不同施肥方式與施肥量下番茄干物質量隨生育時期的變化
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含量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株的光合強度、營養(yǎng)水平及健康狀況。施肥能夠促進葉綠素含量的增加。營養(yǎng)狀況適宜,能進行良好的光合作用,為生長、開花等生命活動提供光合產(chǎn)物,開花坐果期,適量施用氮磷鉀肥,可提高葉綠素含量,降低施肥量能顯著降低葉綠素的積累。
圖2表明,開花坐果期,2018和2019年C處理的葉綠素含量較D處理的增加12.94%和10.26%。2018年,葉綠素含量在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之間均無顯著差異(DF3處理顯著低于其他處理除外)。2019年,增加施肥量能增加葉綠素含量,D處理下,F(xiàn)1水平顯著高于F3水平,F(xiàn)2與F1、F3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C處理下,不同施肥水平之間差異顯著(p<0.05);相同施肥水平下,C處理葉綠素含量顯著高于D處理。
圖2 不同施肥方式與施肥量對開花坐果期番茄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灌水施肥處理影響作物的葉綠素、光合作用等,進而影響作物的產(chǎn)量。圖3可見,2種施肥方式下,增加施肥量,能增大番茄產(chǎn)量,F(xiàn)1和F2水平之間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F3水平(p<0.05)。
2年滴灌施肥高肥水平(DF1)產(chǎn)量均最高,分別達83.23和80.88 t·hm-2(如圖3A、3B所示)。D處理下,F(xiàn)1和F2水平番茄產(chǎn)量較F3水平分別增加14.14%和12.79%(2018年)、15.68%和12.99%(2019年);C處理下,F(xiàn)1和F2水平番茄產(chǎn)量較F3水平分別增加15.08%和12.67%(2018年)、17.41%和13.12%(2019年)。F1、F2和F3水平下,D處理較C處理產(chǎn)量分別增加14.92%、15.99%和15.86%(2018年),13.87%、15.44%和15.57%(2019年),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不同施肥方式之間差異顯著(p<0.05)。
圖3 不同施肥方式與施肥量對番茄產(chǎn)量的影響
可見,相同施肥量水平下,滴灌施肥處理較常規(guī)施肥番茄產(chǎn)量增加13.87%~15.99%。施肥量增加0.5倍時,產(chǎn)量增加12.67%~13.12%;施肥量增加1倍時,產(chǎn)量增加14.14%~17.41%。
肥料偏生產(chǎn)力(PFP)能夠反映當?shù)赝寥阑A養(yǎng)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的綜合效應。圖4可見,2種施肥方式下,增加施肥量能顯著降低PFP,不同施肥水平之間差異顯著(p<0.05);相同施肥量下,2種施肥方式之間差異顯著(p<0.05)。表明產(chǎn)量增加的速度遠低于施肥量增加的速度。
圖4 不同施肥方式與施肥量對番茄PFP的影響
2年DF3處理PFP均最高,達285.96和274.20 kg·hm-2。D處理下,F(xiàn)1和F2水平PFP較F3水平分別降低了42.93%和24.80%(2018年)、42.16%和24.67%(2019年);C處理下,F(xiàn)1和F2水平PFP較F3水平分別降低42.46%和24.89%(2018年)、41.30%和24.58%(2019年)。
相同施肥量時,D處理PFP顯著高于C處理(p<0.05)。D處理PFP高出C處理19.32~39.14 kg·hm-2,F(xiàn)1、F2和F3水平下,增大比例分別為14.92%、15.99%和15.86%(2018年),13.87%、15.44%和15.57%(2019年)。
由此可見,在相同施肥水平下D處理較C處理的PFP高,增加幅度為13.87%~15.99%,且F3水平增加幅度更大。
表1看出,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對番茄植株養(yǎng)分吸收效率(UPE)和利用效率(NUE)影響顯著。D處理較C處理降低N和P的NUE,提高K的NUE,但是提高N和P的UPE,降低K的UPE。增加施肥量,能降低N、P和K的NUE與UPE,UPE在不同施肥水平之間差異顯著(2018年DF2和DF3處理N的UPE無顯著差異除外)。C處理下,N、P和K的NUE在F1和F2水平之間無顯著差異,顯著低于F3水平;D處理下,P的NUE在施肥水平之間差異顯著,F(xiàn)3水平N和K的NUE顯著高于其他施肥水平。
表1 不同施肥方式與施肥量對番茄養(yǎng)分吸收利用的影響
D處理下,2年F3水平N、P和K的NUE均達到最大,平均值分別為657.9、2813.2和510.6 kg·kg-1,F(xiàn)1和F2水平較F3分別降低了19.37%和17.46%、11.86%和15.07%、14.44%和11.40%。N的NUE在F1與F2水平之間無顯著差異,二者顯著低于F3水平;P的NUE在不同施肥水平之間差異顯著。C處理下,2年F3水平N、P和K的NUE最大,平均值分別為704.6、2961.4和476.1 kg·kg-1,F(xiàn)1和F2水平較F3分別降低了16.88%和14.56%、12.13%和16.66%、20.39%和13.74%。N、P、K的NUE在F1與F2水平之間均無顯著差異,二者顯著低于F3水平。
F1、F2和F3水平下,D處理N的NUE較C處理分別降低9.42%、9.80%、6.63%;P的NUE降低4.72%、3.19%、5.00%;而K的NUE增大15.26%、10.15%和7.25%。2種施肥方式之間N的NUE無顯著性差異,P的NUE和2018年K的NUE差異顯著。
D處理下,2年F3水平N、P和K的UPE均最大,平均值分別為0.97、0.48和1.94 kg·kg-1,F(xiàn)1和F2水平較F3分別降低了33.45%和14.49%、32.29%和15.00%、30.24%和15.63%。C處理下,F(xiàn)3水平N、P和K的UPE最大,平均為0.73、0.45和1.86 kg·kg-1,F(xiàn)1和F2水平較F3分別降低了30.79%和10.69%、35.41%和17.82%、27.13%和12.72%。2種施肥方式下,N、P和K的UPE在不同施肥水平之間差異顯著(2018年F2和F3水平N的UPE差異不顯著除外)。
F1、F2和F3水平下,D處理N的UPE較C處理分別 增 大27.46%、26.93%、32.56%;P的UPE增 大12.07%、10.57%、6.90%;K的UPE增 大-0.07%、0.89%、4.37%。2種施肥方式之間N的UPE差異顯著,P和K的UPE僅在2019年差異顯著(F1處理K的UPE除外)。
收獲期根區(qū)土壤硝態(tài)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如圖5所示,滴灌少量多次施肥降低土壤中硝態(tài)氮的累積,C處理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大于D處理,F(xiàn)1水平尤為明顯,最大值分別達212.75和92.75 mg·kg-1,2年相同土層C處理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是D處理的1.8~6.1倍。D處理下,F(xiàn)1和F2水平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逐漸增大,而C處理下,F(xiàn)1和F2水平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隨深度增加逐漸降低(圖5A和5J)。番茄根系較淺,施肥量較大時,30~40 cm土層以下的養(yǎng)分很難被根系吸收,容易引起淋失。2種施肥方式下,2018年F3水平土壤硝態(tài)氮隨土層深度的增加逐漸減少,2019年F3水平土壤硝態(tài)氮在0~30 cm逐漸增大,而后逐漸降低。除2018年滴灌施肥F2水平土壤硝態(tài)氮小于F3水平外,土壤中硝態(tài)氮均表現(xiàn)為F1>F2>F3。
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小于硝態(tài)氮含量,處于4.8~65.9 mg·kg-1之間,而且移動性差,易被膠體吸收,很難向下運移。2種施肥方式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隨土層深度增加不斷降低,D處理以及2019年C處理下,F(xiàn)1水平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最大,F(xiàn)2和F3水平之間無明顯差異,而2018年C處理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表現(xiàn)為F1<F2<F3,年際之間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圖5B和5H)。F2和F3水平下,D處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小于C處理有效磷含量(2018年);相同施肥水平下,D處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大于C處理有效磷含量(2019年)。
圖5 不同施肥方式與施肥量下根區(qū)土壤養(yǎng)分變化特征
土壤中速效鉀含量遠大于有效磷含量,最大達376.3 mg·kg-1。增加施肥量,能增加土壤中速效鉀的含量,2種施肥方式均表現(xiàn)為F1>F2>F3。D處理下,2018年土壤中有效鉀在0~20 cm有略微的降低,而后向下逐漸增大;C處理下,0~40 cm速效鉀含量不斷降低,而60 cm處有明顯的增大。F1、F2和F3水平下,C處理土壤速效鉀含量較D處理分別增大32.4、49.78和25.4 mg·kg-1。2種施肥方式下,2019年土壤中速效鉀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不斷降低,40 cm處達到最低,而后又有明顯的增大。
增施化肥對番茄生長發(fā)育、養(yǎng)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施肥量超過一定范圍后,番茄的生長產(chǎn)量、養(yǎng)分吸收等增長速率緩慢甚至降低[12,17]。水肥一體化處理較農(nóng)戶常規(guī)灌溉施肥管理降低了N、P、K施肥量40.6%,灌水量25.3%,提高了番茄產(chǎn)量9.0%,同時提高了莖粗、葉面積、葉綠素和維生素C含量[18]。本研究得出,D處理較C處理番茄產(chǎn)量增加13.87%~15.99%,增加施肥量,番茄干物質量和產(chǎn)量不斷增加,與低肥水平相比,施肥量增大0.5倍時,產(chǎn)量增大12.67%~13.12%,施肥量增大1倍時,產(chǎn)量增大14.14%~17.41%,高肥和中肥水平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顯著高于低肥水平。施肥量過高,產(chǎn)量增加的速率不斷降低,中肥水平有相對較高的產(chǎn)量和增產(chǎn)潛力。這與王振華等[19]的結論一致。但在生育前期,C處理干物質量高于D處理,是由于C處理施用基肥,且施用比例較大,能夠促進作物的快速生長。至開花坐果期,C處理依然占優(yōu)勢生長,故葉綠素含量大于D處理,但2種施肥方式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番茄的無限生長特性,到生育后期,D處理持續(xù)分比例補充養(yǎng)分供應,促進果實膨大,干物質量增長速度高于C處理。
水肥一體化處理較農(nóng)戶常規(guī)灌溉施肥管理提高番茄肥料偏生產(chǎn)力80%[18]。本研究也得出,D處理較C處理增大PFP為13.87%~15.99%,N、P和K的UPE分別為26.93%~32.56%、6.90%~12.07%、0.89%~4.37%。原因可能是在C處理下,土壤含鹽量升高,滲透壓加大,抑制部分養(yǎng)分吸收而致使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番茄產(chǎn)量水平較低。收獲期D處理在增大產(chǎn)量的同時也增大了干物質積累量,引起養(yǎng)分吸收量的增大,最終使得養(yǎng)分吸收效率增大,也減少了養(yǎng)分在土壤中的殘留,降低了土壤環(huán)境污染的風險。適量增施氮肥能促進蛋白質和葉綠素的形成,提高光合作用強度,加快干物質積累[20],同時K也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強度,促進糖的代謝,提高作物對氮的吸收利用,所以N的UPE增大速度遠大于P、K的UPE。施磷肥能加速細胞分裂,促使根系和地上部加快生長,提早成熟,并且施鉀肥能夠促進植株對P的吸收、生物合成以及光合產(chǎn)物的運輸[21]。施鉀肥還能促進植株淀粉和糖的形成,在充足的灌水條件下,稀釋果實中K的含量,改善果實的品質,降低K的UPE。
合理施肥有利于番茄對養(yǎng)分的吸收及利用,從而促進產(chǎn)量形成。養(yǎng)分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與產(chǎn)量、養(yǎng)分吸收量、肥料投入量相關,二者越高,表明番茄對肥料的吸收利用率越高。同一灌水頻率下,馬鈴薯肥料的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產(chǎn)力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減小,低肥水平N、P、K的NUE和PFP均達到最大值,P的UPE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減小[16]。本研究中,增加施肥量,能顯著降低N、P和K的UPE以及PFP,不同施肥處理之間差異顯著,NUE也隨之降低,高肥和中肥水平之間無顯著差異,低肥水平的肥料偏生產(chǎn)力、肥料NUE和UPE均最大。這可能是因為當施肥量較低時,會迫使植株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來滿足生長需求,從而增加植株的養(yǎng)分利用效率[22-23]。這與邢英英等[12]在膜下滴灌水肥耦合促進番茄養(yǎng)分吸收及生長中的研究結果相同。盡管低肥水平肥料偏生產(chǎn)力、養(yǎng)分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最高,但是產(chǎn)量最低,在實際生產(chǎn)中往往不予接受,中肥水平?jīng)]有顯著降低番茄產(chǎn)量,且顯著增大PFP、養(yǎng)分的NUE和UPE,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的經(jīng)濟效益,還能改善土壤狀況。
土壤中的養(yǎng)分殘留與施肥量和植株的吸收能力息息相關,增大施肥量能增大土壤中的養(yǎng)分殘留,土壤中硝態(tài)氮和速效鉀含量均表現(xiàn)為高肥>中肥>低肥,常規(guī)施肥處理較滴灌施肥顯著增大土壤中的硝態(tài)氮和速效鉀,有效磷偶爾有降低的情況。滴灌施肥處理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隨土層深度增加逐漸增大,常規(guī)施肥處理則逐漸降低,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不斷降低,40 cm處達到最低,前人得到類似的結果[24,1]。原因在于滴灌施肥少量多次有利于根系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從而降低土壤中硝態(tài)氮的累積,但番茄根系較淺,施肥量較大時,30~40 cm土層以下的養(yǎng)分很難被根系吸收,容易引起淋失。硝態(tài)氮和速效鉀易溶于水,常規(guī)施肥基施肥料引起上層土壤中硝態(tài)氮和有效鉀肥料富集,表明滴灌施肥有減少滲漏損失的潛力。而有效磷移動性差,易被膠體吸收,很難向下運移。
連續(xù)2年試驗,D處理在保證番茄高產(chǎn)的情況下,能增加植株和果實的養(yǎng)分吸收量,提高肥料偏生產(chǎn)力和養(yǎng)分吸收效率,同時降低了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相同土層深度C處理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是D處理的1.8~6.1倍。滴灌施肥高肥和中肥水平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隨土層深度增加逐漸增大,常規(guī)施肥則逐漸降低。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沿土層深度有降低的趨勢。
增加施肥量,番茄干物質量、葉綠素、產(chǎn)量不斷增大,N、P和K的UPE顯著降低,NUE也隨之降低,高肥與中肥水平之間差異不顯著,二者與低肥水平差異顯著,PFP顯著降低,不同施肥水平之間差異顯著。土壤中硝態(tài)氮和速效鉀含量受施肥影響也表現(xiàn)為高肥>中肥>低肥。
綜合考慮生長、產(chǎn)量及養(yǎng)分吸收利用效率,D處理能增大番茄的干物質量、葉綠素、產(chǎn)量和肥料偏生產(chǎn)力,增大N、P和K的UPE,顯著降低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并且中肥水平在減少50%施肥量的基礎上沒有顯著降低番茄的生長生理指標和養(yǎng)分吸收效率,DF2處理(滴灌施肥,N 180-P2O590-K2O 112.5 kg·hm-2)為較優(yōu)的灌溉施肥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