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慶
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以及直腸發(fā)生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易反復發(fā)作,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血性腹瀉、腹痛等,頻繁的腹瀉不但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還會造成患者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1]。目前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制研究尚未有一個準確的結論,目前存在多種致病假說,包括:環(huán)境感染、微生物致病、遺傳因素、免疫因素以及患者本身的黏膜屏障受損,也可能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傳統(tǒng)臨床多通過給予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或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氨基水楊酸制劑等藥物對該疾病進行治療,但由于該疾病屬于慢性疾病,長期的糖皮質激素或抗生素用藥會對其他臟器以及腸道功能造成影響,并易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2]。近年來臨床發(fā)現(xiàn)[3],中藥灌腸方對該疾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現(xiàn)為探究將該方式與常規(guī)給藥結合應用的臨床效果,特選取80例2019年7 月~2020年7 月在本院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進行研究后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 月~2020年7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女24例,男16例,平均年齡(45.09±3.39)歲,平均病程(4.39±0.43)年。對照組患者中女23例,男17例,平均年齡(45.10±3.40)歲,平均病程(4.46±0.4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基礎流程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且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知曉,并簽署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經活檢病理提示有急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存在,患者伴有膿血黏液便、腹瀉、腹痛癥狀>1.5個月,并伴有其他全身不同程度的癥狀;腸鏡檢查有彌漫性、連續(xù)性病變存在,并順著直腸的走向蔓延至近端,腸黏膜出血、充血水腫,并附著了膿性黏液分泌物,病情嚴重者還會伴有潰瘍灶或彌漫性糜爛,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中該疾病的診斷標準[4]。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脈滑數(shù)、苔黃膩、舌質紅,口苦咽干而臭,身熱而小便短赤,腹瀉、腹痛,肛門灼熱、里急后重,痢下膿血黏液便,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該疾病的診斷標準[5]。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②接受過菌群調節(jié)治療、免疫抑制劑治療或抗炎治療;③合并影響藥物代謝、肝腎功能損傷疾??;④對本研究涉及用藥過敏者;⑤過敏體質者;⑥合并直腸息肉、腸穿孔、腸梗阻等并發(fā)癥。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采用美沙拉嗪治療,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guī)格:0.25 g/片),0.5 g/次,每日早、中、晚各1 次。連續(xù)治療3 周。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自擬中藥灌腸方治療。方劑組成:白及(后下)10 g,黃連、當歸、白蘞、黃柏、地榆、苦參各20 g,白頭翁30 g。用水煎至100 ml,在肛管內插入導尿管,管道進入至少20 cm,通過注射器逐漸將藥液注入。將患者調整為側臥位體位,墊高臀部,保持1 h。1 次/d,連續(xù)治療3 周。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體征消失,病理檢查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體征顯著好轉,病理檢查改善明顯;無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沒有得到改善,病理檢查沒有顯著變化[6]??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2 對比兩組患者的MDA、SOD、CRP 水平 抽取患者的2 ml 靜脈血,3000 r/min 離心后分離血清,進行相關的化學檢測;SOD 采用比色法測定,MDA 采用化學擴增法檢測,試劑盒均由TBD 天津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CRP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測定,試劑盒由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MDA、SOD、CRP 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MDA、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SOD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MDA、SOD、CRP 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的MDA、SOD、CRP 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潰瘍性結腸炎的患病因素尚未明確,臨床現(xiàn)認為是由細菌性感染、免疫學因素以及遺傳因素等多種因素所致,患病部位局限于結腸處,極少部分的患者其發(fā)病的部分局限于直腸,絕大部分患者的病變范圍包括整個結腸,部分患者的病變范圍甚至延長到了結腸的末段,且其病變的分布常常為連續(xù)性[7]。目前雖然有多種致病機制的假說,但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為:該種疾病為在細菌性感染、免疫學因素以及遺傳因素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人體內的非特異性炎性細胞被激活,而炎性細胞產生的炎性因子與細胞因子不斷攻擊患者正常的腸道黏膜,從而使得正常黏膜受損,形成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往往伴隨著患者長期免疫系統(tǒng)的問題,需要長期治療,目前,臨床多應用藥物予以治療[8]。美沙拉嗪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藥物,由于該疾病患者的前列腺素以及白三烯含量較高,美沙拉嗪對前列腺素以及中性粒細胞的脂肪氧化酶活性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從而抑制中性粒細胞的功能,起到抑制炎癥的療效[9,10]。但由于該疾病患者多數(shù)伴有腸道內菌群紊亂,故單用該藥物進行治療,臨床療效不佳?,F(xiàn)為探究何種治療方式效果更佳,特做此研究。本研究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MDA(5.98±0.55)nmol/ml、CRP(5.22±0.49)mg/L 低于對照組的(6.77±0.61)nmol/ml、(6.18±0.76)mg/L,SOD(1.61±0.42)U/ml 高于對照組的(1.27±0.33)U/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給予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行自擬中藥灌腸方聯(lián)合美沙拉嗪聯(lián)合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