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藝術市場有了一個新的競爭者:收藏級設計。
收藏經典或當代設計師作品成為新的市場風潮,從業(yè)者也變得更專業(yè)化,新的設計畫廊在上海出現,比如Gallery ALL和Gallery Sohe。對于這些年輕的設計畫廊主理人來說,他們首先要面對的挑戰(zhàn)就是,該如何向這一新興市場的消費者們解釋什么是值得收藏的 呢?
在過去一年里,沒有比NFT更可以對設計、藝術、技術行業(yè)產生沖擊的新事物了。2022年年初,維基百科的編輯們對于NFT作品是否應該列入“仍在世藝術家所賣出最高價的作品”條目展開討論,爭論的焦點是:NFT作品是否算藝術作品?
NFT為許多設計師帶來財富變現渠道的同時,也帶來混亂。設計與藝術的邊界是什么?藝術品和金融產品的分界線在哪里?資源的分配如區(qū)塊鏈誕生之初希望的那樣嗎?
在NFT的世界里,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
綠色建筑也在這一年成為行業(yè)熱詞,關于綠色建筑涌現出一批亟待學習的名字:低碳建筑、節(jié)能建筑、被動房、主動房、零碳建筑……簡而言之,市場對于建筑“歸零”提出了新的要求,滿足綠色標準成為房產開發(fā)的目標之一。但分析其實現難度,我們看到,要將各種“歸零”概念所體現出的前瞻價值真正落實,還需要許多長期的努力。
城市規(guī)劃則開始重視公園的設計。有數字為證,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已有406座公園,并計劃在2025年增加到1000座;截至2021年10月,被劃歸為公園城市示范區(qū)的成都建成綠道4700余公里,規(guī)劃建設了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以及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
公園的設計和運營也不再遵循傳統的模式,而是探索城市未來經濟發(fā)展、社區(qū)自主參與的過程,這也是一個新舊城市發(fā)展模式的迭代過程。
在時尚界,植物皮代替動物皮成為受歡迎的材料,它們甚至不再是品牌開發(fā)的產品這么簡單,而是成為品牌創(chuàng)立之初就建立起的市場形象。至于大時裝集團和品牌,則干脆投資了植物皮革公司—今年,lululemon限量上市了兩款瑜伽墊和行李包,它們由新型植物皮材料Mylo制成,而早在2020年,阿迪達斯、Stella McCartney、lululemon和Gucci的母公司開云集團就聯手投資了發(fā)明Mylo的公司Bolt Threads。作為投資回報,這4個品牌擁有Mylo的獨家使用權。
以上現象你都將在今年的設計趨勢報告中看到。此外,我們還用兩個特寫探討了疫情發(fā)生以來,家具產業(yè)面臨的供應鏈漲價挑戰(zhàn),以及包括連鎖快餐品牌在內的公司都癡迷于申請綠色建筑標準的原因。
總之,這一年,綠色、可持續(xù)成為設計界當仁不讓的流量詞匯。
相對于疫情前盲目追求增長與擴張的市場環(huán)境來說,這當然是件好事。但考慮到市場總是以快速高效為導向,“綠色、可持續(xù)”不見得總是與這一目標相一致,那么就需要聽聽其他的聲音—今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凱雷就與我們分享了他在非洲如何從當地人的傳統生活中學習到節(jié)約能源的方式。另一家建筑與規(guī)劃事務所KCAP則從城市與自然共存的角度,重新詮釋了城市規(guī)劃中,以“生態(tài)經濟邏輯”代替“發(fā)展邏輯”的可能 性。
也許真正的綠色設計,需要超越作為概念的“綠色設計”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