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貓村的貍貓們該有“人性”還是該有“貓性”?我想,我自問自答一下這個問題,就能理清我自己的思路,借以回答“在童話創(chuàng)作時如何把握動植物形象‘生物性’和‘人性’的關系”這個問題。
《三個火槍手》中,三只貍貓村中的貓到山下闖“江湖”,這個“江湖”是由人構成的,因此它們勢必要和人打交道,要么產生沖突,要么建立友誼。這個設定的前提就是,它們必須具備能和人溝通的能力,有能和人引起共鳴的“人性”。
同時,只有“人性”是絕對不行的,這樣的話,我滿腦子儲存的貓咪可愛模樣就白費了,愛貓的讀者也會感到失望。
阿黃一行三貓從老鴰山排成一字縱隊嚴肅地走出來時,如果不能讓讀者腦中浮現(xiàn)出貓的形象,而是人的形象,就一點兒也不可愛,非但不可愛,還有點兒詭異。
在寫貍貓們被槍的威力嚇到時,我說它們“頭上的毛和尾巴上的毛都豎了起來”,這是貓受到驚嚇的反應,如果沒有動物性,只要寫“大家全都張著嘴,呆呆的”就可以了,頂多寫到頭發(fā)直豎。
當大魚突然從塘中躥起時,受到驚嚇的貍貓們的舉動,也是充滿“貓性”的反應。還有貓貓們在水塘里和人類搶著抓魚的時候,小黑貓用牙咬著魚尾巴,被魚拖著滿塘子轉,那是因為貓咪有尖利的犬齒,才有可能把自己牢牢地釘在魚尾巴上。
總之,在寫貍貓村的貓咪們時,很多情節(jié)是依托在“貓性”上的,脫離了貓的“生物性”,故事就難以圓滿。話說回來,如果“貍貓村”故事里,貓只有“人性”,沒有“貓性”,首先我自己會不愛看,其次也沒有了寫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