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好物里面,果樹是不可缺的一大類。
它們高大而沉默,芬芳而真誠。春天開花,像深埋地下的樹根吐露美麗才思;秋來結果,像大地捧出實誠的赤子之心。
它們無粉飾,最真純,正因此,才生出了悲憫與寬博。那種深刻的美德之光,能照亮晦暗。
《道德經(jīng)》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這亦是為人的至高境界。一個人,擁有單純澄澈之心,本身就是一種美德。
1983年,59歲的畫家黃永玉寫信給73歲的劇協(xié)主席曹禺,直指曹禺新戲的諸多問題。他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你心不在戲里,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命題不鞏固、不縝密,演釋、分析得也不透徹。過去數(shù)不盡的精妙的休止符、節(jié)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一筐的雋語,都消失了。誰也不說不好,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踐了你。寫到這里,不禁想起莎翁《麥克白》中的一句話:‘醒來啊麥克白,把沉睡趕走!’……”
曹禺,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家,是“魯郭茅巴老曹”中的“曹”,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他23歲寫了《雷雨》,25歲寫了《日出》,26歲寫了《原野》,是杰出的戲劇天才,堪稱大師。
黃永玉喜歡曹禺的作品,甚至可以背出曹禺多部劇作中的全部臺詞。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崇拜與珍惜,才有對曹禺劇作針針見血的批評和振聾發(fā)聵的忠告。那些耿耿忠言,實在是源自心靈的澄澈與無私。
若非心靈純潔到明鏡一般,哪會有如此至誠至性的諍言?濃烈的愛戴溢在字里行間,犀利尖刻但又寬厚慈悲。那種醇美,宛若秋果,熠熠掛在枝頭——給予你的,只有甘美的情義、至純的奉獻。
心在樹上,你摘便是。
大樹之果于枝頭自然生發(fā),秋來美到了極致:石榴的古典、柿子的瑩潤、蘋果的端莊、梨子的妖冶……那曾被郭沫若稱為“夏天心臟”的石榴,被秋涼侵透,殷紅如寶石,籽粒透明又嬌嫩?!吧缴钍焓?,向日便開口”,深情如斯,坦誠如斯。
黃永玉在給曹禺的信上,也引用了法國詩人保爾·艾呂雅的這句詩——“心在樹上,你摘便是”,以表他對曹禺無所保留的支持。他說:“如果能使你再寫出二十個劇本需要出點力氣的話,你差遣就是!”他還設想自己能做的具體事情:“有一天為你的新作設計舞臺……我還想貢獻給你一些雜七雜八的故事,看能不能弄出點什么來!”
如此的赤誠以待、剖肝瀝膽,盡己所有、全力支持!
多少人慨嘆“人情薄似秋云”,卻不見世間“高山流水”的知音之誼;多少人悵惘人心難測,卻忽略了身邊一縷縷春風暖意。其實,這世間又有著多少鐵血丹心、傳奇佳話。你若志在泰山北斗,我愿做鋪路之石;你若決意笑傲江湖,我愿為你磨劍雕鞍!譬如黃永玉,為了曹禺的創(chuàng)作人生不被毀壞,鯤鵬之翅不被浮云牽系,愿意付出自己所有。
“心在樹上,你摘就是”,這種坦蕩無私,源自于那種干干凈凈的赤子之心。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