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靈
渝東北一帶人家吃團年飯,不一定非得在農歷臘月三十這天,臘月二十以后選一個空閑點的日子就成,太早了沒過年的氣氛。但團年的具體時間,以前的人卻很講究。
小時候,與我同街的一戶梁姓人家,臘月三十凌晨,天黑漆漆的時候開始團年,一直吃到天亮,意為“越團越亮”。聽梁家老人擺龍門陣,其祖先是“湖廣填四川”時遷移而來,起程那天正是臘月三十,天沒亮就吃飯上路。為紀念這個日子,梁家凌晨開始團年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
我們鎮(zhèn)上團年時間還有“周晌午、朱漆黑、陶半夜”之說,都是因“湖廣填四川”興起的?!吧挝纭薄捌岷凇薄鞍胍埂边@幾個時刻,是周姓、朱姓、陶姓祖先最先到達四川落腳點的時間。后輩按這個時候團年,以示對先人的懷念。
最有趣的是一戶姓向的人家。團年那天,向家蒸一甑子豬肉糯米飯,到了晚上,把甑子放到堂屋中間的桌子上,插上一大把筷子。每個人不要勺、不用碗,直接拿筷子在甑子里挑著吃。只要是他家的近親,不用請,都可來吃。據說當年向姓幾兄弟走到落腳點后,吃第一頓飯時沒碗筷,劈了幾根細樹棍,就在甑子里挑著吃。
臘月三十是農歷年的最后一天,稱“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這天夜晚才叫“除夕”——歲除之夜。夕,指夜晚。很多人把這一整天都統稱除夕,是不準確的。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過去渝東北很多農家砌有火坑,冬天用來取暖、做飯。除夕,火坑里要燒整筒的樹干柴,粗而長,不能劈開,稱“年豬筒子”。樹干柴越大,預示來年喂養(yǎng)的年豬越大。
一大家人邊烤火,邊擺龍門陣,直到大年初一凌晨才各自回房睡覺,這叫“守歲”。農家人用煤油或桐油燈照明,睡覺時不熄燈,點到大年初一早晨,謂之“一燈照兩年”。
守歲過程中,大人要給小孩發(fā)“壓歲錢”。孩子們歡喜得很,睡覺也要放在衣服口袋里,預示來年有錢用。守歲的“年豬筒子”不燒完,留一小截,等到正月初三送門神時,一起拿到菜園地里燒掉,可消當年的蟲災?!八烷T神”是把年前貼在大門上的門神畫撕下來燒掉——門神已完成除舊迎新時的驅鬼辟邪任務,待到臘月里再請。
大年初一大清早,家里男主人挑著空桶去水井擔水,稱“挑銀水回家”,來年財運旺。
川江邊的城鎮(zhèn)居民,過去大多數人家吃水用水去江里挑,因此催生了挑水為業(yè)的行當。初一清晨,人們一開大門,早有一個挑水工在門口候著,臉上堆滿笑。挑水工高聲叫喊:“送銀水來了!”這時,主人家一定出手大方,比平時給的水錢要高十倍,雙方落個高興。
新的一年就這樣在希望中開始了。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