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靜源
(登封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100)
大隱靜脈曲張主要是由長期站立、長期進行重體力勞動等因素,導致的大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大隱靜脈內(nèi)血液倒流,遠端靜脈瘀滯,臨床表現(xiàn)為下肢淺表靜脈擴張、下肢酸脹等癥狀[1]。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其中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是常用術式,具有一定療效,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2]。而腔內(nèi)激光消融術(Endovascular laser ablation,EVLA)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主要是通過電磁輻射來閉合靜脈,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鑒于此,本研究著重比較EVLA與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隱靜脈曲張患者92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42~55歲,平均(47.98±4.12)歲;病程2~5年,平均(3.12±0.54)年;患肢:左側20例,右側26例;臨床分級:C2級18例,C3級20例,C4級8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43~55歲,平均(48.01±4.09)歲;病程2~5年,平均(3.07±0.52)年;患肢:左側22例,右側24例;臨床分級:C2級16例,C3級19例,C4級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大隱靜脈曲張診斷標準[3-4];符合手術指征;單腿靜脈曲張。排除標準:合并步行功能障礙者;既往有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史者;深靜脈栓塞者;合并心、肝等器官功能障礙者;下肢靜脈血管發(fā)育不良者;合并大隱靜脈重度畸形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術前采用站立姿勢,應用彩超診斷儀檢查患者大隱靜脈、股靜脈、交通支靜脈等靜脈的分布情況,同時了解大隱靜脈/深靜脈瓣膜的情況,并測量靜脈內(nèi)徑、血流速度。在彩超下,使用記號筆標注大隱靜脈主干、小腿部曲張靜脈、交通支等靜脈情況,對于有下肢腫脹、足靴區(qū)潰瘍者,行消腫、潰瘍創(chuàng)面換藥清除壞死組織等常規(guī)治療,新鮮肉芽生長良好后再行手術治療。兩組手術均由同一組臨床醫(yī)師完成。
觀察組采用EVLA治療,儀器選擇980 nm半導體激光治療儀(意大利優(yōu)福通),激光光纖為2.5 m,靜脈穿刺針套管針為18 G。手術步驟:在患者腹溝內(nèi)側做一約2~3 cm的斜行切口,在大隱靜脈距離股靜脈的2 cm左右處定位,顯露大隱靜脈及其屬支后結扎切斷。將聚桂醇與空氣按1:4的比例制成泡沫硬化劑,在術前標注的曲張靜脈處行多點穿刺,每點注射2 mL左右的泡沫硬化劑。再經(jīng)內(nèi)踝上方,做小切口或穿刺大隱靜脈主干,置管至大隱靜脈斷端后,放置超滑導絲,向靜脈內(nèi)輸入激光光纖導管,拔除導絲后,向導管內(nèi)輸入光纖激光,并在激光引導下,回退光纖,大腿段功率為18 W,小腿段為12 W。并將激光光纖置入較顯著的曲張分支血管,輸出12 W功率的激光后閉合,在脈沖間隔期間退出光纖;使用導管針穿刺成團的血管,退出針芯后,插入光纖;重復上述步驟,灼傷其他的曲張靜脈。全部曲張靜脈處理后,行紗布加壓彈力帶包扎。
對照組采用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治療,步驟:選擇腹股溝,沿著皮紋方向做一橫切口,暴露大隱靜脈及其分支,常規(guī)結扎大隱靜脈近心端及其分支,隨后將大隱靜脈遠心端送入剝脫器直至膝下,做切口引出,剝離大隱靜脈后,點式剝脫小腿的曲張血管,術中注射泡沫硬化劑,靜脈處理完畢后閉合,并行紗布加壓,彈力帶包扎。
兩組患者加壓包扎1周后,更換醫(yī)用彈力襪穿戴2個月以上,術后鼓勵患者早日行床上活動,并早期下床鍛煉。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自轉入病房至自主能夠下床活動時間)。(2)記錄兩組術后是否出現(xiàn)皮下血腫、感染、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觀察組 46 42.79±8.37 41.53±8.16 2.86±0.82對照組 46 82.61±14.3870.62±12.54 6.12±0.95
2.2 并發(fā)癥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
大隱靜脈曲張主要是患者下肢出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障礙所致,患者大隱靜脈瓣膜功能異常,血液可反流至下段靜脈血管,長期瘀阻在靜脈血管內(nèi),導致血管出現(xiàn)曲張團塊、色素沉著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病情進展到后期,會誘發(fā)深靜脈血栓并可能導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大隱靜脈曲張的傳統(tǒng)治療方式為高位結扎剝脫術,術中主要是通過分離大隱靜脈及其諸屬支,剝離大隱靜脈主干并切除曲張的靜脈,以阻斷靜脈血液的回流,減少淤血;但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大、手術疤痕明顯、出血多、長期疼痛等缺點,且手術過程中,全段大隱靜脈的剝離,可能會損傷到隱神經(jīng)和腓腸神經(jīng),增加神經(jīng)損傷風險[5-6]。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提示EVLA治療大隱靜脈曲張,可有效縮短手術及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分析原因:EVLA是一種微創(chuàng)術式,主要作用原理是通過激光光纖,向靜脈腔內(nèi)輸注紅外線激光,產(chǎn)生熱作用,促使靜脈壁的膠原蛋白變性,失去活性,誘發(fā)靜脈壁收縮、纖維化,管腔永久性閉合,阻滯血液倒流,達到治療目的[7-8]。EVLA術中使用的激光,對1 cm以內(nèi)的曲張靜脈主干的閉合效果與剝脫術相當,激光在血液中的穿透力有0.3mm,可使曲張靜脈的主干徹底灼閉,且不會對周圍組織產(chǎn)生直接的熱損傷,避免局部組織損傷,有效減少局部血腫的發(fā)生風險[9]。同時EVLA不需要剝離血管,可降低患肢肌肉組織的損傷程度,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加上手術中利用靜脈穿刺針進入到大隱靜脈內(nèi)部,術后不會留下明顯的手術瘢痕,有助于降低術后感染風險,提高術后患肢美觀度[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提示與高位結扎剝脫術相比,EVLA治療大隱靜脈曲張雖能一定程度上減少并發(fā)癥,但提升安全性的效果并不顯著。
綜上所述,EVLA與高位結扎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安全性相當,但EVLA治療可有效縮短手術及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