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紅, 徐新朝, 崔永紅
(安陽市中醫(y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隨著生活節(jié)奏及飲食習慣的變化,胃癌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而胃癌根治術是治療早期和進展期胃癌的常用手術方案,其可將原發(fā)腫瘤、淋巴結轉移及受浸潤組織一并切除,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2]。在行胃癌根治術前進行機械性腸道準備(MBP)可清除腸道內容物,減少腸腔內細菌的數量,有效控制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但隨著醫(yī)學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術前行MBP可破壞腸道內有益菌群的穩(wěn)定性,導致機體內外環(huán)境失衡[3]。鑒于此,本文旨在觀察在行胃癌根治術前采用MBP的必要性及其術后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5例胃癌根治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齡40~69歲,平均(54.50±4.13)歲;病程1~5年,平均(3.02±0.24)年;TNM分期:Ⅰb~Ⅱb 18例,Ⅲa~Ⅲc 34例。觀察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齡41~69歲,平均(55.01±4.15)歲;病程1~4年,平均(2.50±0.31)年;TNM分期:Ⅰb~Ⅱb 20例,Ⅲa~Ⅲc 3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病理活檢均符合胃癌診斷標準[4],具備胃癌根治術手術指征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幽門梗阻者;其他惡性腫瘤者;術前伴有胃癌引發(fā)的穿孔、出血等并發(fā)癥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術前MBP,術前正常飲食,在術前1 d 午餐后2 h給予患者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68.56 g沖入1000 mL溫開水中,1 h內服完;如4 h內無排便,再給予100 mL甘油栓注入肛門。觀察組術前不給予MBP,告知患者術前3 d進食半流質食物,術前1 d改成全流質食物。兩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guī)禁食、常規(guī)腹腔引流管留置干預措施。
1.3 觀察指標 (1)胃腸功能恢復: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首次排氣、首次排便時間、手術當日胃腸減壓量、持續(xù)腹脹(腹部膨隆,有壓迫感及飽脹感,且持續(xù)時間>24 h)、惡心嘔吐情況。(2)感染指標:手術前后采集患者靜脈血2 mL置于EDTA-K2抗凝管內,采用邁瑞公司生產的Mindray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T);抽取患者3 mL置于促凝管內分離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前白蛋白(PA)水平,WBC檢測使用天津灝洋/TBD品牌的人外周血白細胞分離液試劑盒,由北京諾博萊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NEUT試劑盒由上海撫生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PA檢測使用由寧波醫(yī)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前白蛋白測定試劑盒;CRP檢測使用由浙江東甌診斷產品有限公司提供的C反應蛋白測定試劑盒。(3)術后體溫:連續(xù)檢測患者術后1 d、2 d、3 d體溫變化情況。(4)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觀察兩組患者發(fā)生感染、出血、吻合口瘺、胃癱、電解質紊亂及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當日胃腸減壓量、持續(xù)腹脹、惡心嘔吐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感染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前感染指標比較,P>0.05;手術后3 d 觀察組WBC、NEUT、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A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感染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感染指標比較(±s)
組別 n WBC(×109/L) NEUT(%) PA(mg/L) CRP(mg/L)觀察組 術前 53 14.58±3.49 84.33±7.68 189.47±55.94 30.63±5.67術后3d 53 6.88±2.10 57.81±5.03 268.72±60.87 10.22±2.18對照組 術前 52 14.62±3.51 84.49±7.60 189.64±56.39 30.64±5.69術后3d 52 11.44±2.17 73.49±5.14 203.44±61.34 25.63±2.23
2.3 兩組患者術后體溫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3 d之內體溫變化比較,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體溫變化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體溫變化情況比較(±s,℃)
組別 n 術后1d 術后2d 術后3d觀察組 53 36.95±0.52 36.81±0.33 36.70±0.24對照組 52 36.91±0.51 36.78±0.32 36.67±0.22
2.4 并發(fā)癥 觀察組53例,發(fā)生感染1例,出血2例,吻合口瘺1例,電解質紊亂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32%;對照組52例,發(fā)生感染3例,出血3例,吻合口瘺2例,胃癱1例,電解質紊亂10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6.54%。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P<0.05。
胃癌早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輕度不適,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臨床癥狀逐漸加重,常出現乏力消瘦、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胃癌根治術是治療胃癌的常用術式,其通過對淋巴結和病灶清除,可降低腫瘤細胞轉移和復發(fā),但因手術屬于強烈應激源,極易對患者腸道產生較大創(chuàng)傷,影響正常菌群生存狀態(tài),進而產生胃腸蠕動減弱、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等臨床癥狀,術后可能會發(fā)生傷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5]。在手術前行機械性腸道準備是胃腸道手術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但有研究指出[6],術前行BMP并非是必要環(huán)節(jié),其可能會增加術后并發(fā)癥,延緩胃腸道功能的恢復。
手術會導致機體出現應激反應,引起機體內炎性因子大量釋放,引發(fā)炎性反應綜合征,對胃腸道蠕動造成影響,PA不僅是一種營養(yǎng)蛋白敏感指標,其在機體出現急性炎癥時水平顯著降低,能夠有效反應機體炎性水平;WBC參與機體內的免疫反應;NEUT參與炎性反應調節(jié);CRP屬于炎性反應的敏感性指標,其水平異常波動提示機體術后出現炎性反應,通過調節(jié)其水平,能夠有效緩解腸道炎性水腫,促進機體胃腸功能恢復。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手術當日胃腸減壓量、持續(xù)腹脹、惡心嘔吐、WBC、NEUT、CRP、PA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在術前不采用BMP,可減低術后感染程度,有助于胃腸功能的恢復。BMP是指在胃癌根治術前通過口服瀉藥、調節(jié)飲食、逆行灌腸等方式,對腸道內容物加以清除,進而減低腸道內細菌負荷程度,以達到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協(xié)助腸鏡定位的目的。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制劑成分主要包含聚乙二醇4000、碳酸氫鈉、氯化鉀、氯化鈉、無水硫酸鈉,其不會對胃腸黏膜造成損傷和生成可燃性氣體,進而縮短備腸時間;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是一種長鏈高分子量聚合物,無需通過腸道分解和吸收,可經水分子與氫鍵相結合,使水分不易被腸道吸收,保留于腸腔內,進而稀釋和軟化糞便,使其在重力和容積的共同作用下排出體外[7]。經過反復高壓逆流對胃腸道腫瘤沖刷,可使患者出現脫水癥狀,嚴重影響手術耐受性,可造成癌細胞脫落,增大轉移和復發(fā)的可能性;同時在傳統(tǒng)BMP中采用抗生素,可抑制腸道菌群的生長,使腸道內菌群平衡被破壞,造成胃腸黏膜上皮細胞損傷和菌群移位,最終導致菌群失調和二次感染,加重感染程度,不利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術前不實施BMP可減低對胃腸道內環(huán)境的干擾程度,減少對胃腸黏膜保護屏障的損害,降低胃腸道內細菌移位現象,維持胃腸道正常生理狀態(tài),防止術后因腸道細菌紊亂而增大傷口、腹腔感染的發(fā)生,進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8]。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術前不實施BMP可減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術前實施BMP,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制劑可增加腸內液體體積,刺激腸道蠕動,引發(fā)水樣腹瀉,進而達到清洗腸管的作用,減少了腸道內糞便數量,但在實施后腸道內經常殘留液體性質內容物,其極易外溢并污染腹腔,無法降低胃腸道內大腸桿菌及總體菌群的數量,進而增大了術后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成年患者小腸液中含有豐富的電解質,在術前多次反復對患者進行灌腸和服用瀉藥,可加劇患者體液、電解質丟失,進而加重術后發(fā)生電解質紊亂,不利于術后恢復[9]。術前不采用BMP可有效維持胃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吻合器和切割閉合器的采用充分避免了傳統(tǒng)針線的吻合,使腸腔開放時間縮短,降低了術中操作所造成的污染幾率,進而減少了吻合口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兩組患者術后3 d內體溫變化無差異,術前不實施BMP對患者體溫變化無影響,胃癌根治術操作范圍僅局限于胃部至近段回腸或者空腸,極少涉及結直腸部位,對腸道細菌負荷和胃腸道內容物影響小,機體應激反應減少,使核心體溫無顯著性變化[10]。
綜上所述,針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在術前不采用BMP,可有效穩(wěn)定胃腸道內菌群,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