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陽 肖鑫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文殊山石窟一幅主題不明的壁畫。經過該與佛經文本的比對,并參考比較其他相關圖像,可以確認壁畫內容為一則本生故事——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
◆關鍵詞:文殊山石窟;克孜爾石窟;本生;壁畫
一、一幅主題不明的壁畫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藏族鄉(xiāng),酒泉市西南15公里處,現對游客開放參觀洞窟4個。筆者在2019年兩次前往文殊山參觀石窟壁畫,注意到了文殊山前山萬佛洞,東(左)壁彌勒上生經變右下角露出的底層北魏晚期風格的壁畫局部。壁畫中有兩身人物,右側人物裸上身,著紅色帔帛,身上有若干紅色圓圈及類似小火苗的紋樣組合,下身著紅裙,呈游戲坐,右腿曲起,左腿垂下,左手前伸,右手腕置于右股上。面部可見唇上小髭,頭戴三面寶冠,寶冠兩側有寶繒飄揚,后有白色橢圓形頭光。左側人物是一身女性形象,頭戴單面寶冠,后有藍色橢圓形頭光,著藍色胸衣、紅袖半臂衫、白色帔帛,下身著紅裙,跪姿,面朝左,右手撫下頜,左手伸到坐者背后,面部表情夸張,嘴下咧呈哭臉狀。畫面右側還有一只藍色手臂置于坐者小腹。(圖1)
這幅壁畫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文獻中并未提及。如1954年美術史家史巖調查文殊山,并在1956年所發(fā)表《酒泉文殊山寺院遺跡》中認為前山萬佛洞從樣式上可以確定北魏晚期開鑿,并提到壁畫都是元明時代所加,都不是北魏原作。1965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便發(fā)表的《馬蹄寺、文殊山、昌馬諸石窟調查簡報》提到該窟上有中心柱之早期洞窟,壁畫大部是元、明之作。20世紀90年代有人鏟掉了一部分覆蓋在它上面的彌勒上生經變,使得這幅壁畫暴露出來,但此后一段時間對于前山萬佛洞的研究則仍著重于對該窟晚期時期的壁畫的考證,如2003年施愛民《文殊山石窟萬佛洞西夏壁畫》、2015年楊富學《文殊山萬佛洞西夏說獻疑》。近兩年有學者開始注意到這幅壁畫,且對它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觀點,但都一致認同它是開窟時的原作。姚桂蘭主編的《文殊山石窟》畫冊中認為該畫面是一身立佛及一身菩薩,菩薩飄帶繞肩。蘭州大學李甜的博士論文《文殊山石窟研究》中則認為該圖像是兩身菩薩,右側人物袒上身,身上以紅色線繪有小圓圈狀物,左側人物藍衣紅袖,雙手合掌。
二、文本依據
筆者認為,該壁畫中展現的故事情節(jié)及人物細節(jié)均與本生“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相吻合。此故事見于《賢愚經》《菩薩本行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智度論》等多部佛經?!膀A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的故事以收錄本生、因緣故事較多的《賢愚經》最為代表。
《賢愚經》卷第一·《梵天請法六事品》第一云: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阿僧祇劫。于閻浮提作大國王。名虔阇尼婆梨……思惟是已。遣臣宣令。遍告一切。誰有妙法。與我說者當給所須。隨其所欲。時有婆羅門。名勞度差。來詣宮門。云我有法……王復報曰。一切所須。悉見告敕。皆當供給。勞度差曰。大王今日。能于身上剜燃千燈用供養(yǎng)者。乃與汝說。王聞此語。倍用歡喜。即時遣人乘八萬里象。告語一切閻浮提內。虔阇婆梨大國王者。卻后七日。為于法故。當剜其身以燃千燈……汝等諸人慎勿卻我無上道心。吾為是事誓求作佛。后成佛時。必先度汝。是時眾人。見王意正。啼哭懊惱。自投于地王意不改。語婆羅門。今可剜身而燃千燈。尋為剜之。各著脂炷。眾會見已。絕而復穌。以身投地。如大山崩。王復白言。唯愿大師。垂哀矜采。先為說法。然后燃燈。我命儻斷。不及聞法……說是偈已。而便燃火……時天帝釋。下至王前。種種贊嘆。復問之曰。大王。今者苦痛極理。心中頗有悔恨事不。王即言無。帝釋復白。今觀王身。戰(zhàn)掉不寧。自言無悔。誰當知之。王復立誓。若我從始乃至于今。心不悔者。身上眾瘡。即當平復。作是語已。尋時平復。
這則本生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一名叫虔闍尼婆梨的大王,為求妙法,遍告全國:“誰能宣講妙法,我愿滿足他一切需要?!庇幸黄帕_門前來獻法,并說“積累知識不容易,講法有什么報酬嗎?”國王回答:“無論你要什么,我都滿足你?!逼帕_門說:“大王,您今天要是能身上剜燃千燈來供養(yǎng)我,我就給您說法?!贝笸跏珠_心,立即昭告天下,將在七日之后,為求妙法而剜其身燃千燈。諸小國國王以及大王的夫人、太子、大臣,聽聞之后都來奉勸大王。大王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追求佛法,你們千萬不要阻攔我。當我成佛后,一定要來救度你們。”說完便告訴婆羅門,剜他的身體,挨個灌入燈油。接著又說:“請大師先講法,再燃燈。我要是沒命了,就聽不到佛法了。”婆羅門說了一段偈后,便點火了。大王的壯舉使得天搖地動,帝釋天便從天而降,問大王:“現在你這么痛苦,后悔嗎?”大王回答:“不?!钡坩屘煊謫枺骸拔铱茨愣即蚨哙?,你說你不后悔,誰信???”大王說:“我要是從始至終都沒后悔過,我身上的創(chuàng)傷就立即恢復?!闭f完,便恢復如初。
三、相關圖像
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的圖像在其他石窟及寺觀壁畫也有分布,其中以龜茲地區(qū)的克孜爾石窟最為代表。關于在龜茲石窟出現的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圖像,根據《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的附表,第7窟、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17窟、第38窟、第91窟、第98窟、第100窟、第114窟、第186窟、第198窟、第206窟有此故事畫面。學者王芳在其《龜茲石窟本生因緣圖像的形式與內涵分析》附表4中提及第7窟、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17窟、第38窟、第91窟、第98窟、第100窟、第114窟、第198窟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的圖像。
筆者實際踏查比對后,在第7窟、第8窟、第14窟、第17窟、第38窟、第98窟、第100窟、第114窟、第186窟、第187窟、第206窟找到了該故事畫面。各窟所出現的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畫面情況依次如下:
第7窟:畫面位于主室左券頂,顏料層脫落嚴重,畫面漫漶不堪。依照人為損壞的痕跡,可見畫面中部一有半裸人物,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左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其左側(畫面右側)似乎還有一坐姿人物與之面對,現顏料層脫落,僅可見輪廓。FF3543C0-4353-4E5C-B7B9-7C9E66E9C3D3
第8窟:畫面位于主室左券頂。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右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其右側(畫面左側)一婆羅門,交腳坐于束帛座上,左手托一盤,右手執(zhí)一物置于立者腰部。
第13窟:畫面位于主室右券頂,較為殘損??勺R別一裸身人物,左手叉腰,立于圓形物體上。姿態(tài)與其他洞窟所見較為不同,身后亦未見火焰紋樣,可能不是表現虔闍尼婆梨王的故事。存疑待考。
第14窟:畫面位于洞窟右券頂。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右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
第17窟:畫面位于主室右券頂。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身披帔帛,螺髻,系寶繒,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左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左右各跪一人物,畫面右側人物膚色較深,左手托盤,右手伸向立者肩部;畫面左側一婆羅門,右膝跪地,左手高托舉一盤,右手伸出指向立者腰部。
第38窟:畫面位于主室右券頂。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左立于一白色四邊形上,背后升騰起火焰。畫面右側一卷發(fā)人物,坐姿,沒有大胡子,左手托盤,右手執(zhí)刀伸向立者腹部。
第91窟:現有兩幅畫面主角身后一火焰升騰,一幅類似13窟所見,旁邊跪姿人物頭上出現了云霧中的龍,顯然不是聞法燃千燈的故事。另一幅畫面位于主室左券頂,畫面熏黑模糊,可辨識畫面中一人物從一似是大缸的東西中露出上半身,雙手合掌,螺發(fā),有頭光,身后火焰升騰。畫面左側跪一婆羅門,雙手端一缽。91窟此只露出上半身畫面與其他洞窟出現的半裸人物站立合掌身后火焰升騰畫面不同,存疑待考。
第98窟:畫面位于主室左券頂下端。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身披帔帛,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右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畫面左側有一婆羅門,交腳坐于束帛座上,雙手伸向立者腹部。
第100窟:畫面位于主室左券頂。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左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其左右各一坐姿婆羅門,皆左手托盤,右手上舉伸向立者。
第114窟:畫面位于主室右券頂。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左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畫面右側有一藍色皮膚大肚、尖耳、卷發(fā)夜叉形象,左手托盤,右手彎曲上舉指向立者腰部。
第186窟:畫面位于主室正壁主龕外右上方。中間小龕外右側。畫面中一半裸人物,頭戴寶冠,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左而立,背后升騰起火焰。畫面左側有一婆羅門坐于束帛座上,左手支于左腿,右手執(zhí)刀置于立者右脅。值得注意的是,在佛龕另一側對稱的位置繪有立者身后火焰升騰,立者旁邊跪姿人物頭上有云團和龍頭的那則未被考證的故事畫面。
第187窟:畫面位于佛龕正下方。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身披帔帛,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左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左右各一婆羅門,坐于束帛座,上半身漫漶不清,似是畫面右側婆羅門右手托盤,左手伸向立,左側婆羅門為右手托盤。此外,畫面左側還有一身跪姿比丘,一身跪姿世俗人物,畫面右側一身跪姿比丘,兩身跪姿世俗人物,皆雙手合掌,可能是供養(yǎng)人。
第206窟:畫面位于左甬道內側壁。畫面中一半裸人物,螺髻,有頭光,雙手合掌,面向右立于折帛座上,背后升騰起火焰。
龜茲地區(qū)克孜爾石窟所見的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的圖像雖多,但與文殊山和莫高窟275窟有較大區(qū)別,受限于菱格構圖,畫面較為簡潔,畫面中的國王幾乎都是站姿,雙手合掌,身上不刻畫剜出的孔洞,也沒有一旁驚愕痛哭的王后形象。
但在龜茲地區(qū)的克孜爾尕哈石窟13窟有一例繪制在甬道外側壁的燃千燈畫面,這樣的位置將原本故事畫面構圖從拘束的菱形格中解放出來,滿足了繪制更多畫面細節(jié)的需求。畫面中除了中間站立合掌身后火焰升騰的國王,其左右也都繪有其他人物。畫面右側有一身黑色皮膚的執(zhí)刀婆羅門形象,畫面左側有四身人物呈上下各二身分布,下方二身為交腳而坐赤裸上身以左手支頤呈驚愕之狀的男性形象,上方二身為以左手支頤的有頭光的女性形象,可能是國王的眷屬。同樣是與經文中所述的“是時眾人。見王意正。啼哭懊惱?!毕喾?。
此外,在敦煌莫高窟北涼時期的第275窟的北壁也存在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的圖像。畫面中三身人物,中間一身人物畫面有殘缺,身體和面部被刮去,可識別中間人物坐于寶座之上,頭戴寶冠,兩側寶繒飄起,有頭光,飾帔帛。畫面左側人物是一身婆羅門形象,白發(fā)白須,半裸,站姿,左手前伸置于中間人物身上,右手彎曲置于胸前。畫面右側一身蹲姿女性形象,著綠色胸衣紅色長裙,右手撫下頜,左手叉腰,仰面看想中間人物,眼眉下垂,呈悲傷之態(tài)。(圖2)
構圖上莫高窟275窟與文殊山萬佛洞之燃千燈呈鏡像對稱,都是國王處于畫面中間,面對伸手過來的婆羅門,國王背后是悲傷至極跪倒的王后。這樣哭泣的形象這與經文所云的“啼哭懊惱。自投于地?!毕喾?。
與文殊山石窟地域相近的莫高窟中心柱窟出現在敦煌石窟的北朝第二期洞窟。其中的莫高窟第254窟北壁的尸毗王割肉貿鴿與文殊山前山萬佛洞燃千燈畫面構圖最為接近。同樣地國王游戲坐居于畫面中間,頭戴三面冠,右手以手腕抵于右股,手掌翻起朝上;畫面左側是蹲跪于地悲傷的王后,畫面右側則是執(zhí)刀的婆羅門。至于畫面中大王的游戲坐的坐姿,在佛教美術中,王者和神祗都喜好游戲坐。這種坐姿表示安樂休息,但不只表示表示王者的安樂與豪奢。在如尸毗王割肉貿鴿、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這樣的本生故事畫面中,采用游戲坐來刻畫大王,則是一方面表現其王者的姿態(tài),另一方面這樣安樂的姿態(tài)則與肉體上的痛苦形成鮮明對比,凸顯釋迦前世無數劫中為求佛法所作犧牲的無悔。
文殊山前山萬佛洞的圖像右側有一只藍色的胳膊伸向畫面中間的大王(圖3),這樣藍色皮膚的形象,應當是婆羅門外道。在龜茲石窟中同樣可以看到藍色皮膚的外道形象,如克孜爾第110窟佛傳故事“梵天勸請”畫面最右側有一身藍色皮膚的裸體人物,有學者認為這是佛傳故事中佛陀接受勸請后在去鹿野苑途中遇見的外道優(yōu)波迦摩。此外,公元4世紀的克孜爾第38窟有多身藍色皮膚的婆羅門形象,如“一切施王施身”畫面右側的婆羅門便被刻畫為藍色肌膚藍色頭發(fā),流失德國的壁畫“須大拏太子本生”中,畫面左側的婆羅門形象也是通體藍色。除了夜叉和一部分婆羅門畫為藍色皮膚,還有用藍色皮膚來刻畫不健康不正常的人。這樣看來,文殊山石窟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中畫面右側的藍色手臂人物為一婆羅門是有可能的。FF3543C0-4353-4E5C-B7B9-7C9E66E9C3D3
對于文殊山萬佛洞的畫面中大王身上的孔洞,在莫高窟五代第98窟南壁的虔闍尼婆梨王本生全圖中有刻畫。在更晚一些的北宋高平開化寺壁畫大方便佛報恩經變“轉輪圣王本生”中,也刻畫出了大王身上剜出的孔洞,并且更為密集。
四、結語
本文所關注的文殊山石窟北魏時期壁畫由于發(fā)現較晚,殘損較多,因此在其主題辨認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目前公開發(fā)表的學術成果涉此者甚少,而且所做的圖像解釋和推斷均缺乏說服力。
筆者對克孜爾石窟、莫高窟關于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畫面比較熟悉,同時結合佛經的相關典故記載,對文書山石窟壁畫中右側人物身上眾多紅色小圓圈格外關注,認為應為剜孔火焰。左側跪身女性形象使筆者立即聯(lián)想到莫高窟壁畫中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畫面中的王后啼哭形象。經過圖像、文本比對,認為該壁畫應為虔闍尼婆梨王聞法燃千燈本生故事的描繪。藍色手臂人物隨殘損嚴重,但從邏輯推斷為持刀婆羅門應該比較合理的。
該壁畫為北魏晚期的產物,對其主題及人物的確認至關重要,在此確認的基礎上,結合畫風、技巧等元素,才能對此一時期該地域相關佛教壁畫圖像制作的特點及圖像文化的傳播、接受有一個較為合理的認識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史巖.酒泉文殊山的石窟寺院遺跡[J].文物參考資料,1956(07):53-59.
[2]甘肅省文物工作隊.馬蹄寺、文殊山、昌馬諸石窟調查簡報[J].文物,1965(03):13-30.
[3]姚桂蘭.文殊山石窟[M].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5-5.
[4]施愛民.文殊山石窟萬佛洞西夏壁畫[J].文物世界,2003(01):57-59.
[5]楊富學.文殊山萬佛洞西夏說獻疑[J].西夏研究,2015(01):25-33.
[6]姚桂蘭.文殊山石窟[M].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89-89.
[7]李田.文殊山石窟研究[D].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2019:130-130.
[8]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0:293-293.
[9]王芳.龜茲石窟本生因緣圖像的形式與內涵分析[J].故宮學刊,2015(01):48-48.
[10]姚桂蘭.文殊山石窟[M].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11-11.
[11]宮治召.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M].文物出版社,2009:269-269.
[12]楊波.克孜爾第110窟佛傳藝術[J].新疆藝術,2019(01):125-134.
[13]趙莉.西域美術全集8龜茲卷·克孜爾石窟壁畫(2)[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231+345.
[14]任平山.嚪婆羅似餓鬼緣——記克孜爾第224窟小藍人[J].北方美術,2018(11):72-74.
作者簡介
朱重陽(1994—),男,山東淄博人,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2019級美術學碩士研究生在讀。FF3543C0-4353-4E5C-B7B9-7C9E66E9C3D3